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驅動下的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融合的標志,是對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是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本文論述了“互聯網+”驅動下的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關鍵詞:互聯網+;產業結構;優化
當前,“互聯網+”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互聯網的信息資源成為各國為促進經濟增長而大力推廣的新生資源。為促進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入發展,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互聯網+”戰略的提出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道路。
一、“互聯網+”的內涵
“互聯網+”是在創新2.0時代下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相互融合的新業態,是互聯網技術在實踐應用中形成的成果,在新的領域創造的一種新的生態?!盎ヂ摼W+”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社會資源中的優化配置和集成作用,從而在社會各領域形成一種新的經濟發展形態。
二、變量定義及數據來源
1、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①產業結構合理化是對產業間要素投入結構和產出結構聚合程度和質量的衡量,一般采用結構偏離度進行度量。然而,結構偏離度將各產業“一視同仁”,忽視了各產業在經濟中的重要程度,因而本文還利用泰爾指數測度合理化指標。本文采用我國19個地區三大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就業人員數來測算各地的結構偏離度和泰爾指數。②產業結構高度化是對產業結構升級的衡量。在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經濟結構的服務化是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特征。在此過程中第三產業的產出增長要快于第二產業,因而本文采用19個地區的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來度量各地的高度化指標。
2)控制變量。若要檢驗互聯網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關系,需控制住其他因素的影響,即引入控制變量。經濟發展水平、對外開放程度、市場化水平及政府干預程度也是影響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本文選取這四個指標作為控制變量。
2、數據來源。本文采用我國19個?。ㄊ小⒆灾螀^)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度量被解釋變量、核心解釋變量及控制變量所需的數據分別來源于相應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國商務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以及19個地區相應的統計年鑒。計算過程中存在個別數據缺失,均通過插值法補齊。
三、實證檢驗及結果分析
1、互聯網技術進步對全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在選擇估計方法時,需考慮實證模型的異質性、動態性和內生性。首先,使用靜態面板回歸估計模型至模型,實證分析使用Eviews8.0完成。可以看出,LR檢驗拒絕了混合回歸比固定效應回歸更有效的假設;Hausman檢驗拒絕了隨機擾動項與解釋變量無關的假設,認為固定效應回歸比隨機效應回歸更有效,但此時核心解釋變量的顯著性較差,解釋變量與誤差項并不獨立,模型具有內生性。
然后,建立動態面板模型,對模型至模型進行一階差分消除個體效應,為了解決內生性,選擇被解釋變量的滯后項作為工具變量。廣義矩估計的結果表明,模型變量的系數大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Arellano-Bond檢驗接受隨機擾動項的差分不存在一階和二階自相關,Wald檢驗顯示工具變量和內生變量具有很強的相關性,Sargan檢驗表明所有工具變量均為外生。因此,動態面板模型的建立及工具變量的選取不僅合理而且有效。
由于Malmquist指數法測算的互聯網技術進步率不依賴于生產函數的形式,測算結果更為穩健,因而首先使用INTM進行GMM估計。此外,互聯網技術進步能對全國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目前,我國的收入水平仍處于較低階段,還未產生對消費性服務業的大規模需求,支持服務業快速發展的是生產性服務業,而互聯網技術在第三產業的主要應用領域就是生產性服務業。這體現在隨著“互聯網+”普惠金融、高效物流、電子商務和便捷交通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互聯網技術正利用計算機網絡、通信網絡和云服務平臺等改造傳統的金融保險業、物流倉儲業、郵電通信業和交通運輸業,從而提升第三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由于產業結構升級的本質是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資源和要素從生產率較低的部門向較高的部門轉移,促使生產率較高的部門優先發展,而當前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正是生產率提高最迅速的部門,加之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所引致的生產率增長,能促使社會資源和生產要素向該部門轉移,推動其產值持續增長。
雖然現階段互聯網技術對第二、三產業產出的貢獻可能超過第一產業,但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弊端很可能導致互聯網技術對產業就業的驅動作用弱于對產出的影響,由此引致的產業生產率的不趨同勢必造成產業結構無法趨于合理化。另外,對第一產業而言,雖然互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擴散與應用對該產業產出的貢獻與第二、三產業相比較低,但由于該產業就業結構的偏差本身較大,成為勞動力向其他產業流出的主要部門,互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所產生的技術對勞動的替代效應可能更會加劇該部門產值比例與就業比例的差距。因此,互聯網技術進步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不利影響除由互聯網技術對產業產出貢獻率的差異所導致外,產業自身存在的弊端與矛盾是主要原因。
2、互聯網技術進步對不同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對研究的19個地區,按產業產值各自占總產值的比重這一指標進行分類,以考察區域產業結構特征在該地區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經統計,所有地區第一產業的產值占比與第二、三產業相比是最小,而近年來出現逆轉勢頭,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超過第二產業,產業結構具有朝著“服務化”方向發展的特征。
在此基礎上,本文建立動態面板模型,使用INTM作為解釋變量進行GMM估計。變量系數的顯著性及各檢驗的結果表明,對具有不同產業結構特征的兩類地區,互聯網技術進步均沒有促進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化,結構偏離度和泰爾指數的系數大小及顯著性也未顯示出明顯差異。然而,對產業結構正朝著“服務化”方向發展的地區,互聯網技術進步對其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驅動作用要遠高于產業結構具有“工業化”特征的地區。
四、結語
隨著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調整和分工格局的重塑,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當前,以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互聯網技術與各產業的跨界融合正引發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這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新的機遇。
參考文獻
[1]王德文.中國產業升級的大國雁陣模型分析[J].經濟研究,2014(09):4-14.
[2]任一鑫.產業蛻變視角下產業轉型模式選擇方法研究[J].世界經濟,2018(01):17-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0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