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本研究 優化心理品質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涂大慶 曾秀美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研究;管理制度;環境基礎;師資隊伍;實踐探索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和研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近年來,我校圍繞“后進生的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課題,基于校本研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多措并舉地進行了探索和嘗試,不斷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完善制度,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力度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一是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由“校長、教導、總輔導員、班主任、科任教師、校外輔導員、關工委、家委會”構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系統,使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立體化、多層面展開,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每一個環節,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工作納入學校的常規管理之中。二是配備專兼職教師。我校配備了兩位專職教師,五位兼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得到了不斷壯大。
2.完善學生心理檔案。學生心理檔案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即背景資料、各類心理測評的資料以及與個體學習活動有關的資料。背景資料主要包括:學生本人及生活狀況的資料,如本人的基本簡歷及其經濟狀況、生活態度等;生長及健康資料包括學生個人的生長史和基本健康狀況、行為習慣等;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方面的資料包括家庭結構、家庭成員的文化程度、家庭關系、家庭氣氛及社會環境等。同時,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心理測試,并建立檔案,留下學生心理成長的軌跡,并要求各班主任在學生學籍卡、素質教育評估手冊的評語中,反映學生的心理情況。
3.完善實驗研究制度。我校制定了課題研究的工作制度。一是每月上一節實驗課,進行一次專題研究;二是每學期上一節公開課,舉行一次校內課題研究研討會,組織一次心理教育理論學習活動;三是每學年舉辦一次講座,召開一次經驗交流會。由于我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中加強了管理的力度,使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文化熏陶,夯實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基礎
1.精心規劃校園環境。以“環境優美,文化濃厚,和諧雅致”為目標,對校園環境進行了整體規劃和設計,充分地把學校的育人理念、人文關懷滲透到校園整體環境中,構建了人本化的生態校園?!白屝@的每堵墻壁都說話”,這是我們賦予校園建筑設施的文化內涵。為了使每一個角落都成為學生進行學習、探究、實踐的園地,我校利用板報、櫥窗、壁磚、雕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體現教育理念,如懸掛英雄人物、科學家、藝術家等杰出人物的畫像和格言;在教學樓內開辟作品欄、精品屋、特長展示等,張掛學生的藝術作品,讓學生自主展示小制作、小發明,為學生提供展現才華、張揚個性的平臺,做到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和熏陶。
2.加強班級文化建設。構建生態和諧、個性鮮明的班級文化,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班級文化氛圍中茁壯成長,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支點。我校從各班實際出發,確立班集體奮斗目標,制定言簡意賅的班訓,引導學生自主擬定班級公約,緊緊圍繞班級建設主題,設置相應個性版塊,形成有個性的班級環境。同時,樹立“為學生發展出發”的活動理念,因地制宜,創造性地組織吟誦古詩詞、新童謠編創、誦讀等多種多樣的班級教育活動,不斷促進團結向上的班風班貌形成。
3.開展多種文化活動。課余文化活動更能充分地張揚學生個性,讓學生施展才華。我校扎實舉辦了活潑新穎的讀書節、藝術節、體育節等,組織各類興趣小組和藝術社團活動,通過各種訓練、表演和競賽活動等,豐富學生的心理體驗,讓學生在這種“流動的文化”中真實感受校園是自己精神生活的樂園。
三、學習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水平
1.學習培訓,拓寬理論視野
一是認真學習。認真組織教師學習上級有關文件精神,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觀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課堂實錄,聽取心理學教育專家的專題講座;并在學校網站上開設了“心靈驛站”欄目,針對教師易焦慮、失眠等情況,采用“Zung氏焦慮”、“Zung氏抑郁”、“阿森斯失眠”等量表,讓教師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并及時進行心理調適,改善心理品質,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積極培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堅持定期邀請教育學、心理學專家和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報告團成員到校為師生作《走近孩子的心靈世界,成為孩子的心靈導師》等專題講座,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有關理論,扎實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我們還充分利用機會,組織課題組成員“走出去”,先后到了廈門、泉州等地參觀學習,廣泛學習外地學校的先進經驗。我們還選派多位教師外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培訓,系統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
2.行動研究,提升教育水平。圍繞“精品化課堂和教學精品化工程”,結合我?!昂筮M生的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課題,采取行動研究的途徑,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積極引導教師閱讀心理健康教育專著,并立足課堂,以“崗位練兵”的形式開展集體備課、研課、說課、上匯報課、觀看教學錄像,訓練教師的心理教育基本功;倡導教師認真撰寫教學日志和教育隨筆,循環研究,突出實效。并組織開展了教師優質課評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設計、優秀心理咨詢案例等評選活動,以培養和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四、實踐探索,凸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實效
1.注重學科滲透,增強心理素養。一是對學生進行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把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動機的強化,學習意識的磨練,學習習慣的養成作為學科教學中的經常性的任務,常抓不懈。二是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要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協同活動、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讓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與此同時,我們還在各學科中開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觀摩活動。
2.推行“道德早餐”,滋養心理“養分”。充分利用晨會課時間深入開展“道德早餐”活動,由學生輪流組織,結合自己身邊的實際和體會,通過講道德故事、演講、討論、知識問答等形式,對一些道德現象和道德行為進行探討和評論。以年級為單位,做好階段“早餐”項目內容安排,各班課前制定好“早餐”方案,以講故事、演講、辯論、知識問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開活動,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道德疑問,談談對某個道德現象的理解和評論。最后老師在總結中加以適當的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學生不斷輸入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養分”,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良好品德的內化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3.書寫心靈周記,調控心理情緒。情感交流人們是互相了解的主要渠道。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不再無話不說,有些比較內向的學生總是把一些不高興的事藏在心里。這樣長期壓抑,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極其不利?!靶撵`周記”就是讓學生把一周以來的主要心理困惑和思想動向寫下來,以釋放心理壓力,調控情緒。我校在中高年級開展了班級心靈周記活動,讓學生通過寫周記的形式,把心里的話向老師說、向知心朋友說,訴說自己的困惑,再由教師點評,與學生交流。由此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4.開展心理咨詢,解決心理困惑。一是建立心理咨詢室,為學生提供一個傾訴苦惱,尋求心理撫慰的場所,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困惑,積極面對人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二是各班級開展心理咨詢活動,班主任、輔導員經常聚在一起,將咨詢的內容進行綜合整理,提供幾種有效的建議給前來咨詢的學生,并在每周理出熱點問題,從關懷體貼、防患于未然的立場出發,在少先隊廣播站中舉行心理健康小講座,在手抄報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盡量讓有心理困惑的學生認識自我,走出困境。三是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在課外活動、少先隊活動和主題班會中,精心安排,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種活動之中。
5.強化自我管理,內化心理品質。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實現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自我管理則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標志。” 我校重點發揮班級這個集體的力量,做好學生的自我管理工作。要求每個班級讓學生樹立自我管理的目標,并把教育目的同個人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從而把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與樹立遠大的理想緊密聯系起來。每個班級建立心理健康交流信箱、QQ咨詢與電話熱線,并選出2名心理聯絡管理員;每個學期召開l~2次心理聯絡會議,交流經驗,指導方法,排查問題,發揮心理咨詢室與學生溝通的橋梁作用,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心理素質。
幾年來,我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后進生的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課題實驗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教師撰寫的多篇論文在各級刊物上發表,其中兩篇論文在第四屆“健康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評選中獲一等獎,一篇獲二等獎。我校還被泉州市確定為心理健康教育實驗校。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整體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素養普遍提高,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明顯增強,學生開朗、合群、樂學、自助的心理品質得到了培養。
目前,我校正在制定近期的教育計劃和長遠的心理健康教育規劃,并將通過實驗,努力探索出一套適合我校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把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向深入,讓學校成為學生的精神樂園。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第二實驗小學)
編輯/于 洪 終校/何 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43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