六安市現代農業發展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在介紹六安市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成就的基礎上,分析農業現代化的制約因素,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提高六安市農業發展水平,助力農村發展、農民富裕。
關鍵詞 農業現代化;現狀;制約因素;對策;安徽六安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241-02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achievements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Lu′an Cit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Lu′an City,and help rural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prosperi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status;restrictive factor;countermeasure;Lu′an Anhui
現代農業是指在現代工業和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其主要特征是廣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投入大量物質和能量、生產趨向區域化和專業化,是一種科學化、商品化、工業化的農業。農業現代化是用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技術來裝備農業,用現代經濟科學來管理農業,促進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形成一個高產、優質、低耗的農業生產體系和一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有較高轉化效率的農業生態系統[1]。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地處江淮之間、淠河上游、大別山北麓,東西寬176 km,南北長179 km,是大別山區中心城市。六安屬濕潤季風氣候帶,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4.6~15.6 ℃;雨量適中,年平均降水量900~1 600 mm;熱量豐富,年太陽輻射總量464.8~520.9 kJ/m2;光照充沛,年平均日照時數1 960~2 330 h,年日照百分率為46.0%~52.8%;無霜期較長,年平均無霜期211~228 d;光、熱、水資源配合良好,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
“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發展戰略于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正式被提出。六安撤地設市后,當地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順利,信息化與工業化也取得了深度融合發展,而農業現代化發展則相對滯后,農業現代化水平迫切需要提高。
1 六安市現代農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1.1 農業標準化建設步伐加快
農業標準化是指按照簡化、統一、協調、選優的原則,以農業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為基礎,制定標準,貫徹實施標準和對標準進行監督檢查的過程。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近年來,為了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市場競爭力,六安市不斷加大農業標準化生產政策扶持力度,制定了包括茶葉、水稻、油菜等多個品種的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實現了多個產品質量可追溯,品牌農業成效顯著。
1.2 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基礎和核心即為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的以家庭為核心的生產組織形式與市場經濟需求相悖,因而集體化成為農業生產經營制度變遷的方向。六安市按照積極發展、逐步規范、強化扶持、提升素質的要求,在尊重和保障農戶生產經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組建了茶葉、毛竹、蔬菜、中藥材等多個市級農業特色產業協會和縣區分會,會員包括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
1.3 農產品生產加工水平穩步提升
六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生產加工水平提升工程,在各縣、區建設農業產業化示范區或現代農業示范區,形成產業集群,發揮其帶動輻射效應,力爭在不久的將來全面提升六安市農產品生產加工水平[2-3]。
1.4 農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農業服務體系是指為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給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提供各種服務而構成的一個與農業相關的組織網絡體系。六安市對農業服務體系建立非常重視,大力加強農技推廣服務,選派科技特派員,創建“專家大院”,推行良種良法配套,將農機農藝結合,于生產季前適時發布主推品種,保證良種覆蓋率。
2 制約因素
2.1 人員因素
人員因素包括2個方面。一是農業勞動力素質偏低。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農業技術不斷涌現,對農民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六安市高素質的青壯年農民多數進城務工,留守的勞動力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婦女,農業勞動力的年齡和素質結構問題日益凸顯,同時由于長期滯后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導致農民總體素質得不到快速提高。二是科技人才缺乏。六安是農業大市,但農業科技人員在全部科技人員中的比例<20%,其直接后果是農村豐富的資源優勢不能直接轉化為經濟優勢[4]。
2.2 資金因素
一是財政投入比例較小。雖然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呈逐漸加大趨勢,但中央財政用于“三農”支出的比例仍然較小,省、市財政對農業的支出也有相同特點。二是農村金融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近年來,雖然農業貸款額增長幅度較大,但離滿足農村企業和農戶貸款需求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三是農民投入現代農業的財力十分有限。長期以來,農民收入增長較為緩慢,除去必要的生產和生活支出,可支配收入非常有限,依靠農民自身積累投入現代農業建設的能力很低。 2.3 資源與環境因素
2.3.1 土地質量差、規格小。我國農村改革幾十年來,主要采取以家庭為主體的小規模生產經營,土地分割成塊,土地流轉比例有限,不僅提高了生產和交易成本,也制約了農業機械化、專業化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和使用。六安市地形介于丘陵和平原的臺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田等占比較小,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2.3.2 水資源短缺及生態環境惡化。一是水資源短缺。農業是水資源利用大戶,用水量較大,水資源短缺導致農田灌溉得不到保障,同時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也較低,均不利于現代農業的發展。二是生態環境惡化。在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不斷加大化肥、農藥等的投入量,加之畜禽糞便無序排放、生活垃圾隨意丟棄等導致農田和地下水污染嚴重。農業與生態環境相輔相成,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反過來也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3 對策
3.1 注重人才培養
3.1.1 大力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會生產、懂經營是現代農業勞動力的顯著特征,要從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勞動者素質。一是教育培訓。繼續普及義務教育,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幫助農民掌握先進適用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培養他們先進的經營理念和市場營銷技能,重點要抓好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組織骨干的培訓。二是實踐磨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觀念武裝,探索有利于勞動力轉移的戶籍制度,為農業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務工實踐平臺,促進農業勞動者的有序流動,自主擇業[5]。
3.1.2 培養、留住科技人才。一是創新機制,提供項目支持,讓科技人才有用武之地;二是提高待遇,拓展晉升通道,提高工資及福利水平。
3.2 加大對現代農業的投入
3.2.1 增多、整合財政支農資金。加大政府財政投資農業的力度,將其主要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農民的培訓與教育、農業風險管理等。建立規范的支農資金管理制度,集中統籌安排使用資金,以發揮政策性資金的聚集效應;改革支農資金的投入方式,提高資金的使用績效。
3.2.2 建立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機制。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現代農業建設中來。
3.3 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按照“依法、有償、自愿”原則,引導和鼓勵農戶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推行土地的適度規模,以利于農業規?;a業化發展,進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6]。
3.4 加快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一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7];二是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三是大力培育農產品品牌。同時,加快推進一批重大農業科學成果與技術,加大農業新品種的選育和引進力度;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間作、輪作、套作、立體養殖等技術;推進減藥減肥技術;推廣先進的農業機械及現代化的排灌技術。
4 參考文獻
[1] 李瑾,黃學群,孫國興,等.天津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8(1):76-80.
[2] 黃修杰,史亮亮,黃麗蕓,等.廣東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09(7):247-249.
[3] 黃大金,陳良鳳,陳烈臣,等.湖南現代農業發展對策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0(1):152-154.
[4] 李樹明,徐衛濤.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測度及其制約因素研究[J].求索,2010(7):5-7.
[5] 阿日古娜.現代農業發展對策探討[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1,32(3):68-70.
[6] 梁會芬.規?;洜I助力現代農業發展[N].保定日報,2011-11-14(B01).
[7] 王興錄.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J].現代情報,2004(1):224-225.
作者簡介 王善珍(1974-),女,安徽六安人,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2-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3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