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職化學基本概念教學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概念教學既是中職化學教學的重點,更是中職生學習化學的難點。在平時的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的缺陷,教學方案不完善或理解上的偏差都會使學生覺得某些概念很難準確把握。因此,本文通過對化學基本概念教學的研究,根據平時的教學體會,例舉了一些教學上對概念的引入、分析、歸納等可以采取的策略,并通過實際教學實踐來論述這些觀點。
  【關鍵詞】化學;概念;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3-016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3.080
  Study on the Basic Concept Teach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hemistry
  QIU Xiao-ling
 ?。∟ingde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Ningde Fujian 352100,China)
  【Abstract】Concept teaching is not only the focu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hemistry teaching,but also the difficul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chemistry.In peacetime teaching,due to teaching content defects,Imperfect teaching program or deviation in understanding will make students feel that certain concepts are difficult to grasp accurately.Therefore,this paper studies the basic concept teaching of chemistry.According to the usual teaching experience.Example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oncepts possible strategies for analysis,induction,etc.in teaching.And through practical teaching practice to discuss these views.
  【Key words】Chemistry;Conception;Teach;Tactics
  1 問題的提出
  化學概念存在著“繁、雜、散”的特點,是將化學現象、化學事實經過比較、綜合、分析、歸納、類比等方法抽象出來的理性知識,它是一種已經剝離了現象的更高級的思維形態,反映著化學現象及事實的本質,是化學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瘜W基本概念的教學貫穿于化學教學的全過程,更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化學概念和理論,才能牢固地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性質,促使學生對化學反應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能幫助學生發展邏輯推理能力,促進學生的化學素養,形成深究化學問題的能力。而化學作為中職學校一些專業的選修課,首先其教材內容本身存在大量的固定的概念理論,很容易使課堂枯燥無味,平淡無奇,使課堂氣氛變得沉悶,學生不樂意聽,甚至于不想聽。其次,中職學生學習基礎差、理解能力弱、往往怱視概念的學習,把一些概念的理解視為無足輕重,無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當遇到問題難以解決時往往是因為概念不清,理解不透所至。教師在教學中熟練掌握化學基本概念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困惑是解決教學針對性的關鍵。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地去挖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尤其是概念中的一些重點、難點、疑點、模糊點和盲點等內容。注重理解,注重應用是教學的重點,需要精耕細作,不可走過場。
  2 化學概念的教學策略
  2.1 巧設情境,引入概念,加強教學的生動性
  德國一位學者對教學有過一句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導入概念,猶如湯溶入鹽。概念的教學是枯燥乏味的,教學中能設置多種有意義的情境引入概念,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教學的生動性,還能幫助學生對概念的建構。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例舉發生在他們身邊的與化學相關的生活實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化學史實故事、查閱化學發展的科研成果、通過設問質疑、演示實驗、展示圖像實物、播放微視頻等方面創設情境。如:電解質的概念從創設問題情境入手比如身體有汗的人為何接觸使用著的電器容易發生觸電事故?人體在大量流汗后為何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分?在海上遇險的人們,喝海水為何如同“飲鳩止渴”?通過設疑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然后用演示鹽酸、NaOH溶液、NaCl溶液的導電性實驗,從探究金屬導電的“已知”完成對電解質導電“未知”的認識,進行順勢遷移,歸納金屬能導電→金屬內部有自由移動的帶負電的電子→鹽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導電→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動的帶電微?!普摚喝芤褐杏凶杂梢苿拥姆謩e帶負電和正電的陰、陽離子。通過情境創設引導學生去了解概念的形成及應用從而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2.2 剖析概念的“適用對象”加強教學的準確性
  每個概念都有它的內涵和外延,內涵是指一個概念所確定的本質屬性的總和,外延是指一個概念所確定的對象范圍,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在自己歸納概括中應注重概念文字的嚴謹性和科學性,以培養學生對知識一絲不茍的態度跟嚴謹的科學研究習慣。并且要學會挖掘概念的深層含意,找出概念中的重要字詞,通過重要的字和詞去把握概念的“適用對象”。如:標準狀況下氣體摩爾體積概念中22.4L/mol這一數據,應強調只適用于“標準狀況(0℃、常壓)”“1mol”“任何氣體”這一前提,而任何氣體又包括純凈氣體和混合氣體。因此,在講概念時教師首先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各是什么,并在講解過程中注意對概念中關鍵的字、詞進行著重分析,這樣一來才能“精講”“講清”,才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概念。教學中還可以采用設疑的方式對相應的知識點對癥下藥,從多個側面將某些無關因素或關鍵特征設計成思考題,要求學生仔細地辨別作出回答,從而消除干擾,把握概念的本質。如對鹽的水解的教學中先要明確水解的“適用對象”是鹽類物質,然后可以設疑“是不是所有的鹽都會水解”,“為什么NaCO3俗名純堿,又屬鹽類”“鹽水解后鹽溶液有什么變化”等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導入實驗演示,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從根據組成該鹽的酸和堿的強弱上分析得出結論,通過以上分析不僅使鹽水解的概念具體化還能使學生更加準確的把握概念。   2.3 科學地進行歸納總結,加強教學的系統性
  歸納總結是教學的常用方法,根據化學基本概念的特點,善于去歸納總結,是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快捷地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科學的歸納總結要學會打破傳統的框架,找出概念間的相似性、差異性以及內在的聯系。歸納總結時應注意各部分知識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見的有分類法、列表法、圖示法、對比法等進行歸納總結。如:在學習有機化合物的化學式、分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實驗式、電子式等概念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對比法。烯烴、炔烴、醇、酚、醛、羧酸的概念可以從官能團的分類入手。在復習化學鍵時可以將離子鍵和共價鍵通過列表,從成鍵粒子、作用方式、形成條件、物質類型等方面對比、歸納總結。將概念分組,找出各概念中的異同,真正理解概念的內涵,并注意其外延和變化。認真辨析,抓住要害,正確運用,挖掘概念的特點、規律,可以增強學習的實效性,在解決相關問題時就能達到快捷、準確的效果。
  2.4 弄清概念“因果關系”,加強教學的綜合性
  原因和結果是揭示客觀世界中普遍聯系著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繼、彼此制約的一對范疇。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結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現象。有些概念的形成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有其先后相繼、彼此制約的關系,如不明確概念的前因后果,就難免出現錯誤,產生模糊的結果,因此概念的教學還應理清“因果關系”,以達到有效的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和歸納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如: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教學中物質的氧化性、還原性與電子的得失,化合價的升降等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如下式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系,再將化合價升降、電子的轉移與被氧化、被還原和氧化劑、還原劑的關系簡單地歸納為“升-失-氧-還,降-得-還-氧”就不難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有關概念。
  3 結語
  化學基本概念教學不僅要對概念的內涵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進行深層分析、比較分析,除了把握教材的顯性知識外,還要對概念所延伸的隱性知識,即所謂教材文字背后的東西,也就是通常所理解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要重點把握。教學是一門技術,教學理論認為,能力與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是一個雙向促進的互動過程,針對中職生基礎薄弱的特征,在中職教材中設計了觀察與思考、交流與研討、實踐活動等環節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也能不斷的思考、探索、總結規律和方法,構建多種框架的知識概念系統,追求課堂師生互動的實效性,才能更加有效地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中職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斌,張龍.化學(通用類 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中學化學教學法:西南教育出版社,2011.
  [3]江家發.化學教學設計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507185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