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貴州現代農業發展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貴州省地處我國西南,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自然環境復雜多樣,有著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生態多樣性優勢突出。新世紀以來,貴州一直致力于現代農業發展,運用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從生產方式到生產結構對傳統農業進行全面改造,讓原有的傳統產業煥發生機,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有著顯著經濟效益并具有高度現代農業產業化程度的農業生產體系。對21世紀以來貴州的農業發展進行調查分析,剖析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做出對策思考研究,以期助力貴州現代農業發展。
  關鍵詞:貴州;農業產業;現代農業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0-0039-02
  引言
  貴州省是一個傳統農業省份,全省面積約17.61萬平方公里,地貌多樣山地丘陵資源豐富,約占全省面積的92.5%,沒有平原依托。全省平均海拔超過1 000米,地勢西高東低海拔差約2 700米,是一個緯度低、海拔高的亞熱帶濕熱季風的內陸省份。全省森林覆蓋率達35%,降雨量充沛,河流交錯縱橫立體氣候明顯,境內動植物種類繁多,生物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復雜多樣。豐富的自然資源造就了獨特的農業資源,孕育了貴州獨特農業生產發展環境,為貴州現代化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種資源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科學技術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最基礎的就是對農業的需求,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首先就是保障農業的平衡充分發展。從最初對簡單農產品產量、質量的需求,到對農產品多樣性、安全性的需求,再到對農業產業系統更高層次的需求,都需要農業的高速發展來滿足,因此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就顯得至關重要。貴州省農業發展具有水土資源、氣候環境、生物資源等生態資源優勢,農產品特色優勢產業種類多樣,將優勢農業資源輔以現代化科學技術和管理方式發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從而形成地方特色產業,在全省乃至全國獲得持久的經濟利益。
  一、貴州農業發展歷程
  貴州農耕文化歷史悠久,起步并不比發達的中原地區晚。據史料記載,遠在戰國時期,古夜郎國(今貴州西部和南部)就出現“耕田、有邑聚”的定居農耕型社會。秦統一中國確立郡縣制,種植業進一步發展,出現水田耕作技術,民族學也有大量史料證明貴州的少數民族在公元前開始進行農業種植,兩漢時期已初步掌握水田耕作技術,一直到近現代從未停止對農業的探索。然而受氣候制約和復雜的交通狀況,從秦漢到宋元長達千年的時間里,貴州農業發展緩慢,不少地區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處于一個內部相對穩定階段,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貴州農業開始與交通便利、水源充沛的江南地區拉開差距。直到明清時期,交通相對便利了許多,農業水利灌溉業得到充分發展,這使得本就河流眾多水源充沛的貴州地區農業煥發出生機。清代貴州引入煙草、棉花等農業經濟作物,從山東引進養蠶技術、福建引進毛竹栽培技術,農業發展進入近代商品農業時期。清末中國受西方資本主義影響,帶來了新的種植技術和理念,貴州傳統封建農業開始解體,耕織分離,城鄉手工業出現并迅速發展。同時外國逐利資本也為貴州帶來了林牧副產品的快速發展,由于歐美國家的大量需求,刺激貴州油桐、茶葉、煙草、艾粉、木材、皮革等農產品和林牧副產品發展迅速,遠銷海內外。
  新中國成立后,貴州現代農業開始歷經多個階段。首先是土地改革時期,貴州廢除封建時期的土地所有制,建立農村合作社。1949—1957年,貴州基本完成土改,農業產值年均遞增6.8%,貴州農業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1977年,在黨中央的領導下,貴州農業發展重回正軌,推行包產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事求是,制定適宜貴州的農村發展戰略,符合貴州實際生產力和生產條件。到1995年全省產糧基本自給,貴州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科學技術完全融入農業,農業生產由被動變為主動。
  二、貴州現代農業發展問題研究
  一直以來,雖然貴州各級政府十分重視現代農業發展,并取得一些顯著效果。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貴州現代農業仍與發達地區有著不小差距,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歷史遺留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ㄒ唬┵F州特色農業發展問題
  貴州特色農業主要依托貴州獨有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因此在過去幾十年的農業發展中因為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導致特色農業也受到影響,再加上不科學的管理規劃方式和農民素質等原因,使貴州特色農業發展面臨諸多問題。
  1.特色農業生產粗糙,現代農業科技利用率低。貴州的特色農業發展大部分地區還在“迷信”傳統模式生產,資源利用低下、產業結構不合理、現代化程度較低,生產計劃還在憑經驗預估,農業經營見效慢、收入低。貴州農村留守人員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超過一半,特困村地區全村文盲現象仍然存在,農業人口素質不高。農民對特色農業認知不足,認為特色作物好就盲目連片大規模種植,殊不知南橘北枳,特色農業與傳統農業不同,受地理、氣候、生態等環境影響較大,造成特色農業產品泛濫,質量降低,嚴重制約了特色農業的發展。雖然貴州農業科技發展增速快,但是貴州農業面積大,農村人口多,很難兼顧到所有特色農業的科技配備,從業人員科學素養不夠,先進技術得不到有效應用,特色農業生產還比較落后。
  2.特色農業產業規?;I化程度低。特色產業離不開當地獨有的環境資源,但是很多地區還采用小農經營方式,浪費大量土地資源,沒有規模經濟效益。經營方式分散,農業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專業水平也就不統一,專業化發展進展緩慢,現代農業產業鏈不能順利形成。一些地區的特色農業產業還有泛化趨向,盲目追求品種多樣性,一個地區面積種植多種作物力求面面俱到,缺乏針對性,重點不明確,布局不合理,影響特色產業效益。  ?。ǘ┵F州生態農業發展問題
  生態農業發展條件大部分與特色農業相同,都需要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完備的農業基礎建設設施、高素質的農村工作隊伍和較高的產業化水平。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有的問題亟待解決。
  1.理論基礎和技術體系不夠完備。生態農業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包含多種學科相互作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對于農民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積累是很難掌握的。對于技術人員而言,除了自身要有過硬的知識水平,如何向普通大眾推廣生態農業也是一門學問。
  2.水資源不足,化肥農藥濫用。貴州的水資源不足主要是工業生產超標排放導致合格水資源不足,還有過量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水資源的利用率低,只有發達國家標準的50%,水量損失大,多項因素造成了貴州發展生態農業的水資源匱乏,延緩生態農業發展進程。同時,農用物資的濫用導致水資源受到污染,耕地土質退化、農產品品質下降、生態平衡破壞,威脅作物生態系統食物鏈,造成惡性循環,給農業生態系統帶來不利影響。
 ?。ㄈ┵F州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問題
  農業發展需要依靠科技進步來帶動,科技進步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科技的投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決定了農業發展的水平。貴州現代農業發展科技投入力量已呈下降趨勢,這勢必會影響前端科研進度,延緩終端成果產出。貴州現有的農業科技應用水平偏低,應用范圍小,區域間科技水平差異大,部分地區農業發展還是以傳統的粗放型農業發展為主。目前省內農業科研單位不足500家,只有一半得到了政府的專項資金注入,相對貴州龐大的農業發展需求不足,結構不合理;農業科技人才缺乏,高層次人才還是以引進為主,有效供給不足;知識產權意識薄弱,專利保護工作仍需加強。
  貴州農業科技發展還在從模仿到自主創新階段,農業經濟增長中科技應用的作用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技術含量還不夠高,農業經濟增長缺乏后勁,想要引領全國未來農業科技領域仍有差距。
  三、貴州現代農業發展對策思考
  貴州現代農業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還面臨諸多困難有待解決。針對筆者總結出的當前面臨的問題,提出對策以期為貴州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一些建議。
  第一,加強特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助力生態環境保護。現有的基礎設施還不足以推進特色農業的發展,當務之急是要解決水源的問題,修建水利工程,確保水利灌溉系統充分利用;重新規劃土地,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構建特色農業產業園,劃分示范區,將資源整合規?;芾?。繼續推進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等綠色工程,加強對農藥化肥的監管,減少地膜覆蓋,防止土地污染,堅持“全面落實、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整治”的原則。認真貫徹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和個人。各級政府把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在政策上予以傾斜照顧,研究制定生態農業的政策,鼓勵企業和農民參與。生態農業發展離不開農村,通過各種媒體廣泛宣傳讓農民了解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市場上給予優待,農民就會積極參與,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提高全民生態保護、現代農業發展意識。
  第二,完善產業化服務體系,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建設鄉鎮農技推廣服務網絡,把農民—基層農技人員—基層管理人員—科研院所—企業聯系起來,這樣所有單位和個人的信息需求都能得到有效交流,最大限度發揮上層部門對基層部分的示范引導作用。保證農民和基層農技人員的經濟效益回報,提供貸款、技術等方面援助,有效調動積極性。注重對特色農業產區的規劃,形成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產業鏈,精細分工避免產業重合。順應城鄉一體化發展,以點帶面統籌規劃,相鄰產業可以聯動發展,優勢互補,實現農業生產集約化。
  第三,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在省內的高等院校開設農業專業課程,開發農村科技人力資源,加快人才培養,組建自己的農業科技創新隊伍。深化農業科研機構改革,健全科研院所考核指標,增強對科研人員的創新激勵,提高科研效率。發展農村科技服務機構,讓專業人士與農民實現一對一、點對點幫扶,推動科技入戶。培育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的農業科技創新企業,成為科技政策的導向,順應市場經濟規律,使企業成為科技研發創新的主體,政府公共單位主要從事公益方面的科技創新,企業與政府共建研發機構,雙邊合作的同時提高競爭意識,推動科技創新。
  第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萍嫉难邪l就是為了轉換為成果并將其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科研成果應重點供給到生態高效農業區、貧困地區。高效農業地區的經濟效益是提升最快的,越早應用新技術,產出效益越高,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影響較小,新技術的應用可以作為示范樣板,吸引更多人關注,有利于開拓市場,達到產業發展和技術脫貧的雙重目的。農村信息化的建設提升農村基層信息網絡服務能力,農民不僅能了解最新的農業市場信息,還能及時與農技人員交流,便于人才培訓學會新技術的應用,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農民。信息化建設還能夠幫助農民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合作社+互聯網”模式有效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品牌價值。
  參考文獻:
  [1]  滕明雨,張磊,李敏.貴州農業發展方向——原生態農業[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6).
  [2]  孫勇,陳新平.貴州農業發展現狀分析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6):308-309.
  [3]  羅凌.貴州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及發展對策[J].當代貴州,2009,(22):42-43.
  [4]  任亞東.發展生態農業是貴州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J].當代經濟,2010,(16):76-78.
  [5]  貴州統計局.貴州統計年鑒(2017)[K].2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6269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