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的產業結構轉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我國早已開始農業現代化的探索之路,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是新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要求。本文將結合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和特征,參考當前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來討論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轉型的方向,以及如何實現農業的產業結構轉型。
【關鍵詞】現代農業 農業產業結構轉型
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發展至今仍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但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繼續探索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之路至關重要,而現代農業的產業結構轉型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現代農業的內涵及其特征
農業是人類社會中最早出現的產業,農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現代農業四個階段?,F代農業發展的時代背景是科技化、市場化和全球化的現代性社會,現代農業是在現代工業和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F代農業要充分使用科學技術和科學裝備,要實現現代經營形式和管理方式,是一個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相對于前現代農業,現代農業對資源的依賴相對較少,農業發展也不再僅僅以自給自足為目的,農業產品進入銷售鏈面向更大的市場?,F代農業以先進科學技術為手段,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農產品的商品率為目的,在市場配置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努力實現集約化生產和產銷一體。
關現代農業大致具有以下四個特征:科學化、市場化、產業化和生態化??茖W化主要指農業生產技術的科學先進性與管理模式的合理性;市場化主要指現代農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市場機制對農業資源配置起主導作用。產業化主要指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擺脫傳統農業指提供基礎生產原料的局面,實現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生態化主要是要改變傳統農業過度消耗土地和環境資源的局面,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F代農業的成熟發展離不開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同時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方向也離不開這四個特征的指導。
二、現代農業的產業結構轉型及其方向
現代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其實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三大產業之一,其自身比重需要配合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情況來進行調整。同時,在第二、第三產業比重逐漸增大的情況下,要想繼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農業產業內部的結構需要進行優化和調整。
農業的產業結構主要包括部門結構、種植結構、品種結構和區域結構四個方面。部門結構主要是指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和副業在農業生產中的占有比重;種植結構主要指某一農業生產部門內部各類農產品之間的關系;品種結構主要指某一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結構;區域結構主要涉及農業生產的地區分工問題。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即指通過對上述四種結構的調整,使國家和地區的資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提高農業生產效益?,F代農業要優化自身的產業結構,首先是繼續降低種植業所占比重,在種植業中降低糧食作物比重,提高飼料作物和經濟作物比重。在確保糧食總產量充裕的情況下,要使農業生產走向多樣化。就各個具體農業生產部門而言,農作物品種的優化十分重要。我國農產品的品質結構、品種尚不優化,農產品優質率較低。雖然我國農產品在市場上擁有價低優勢,但低質產品供過于求,優質產品供不應求。因此,在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中,要注意優種優育,從改進品種和提高品質兩個方面,推進農產品轉向優質為主。
同時,農業的產業發展模式也需要優化。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業尚且不夠完善,保鮮、包裝、運輸和銷售體系發展滯后,初級產品與加工品比例不協調。農業生產要努力實現自己的產業鏈,使生產加工逐漸一體化。我國農業生產很大一部分地區還依賴高強度但低效率的人力勞作,現代農業的發展應當在科技支持下逐步轉向機械化。除了傳統的生產加工體系,現代農業的發展還應當適當拓展和轉型,可以發展成為觀光農業。并且,由于面臨全球環境惡化以及早期農業尤其的種植業過度消耗環境的資源的情況,發展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環節。參考國際現代農業的主要發展模式,我國也應當因地制宜地逐步發展集約農業、精準農業、有機農業和循環農業,在提高農業生產率的同時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我國農業的產業結構轉型要盡量朝向技術科學化、產品商業化、良種化、市場化、資源節約化、組織產業化、全程標準化、生產專業化和環境生態化。
三、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轉型的基礎
現代農業是現代科技時代背景的產物。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必要保障就是加強農業科技的創新與發展,建立完善的科技體系。同時也要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推動農業工業化經營管理、產業化鏈條延伸。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也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要根據市場需求及其變化趨勢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滿足社會對農產品多樣化和優質化的需求。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也需要政府的正確引導。政府要根據市場供求變化,調整產業政策,適時進行宏觀調控,實現總量平衡。同時,要做好市場預測、技術輔導等服務,引導和支持農民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雖然現代農業發展在科技的支持下已經降低了對環境和資源的依賴,但農業發展還是要因地制宜。每個地方要發揮地方特色,發展適合自己的產業體系。而就全局而言,要對糧食生產實現明確合理的地方分工,主產區保障糧食產量,沿海發達地區可生產名優產品,生態脆弱的西南地區則注意環境保護。
發展現代農業是中國農業的必經之路。要實現農業現代化,主要途徑在于調整優化當前的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可以配合國家全局的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的工業化和對農民勞動力的解放可以支持工業發展,觀光農業等新型農業又可以帶動第三產業。對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重視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環節。發展現代農業也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現代農業的產業結構轉型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89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