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黃建微
[摘要] 教育名著是教育者長期工作實踐和理論思索的結晶。通過教育名著與農村教學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增強教師的教學責任感,具體結合途徑有以下兩個方面:通過教育名著加深教師對學生的認識;通過教育名著改進教師教學方式。
[關鍵詞] 教育名著 農村教學 結合 途徑
教育名著是教育者長期工作實踐和理論思索的結晶,通過對教育名著的閱讀、消化和應用,對于教學實踐有著較大的指導意義。筆者作為一名革命老區的農村中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較多地借鑒運用教學名著的智慧成果,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
一、通過教育名著加深教師對學生的認識
教育名著是教育者長期教育學生的經驗總結與心血結晶,從中濃縮了教育者對學生的體會和感受。因而教師在閱讀相關的教育名著時,實際上就是和名著作者一起經歷教學課堂的過程,教師完成閱讀后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課堂教學經歷,對學生的認識與理解也會借助他人的經驗而更加全面,更加深化。
農村學生因為生活條件和教學設施的限制,基礎知識比較松散,對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紀律散漫,頑固不化,腦子笨往往成為教師對學生的刻板印象,這造成了農村初中教學課堂缺乏生機和互動性,應付了事的情況比較多見。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當在課余時間多閱讀教育名著,時時刻刻為自己的教學活動充電激勵,在閱讀中加深對學生的認識,增進對學生的感情,從根本上建立教師的教學責任心。
以教育名著《愛彌兒》為例,該書從盧梭自然人性觀出發,認為教學活動要遵循自然永恒法則,聽任人身心的自由發展。對于農村學生而言,他們大多數面臨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在家與老人相依為命或者照顧弟妹,生活負擔較重,具有較大的獨立性,這決定農村學生不可能像城市學生一樣得到全方位家庭照顧,他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師應該摒棄一味向城市學生看齊,生硬要求農村學生達標的舊模式,從學生本身的學習規律以及身心發展規律出發,拓寬課堂教學形式。
再如,葉圣陶的《習慣成自然》、《我呼吁》和《還要呼吁》等教育名著,對塑造高尚無私的師德師風是一份絕佳教材。葉圣陶作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桃李滿天下,對于學生的狀況處境還如此關心,普通的教師更應從中受到莫大的鼓舞和感染,真正從思想上徹底樹立起熱愛學生、無私奉獻的情操。尤其是對于條件艱苦的農村教師而言,通過教育名著的研讀接受熏陶,激勵精神,嚴守崗位,顯得尤為重要。
二、通過教育名著改進教師教學方式
農村教師因為教學環境比較封閉,難以接受最新的教學研究成果,教學方式比較陳舊。在這種條件下,要擺脫封閉環境對農村教師信息量的局限,閱讀教育名著,并把它運用到教學方法的提升上,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一方面,教育名著是知識經驗的濃縮,對農村教師的教學實踐能起到較大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名著里面的信息時效性較低,信息量大,可以有效避免農村中學信息傳遞遲緩,信息量不足的弊病,從而達到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的目標。
蘇霍姆林斯基是優秀的教育思想家和教學實踐者,他對于普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任何疑惑,讀過他的著作之后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比如說對于有些農村學生自由散漫,無心向學的問題,大多數教師都會抱怨課堂氣氛不佳,課堂效果不明顯。然而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思考:“親愛的同事們,如果能夠認真地思考一番,怎樣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那么上述的情況是絕不會發生的?!敝灰r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心發掘學生的潛質,設計出別出心裁的教學環節,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的孩子都對課堂有著敏銳的感知力,一定很快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筆者作為農村中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農村學生思路活躍但是容易走神的群體特征,因而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也盡量發揮他們思維活躍的優勢,用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構造出氣氛融洽的互動式課堂。比如說在學生中多開展小組競賽、小組討論、輪流演講,充分利用農村孩子喜歡團隊行動的特點,通過小團隊比賽的形式迫使學生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取得良好的互動效果。
另外,筆者結合農村學生自尊心強,自卑心理比較重的特點,實施合理的引導,讓學生重新端正心態,用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蘇霍姆林斯基在其著述中講到:“我是從來不打不及格分數的。如果讓學生感到沒有努力的方向,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這對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壓抑?!贬槍r村學生學習基礎普遍較差、不及格現象比較多的特點,筆者在教學之初特意調低了學生的及格標準,比如說在平時的測驗中創新性地把一百分滿分設置為60分滿分,增加基礎題的比例,初步建立起學生的自信心。當及格的人數達到一定比例,筆者又上調了滿分的標準。通過如此循序漸進的引導,農村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逐步提高,終于讓一個平均成績只有50多分的班級在期末學業考中達到了90%的合格率,班級的精神風貌也有了較大的改觀。
再以《愛彌兒》為例,該著作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都提出了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力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的教學方法。這種把德智體美勞教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固然不科學,然而教師可以從中學生在各年齡階段對教育的需求,讓教師更科學地安排教學內容。以筆者從事的初中數學教學為例,即使是出于初中階段,學生對于感官教育的需求仍然比抽象教育要高。因而在課堂教學中實踐教育和直觀教學仍然占有重要地位。除了一般的應用題訓練之外,筆者還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區域山地較多的特點,通過讓學生實地考察、自做模型,用地形做平面,用實體線做線段,培養學生的空間幾何思維能力,取得了較好效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通過教育名著加深教師對學生的認識、改進教師教學方式,就能讓教育名著在農村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為農村中學教學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張洪建,孫貞麗.讓名著成為農村學生的“名師”.現代語文(理論研究),2004,(09):32.
[2]朱騰.農村中學生閱讀名著的三大策略.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09,(02):63-64.
[3]郝永萍.農村中學課外閱讀經典的現狀與對策.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04,(5):3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04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