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學習群與學習群教學的建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兒童學習群與學習群教學的打造基于兒童、通過兒童、為了兒童,旨在解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問題。通過建構選師制、導師制、選課制與服務式評價制的學習群教學制度,建構以“選擇”為前提、以“活動”為關鍵、以“分享”為保障的學習群教學模型,從而讓學習真正發生。
【關鍵詞】兒童學習群;學習發展共同體;學與教的建構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25-0007-04
【作者簡介】1.虞文偉,江蘇省溧陽市燕湖小學(江蘇溧陽,213300)辦公室副主任,高級教師;2.張康橋,江蘇省溧陽市燕湖小學(江蘇溧陽,213300)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當前“一刀切”式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于日常教學中,其瓶頸作用日益凸顯。在班級授課制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解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問題?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整合小組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變革原有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建構了兒童學習群及學習群教學模型。
一、兒童學習群的內涵與特征
1.兒童學習群的內涵。
兒童學習群是指若干個體因共同需求而相互建立較為緊密的聯系,從而形成“群”。兒童學習群通常由1名導師、20名左右的學生組成,通過線上線下整合建構,以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為目的,通過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學習共同體。在學習共同體中,導師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因材施教,作為對話者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提供必要的幫助,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與學生共同成長。兒童學習群包括基礎群和組合群,群之間不是單一孤立的,而是圍繞共同的課程學習目標,組建適合每個學生的多元學習群。
2.兒童學習群的特征。
基于學生共同需求。兒童學習群是基于學生學習需求自愿組建而成的,變“競爭與篩選”為“共生和共存”。為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成員共聚同一個學習群,通過溝通、學習與分享達到共同的進步。在學習群中,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每個學生都享有尊嚴,每個學生都獲得成長。
整體育人性強。學習群中的導師與學生關系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的學習,還要指導他們的生活,具有育人的責任。在這個共同體中,教師和學生在理解、信任、交流和互動中增長智慧,完善人格。
建構方式靈活多樣。兒童學習群的建構,既可以是本班學生的組合,也可以是跨班級、跨級部學生的組合。例如,高年級男女學生無論是在身體方面還是在心理方面的特征都存在很大的差異,由此,學校在體育學科的教學中對男女生進行差別式教育,組建了高年級男生體育學習群和女生體育學習群。另外,兒童學習群的建構不止發生在校園,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范圍之外的課程資源,包括學生家庭、社區和整個社會中各種可用于教育教學活動的設施、條件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組建主題學習群或項目學習群。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由一個或幾個線上線下學習群,通過混合,形成新的學習群組。學生根據學習群的需求和特點,邀請同伴、教師乃至不同地區、從事不同行業的個人或群體就某一研究主題開展線上或線下的討論交流、調查探究、展示分享?;旌鲜綄W習,更好地滿足了學習群中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習更輕松、更有效。
二、兒童學習群的教學制度
1.選師制。
選師制就是在專家的引領下,由學生和家長選擇導師,共同組建兒童基礎學習群。導師是學生與家長授權的“群主”,家長是線上學習群的成員。
選師的基本流程:導師團隊發布—專家引領—選擇團隊—構建基礎學習群。新生開學前,學校首先將一年級導師們的教學風格、教育主張等內容制作成宣傳海報,推送至學校公眾號及家長群。然后組織專家就如何選師對新生家長進行指導。接著給家長和學生提供導師團隊的相關材料,家長和學生可根據材料做出選擇,并與教師進行面對面交流。最后學校根據學生和家長填寫的志愿表并結合學生入學前的基本信息,構建兒童學習基礎群。三年來,學校共有接近1000名新生及新生家長參加了選師活動,其中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滿足率達80%左右,選師制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普通認可。
2.導師制。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實行學習群導師制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個性發展。從普通教師到導師,關鍵在“導”字。導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制定指導方案,關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身心健康成長。學校希望通過導師制建立學校全員育人機制,“讓所有的教師都成為導師,讓所有的學生都有導師”。
導師既要指導學生的學習,又要關心學生的生活與健康。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每一天導師都要和學生一起完成晨練課程、食育課程、閑暇課程與共省課程。例如,與學生共同午餐時,導師可以向學生普及營養健康知識,培養他們良好的飲食習慣,宣揚飲食文化中的常識,將飲食和文化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如,在下午的共省課上,導師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學會熱愛生命,做到自尊自信。學習群中的導師跟學生之間更像是朋友的關系,因此,學生都很享受能夠和老師一起鍛煉、午餐、聊天和內省的時光。
導師還是連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橋梁。作為導師,必須和家長建立順暢的溝通,并承擔起指導家庭教育的職責。在為家長排憂解難、指點迷津的同時,導師可利用多種形式,積極鼓勵家長以各種方式學習家庭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目前我們正在嘗試依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行為習慣等維度,將家長朋友科學合理地分成不同的主題交流群,以方便導師與家長更深入地交流和互動,這種新的家校溝通方式,使導師制的優越性得以充分體現。
3.選課制。
選課制賦予學生對開設的課程進行自由選擇的權利,導師根據自己長期的教育教學經驗,對每個學生進行觀察分析,結合平時的數據資料,準確判斷學生的變化與發展,為學生選擇適切課程提供建議與指導。學生則根據教師建議、學習需求選擇與自身發展相符合的課程學習群。在選課制的實施過程中,學校注意到同一課程針對不同學生的層次性,同一課程在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層次性,保證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狀況選擇并學習適切的課程。 除了切實地、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外,學校還研發出具有區域和學校特色的選修課程。自主選修課程內容豐富,有藝術類、運動類、文學類、智慧類等,周二到周四,每周共有48節次。選修課教師由學校聘請校外專業人員擔任,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試讀一周,再以學年為基本時間單位進行選課。
選課制實施學生發展雙負責人制度,課程教學質量由課程項目實施的教師負責,而導師則對學生所有領域的學習質量負責。例如,在幫助與指導學生選課時,導師既要確保學生完成國家課程的學習,又要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
4.服務式評價制。
服務式評價制就是變評價為服務,即強調以學習群為單位,為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包括環境、技術與輔導等。注重評價就是一種喚醒,用預期學習成果喚醒學生內在學習的動力,同時也是對學習全程的召喚。服務式評價是一種支持,是教師、伙伴的幫助,還是一種成功的體驗。其注重學生是否得到真正的發展,是“教師本位”轉向“學生本位”的一種新型的評價制度。
例如,學校對寫作學習群成員的評價方式,是為他們舉辦一場新書發布會。學期末,寫作群的成員把平時創作出的優秀詩歌、散文、寓言、小說集結成冊,并自己設計封面,畫上插圖,加上目錄,寫上序言,定下價格……所有的工作都由學生獨立完成。
新書發布會的現場,寫作學習群的成員紛紛上陣,賣力地為自己的新書做宣傳。有的學生分享了作品創作背后的故事,有的學生介紹了自己的寫作經驗,有的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了自己的文章,還有的學生介紹了封面的設計理念。整場發布會以文學的方式將寫作成果生動而又藝術地表現出來,贏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學校通過提供這樣一種新型的展示學習成果的方式,從個體展示到群體合作,從學習經驗積累到學習方法拓展,讓學生從中獲得更大的發展。
三、兒童學習群的基本教學模型
學習群學與教的建構就是在真實的學習環境中,基于學習的多元化、深度化、個體生命化需求,建構以“選擇”為前提、以“活動”為關鍵、以“分享”為保障的基本教學模型。
1.選擇。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要承認多元化,利用多元化,發展多元化。建構不同的學習群,創造不同的學習角色,提供不同的學習方式,給予學生多樣化的選擇是學習群學與教的前提。提供學習活動計劃的多元化選擇,基于情境的體驗學習、基于項目的主動學習、基于生活的現象學習、基于證據的智慧學習、基于結構的深度學習、基于技術的移動學習、基于群組的合作學習。提供學習群組的多元化選擇,重建整合式的學習生態,將不同的學習環境、文本要求、學習伙伴團隊、媒體與技術平臺、學習內容、學習任務、學習資源等進行有機整合,建構若干的學習群以供學生選擇。提供學習角色定位的多元化選擇,為保證活動的有效開展,學習群內有明確的分工和多元化的角色定位,各個角色不同,互相信賴,相互依存。學生通過選擇,互惠互幫,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面對多元化的選擇,學生的選擇基于伙伴、學習目標、知識匹配、認知風格、學習風格、學生性格等因素。但同時教師也需要對學生的選擇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不同的學習群,實現真實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學習,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選擇也是一個不斷生長、不斷調整、不斷適應的過程。學生對學習群最初的取舍可能基于伙伴、基于情感,但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逐漸學會根據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情況進行挑選,并在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合作、溝通、相處。
2.活動。
兒童學習群的活動就是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性的自由對話式的學習。學習群學與教的活動是以生成與合作為主題詞,貫穿于整個兒童學習群的學與教。通過系統設計兒童學習群活動,推進群組合作學習,是兒童學習群學與教的主要任務?;顒又幸笳w策劃,把常態教學環節、主體教學環節精心設計成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去探究、去發現、去創造,從而不斷生成新的學習情境與任務。生成與合作不僅是引領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活動設計,還包括以研究性學習、校園節日、班隊活動、社團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項目,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自我策劃、合作協調能力。
例如,以“學會傾聽,自由對話”為行動原則建構學習群的教學活動?;顒舆^程就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基于傾聽與對話的多元互動的過程。學會傾聽是關鍵,學校要求尊重每個學生的尊嚴,對所有的學生都寄予希望,相信任何一個學生的發言都是精彩的。通過營造信任的氛圍,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對話傾聽,建立共同目標,圍繞目標問題進行對話,在對話中產生個體生命的感悟。同時讓學生學會處理與伙伴的關系,在相互扶持的基礎上,相互認同、構筑自我,達到共生共長。
學習群中的學習活動具有“共通性”“共同性”“共生性”。“共通性”指依據國家課程標準、遵循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成就差異以達成溝通,經由充分的個性化而構成“共通性”的境域?!肮餐浴笔侵笇W生根據共同的學習愿景,組成一個真正發生學習的共同體。而“共生性”指愿景不同、學習方式不同的學生之間相互激活,相互依存,共生共長。
3.分享。
分享是指每個學生自由自在地、有個性地參與,形成了“百家爭鳴”式的交響。給予學生提供充分展示的平臺,提供張揚個性、分享智慧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敢于表達“我的不同、我的質疑、我的補充、我的表揚、我的建議”,讓群組成員實現共同成長、共生互補,享受認同與尊重的愉悅。分享可以是跨群、跨班級與跨年級,甚至跨學科,以此來豐富和完善群學習成果。隨著分享范圍的擴大,分享的要求也不斷地提升,學習也在不斷地深入。在學習群中分享,在分享中提升,達到共同成長,最終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0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