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建群而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不知不覺中,我的手機里已經建了很多群,其中,為了完成某一項目或任務而建的群最多。一般來說,項目與任務,可能為了申報某個教育科研項目,可能為了某位教師參加重要比賽,可能為了完成上級布置的某項任務,也可能為了自發研討某個問題……當項目與任務確定后,我就習慣性地建個“群”,群成員或自愿加入,或研究討論后邀請,或根據項目需要協調組建。群的所有活動都是線上與線下整合的,群成員之間相互協作、彼此依賴、共享成果。
這是工作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不經意間,我把這種工作方法運用到了學校的日常課程實施中,建起了以學生為主、教師與家長共同參與的學習群,其目標指向學習成果的達成與分享。從幫助三個學生舉辦繪本作品發布會到培養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從古詩詞朗誦視頻上線到“共讀一本書”活動……學習路上,我們結伴同行。
以實踐活動為重點。實踐,就是要去完成某項任務或作品;要綜合運用資源與知識,經歷問題的解決過程。很強的操作性,是其外在特征;解決問題的智慧,是其內在特征。
以學習群組為單位。學習群組,既有學生自選的,也有教師引領的;既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既有線下的,也有線上的,更多的是相互融合的。
以現場情景為對象。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更關注現場的情景化。例如,學校閱讀街區的建設可分四步:圍繞學習群成員需求創新圖書館的閱讀空間和閱讀體驗;學生參與圖書館管理;建立合理可行的管理規則;完成閱讀成果分享。整個過程以現場情景為依托,讓學生真正回到學習生活的中央。
以建立關系為紐帶。學習群中的每個成員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例如,在“朗讀三人幫”學習群的成果發布會中,主創人員、技術指導與后勤服務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確保了發布會運作的有序和有效。學習群成員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得以激發,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組織能力得以提高。
以共同分享為要求。在共同的信念和目標下,學生、教師與家長等重要他人,聚在一起,建構關系,組成單位,面對現實問題,積極思考對策,最終完成項目。學習群成員分享知識,融通情感,相互促進,彼此調適……在這里,知識是鮮活的,情感是鮮活的,價值觀是鮮活的。其實,以共同分享為要求,就是為了實現“相互成就、相互育人”的美好境界。
?。ㄗ髡呦到K省溧陽市燕湖小學校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0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