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分層教學新研究、新嘗試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庾用劍

  分層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將所有的學生根據其智力特點和學習成績劃歸到不同的層次,然后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努力讓每個層次的人都得到發展。根據學生特點對學生進行劃分,這不是一件難事。但劃分以后,怎樣編組才能更有利于分層教學的實施?本人的做法是:日常教學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編組,而測驗評價則按“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編排。而編組以后,又如何操作,才能使分層教學更能體現新課程理念?下面分兩個方面具體談談。
  
  一、日常教學分層
  
  1. “分”與“合”,讓分層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1)劃分。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結合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性格特征,將學生按一定的比例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是學困生,B層是中等生,C層是尖子生。當然為了不給學困生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教師必須做好分層前的心理輔導工作,充分利用多元智力理論,向學生闡明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2) 整合。分層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整合,所以要注意分層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在教學中本人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興趣小組,每個小組分別由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按一定比例搭配而成,組與組之間水平和能力大致相當。每個小組由C層學生擔任學習小組正、副組長。以上做法即“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為組內合作奠定了基礎,“組間同質”為各小組之間展開公平競爭創造了條件。
  2. 讓分層教學充分體現新課程理論對教學的要求
  新課程理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那么我們在實施分層教學時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1)自主分層預習,提出問題。針對高中生閱讀理解能力相對較高,學習的目的性、自覺性有所增強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向學生明確提出預習目標和要解決的問題,讓每個學生帶著目標和問題去學??紤]到每個人的預習能力不同,在這個環節我的要求也不同:A層學生要求主動復習舊知識,爭取看懂預習內容,嘗試完成預習提綱中所提的問題,不懂時主動請教本學習小組成員;B層學生要求掌握有關概念,理解有關定理、公式、例題的推演過程,并完成預習提綱中所提的問題;C層學生要求深刻理解和掌握預習內容,定理、公式要主動推導,例題要先行解答,能獨立完成相應的習題,并能幫助本學習小組其他同學解決疑難問題。最后各學習小組把不能自行解決的問題收集起來,第二天提交課堂討論。
  (2)師生互動,共同分析、解決問題。為了充分實現師生互動,讓學生自己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我的做法是:首先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把預習中產生的問題擺出來,老師通過投影或板書把問題集中呈現出來,交給全班同學思考、討論。一般情況下,這個小組不會的問題,其他小組常常能夠很好地解決,有時還不止一種方法或途徑。如果碰到全班同學完全不會的問題,此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適當指點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思考,最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問題得以解決。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無法解決,這時就要發揮師、師互動的作用了。把問題交回給學生自行去研究、自行解決,真正做到了:問題來源于學生,最后解決于學生。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畢竟是學生,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常常是膚淺的,光解決了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并不能達成這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時老師就要站在一個新的高度,給他們不斷提出新的問題,把課堂教學一步步引向高潮。一題多解、變式教學就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手段。它可以引導學生從一個新的角度和深度去思考同一問題,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例如我在講授“二面角的求法”這一專題時,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把二面角的常規求解過程概括為以下口訣:“一找(平面垂線),二作(公共棱垂線),三連,四證,五求?!倍娼堑那蠓ㄊ歉咧辛Ⅲw幾何的一大難點,而如何順利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是解題的關鍵。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常常會編制一個如下的例題,不斷加大提問的難度,讓學生在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中掌握新知識,發現效果良好。
  例:在長方體ABCD-A1B1C1D1中,已知AB=BC=2BB1 ,試求以下二面角的大小。
 ?、徘蠖娼荂1-AB-C的大小
 ?、魄蠖娼荂1-BD-C的大小
  ⑶求二面角D-BC1-C的大小
  
  其中第一問較易,可以直接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可以叫A層學生解答;第二問中等難度,雖然不能直接找到平面角,但很容易找到其中一個平面的垂線,即很容易完成上面歸納的五步中的第一步,接下來按部就班即可,可以叫B層學生解答;第三問相對較難,由C層學生回答。這樣下來,每個層面的學生都會有一種成就感,而且低層次的學生在觀摩高層次的學生解答較高難度題目的時候,這本身就體現了學生互學、互動的一個過程。
  (3)自行歸納、總結,教師稍加指點。解決問題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個任務和環節。我們知道沒有經過歸納總結的知識是零碎的,是不成體系的。所以課堂教學的另一個環節是我們必須把所學(研究)的內容進行概括和提高。常規課堂通常由老師把這節課的要點直接羅列出來,學生的任務就是準備一個筆記本抄筆記。其實這樣做很難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我們也應該把這一環節的工作完完全全交給學生,由學生“自行歸納、自行總結”,教師只是一個編輯、指導者。具體做法是:先把課堂小結的任務交給各個學習小組去討論,列出提綱,然后各小組派代表通過投影儀呈現自己的“成果”,接下來由老師和學生一起作出評判,看哪個小組的小結最完善,就選定它作為本堂課的小結的基本架構,最后當然由老師再加以補充、修改、潤色,形成最終方案。
  (4)分層練習,分層批改。在常規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容易忽視練習、作業這個環節的分層設計,喜歡布置幾個習題讓學生統一完成。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往往會出現A層學生吃不消,C層學生吃不飽的現象。課堂練習環節,四五分鐘下來只是提筆寫了一個“解”字的學生屢見不鮮;而課外作業環節,抄襲、消極怠工的學生也比比皆是。為了避免這個局面,我們可以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不同的層次的習題讓他們做。比如,可以要求A層學生以做課后練習(容易題)為主,適當增加一些簡單的習題,B層學生以做課后A組習題(中檔題)為主,C層學生除了完成A組習題外,適當做一些B組習題(較難題)或老師補充的一些高考題型。
  (5)分層輔導,抓兩頭、促中間。即教師要做好培優輔差工作,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給沒有過關的A層學生加強雙基訓練;給B、C層的學生進行專題講座,評析高考有關題型,讓他們熟悉高考題型,打破他們對高考的神秘感和恐懼感,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敢于挑戰的精神。當然我們也可以把輔導A層學生的任務交給C層的學生去完成,以減輕老師的負擔,也讓C層的學生體驗一下做“小老師”的滋味。
  
  二、測驗評價分層
  
  本人的做法是:分層命題,統一測試,共同閱卷。
  1. 分層命題。每逢平時測驗和階段性小考,我會把學生按“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的原則,即按優、良、中、困四個層次重新編排成若干個命題小組。在測試前的2~3周,教師先在教室內張貼一份標準樣卷,向學生具體地提出命題要求,如:內容覆蓋面要廣,但要突出重點;題目格式要明確,語意要清楚,文句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有難易層次,內容可以從資料中選用,但不能全部抄襲現成的試卷。然后讓各命題小組按要求模仿命題。每個小組各出一份試卷。最后,教師從各命題小組出的模擬試卷中選出好的試題,綜合成一份試卷,作為考試時用。注意在選用試題的時候,應適當向學困生傾斜。這樣做既可以幫他們克服自卑心理,樹立信心和勇氣,又可以適當降低試題的難度。降低試題難度是近年來高考改革總的趨勢。
  讓學生自己命題,可以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如果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不深,文字語言表達能力差,就根本編寫不出好的試題。為了受到老師的表揚和選用,就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查閱課本或資料。在這個過程中,自學能力、質疑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文字語言的應用能力等,也就相應地得到提高。
  2. 統一測試。據了解,有些老師采取的做法是,優生出題考優生,差生出題考差生。我覺得這種做法不妥。如果這樣處理,優生的積極性無疑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同時加劇了差生的自卑心理。而且對學生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所以我們必須統一試題,統一測試。
  3. 共同閱卷。即由教師提名,從A、B、C三個層次中選出學生代表,和教師一道批改全班同學的試卷,并進行質量分析。標準答案和打分的寬嚴度,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商討和制定,不能由教師一人說了算。處理特殊答案,也要師生共同論定。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參與評卷,很容易明白“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以后在答題規范性方面就會比較注意。
  分層教學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教育原則,它既面向大多數的中等生,又充分調動了學困生和尖子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抓兩頭,促中間”的模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都有進步和提高。而分層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整合,使得學生之間不但沒有分化反而更加緊密團結,班級凝聚力顯著增強。所以,只要我們在分層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變“學習”為“學研”,充分實現師生互動,使分層教學更加具有創新性和可操作性,那么它會是一種最有效的教學模式。
  責任編輯 潘孟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2804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