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廣大而盡精微 極高明而道中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什么是細節?就是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卻十分重要的事情,一件事的成敗,往往都是一些小的事情所影響產生的結果。教學細節,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所發生的很細小的環節或情節。細節,能反映教師的教學水準,折射教師的教學思想,決定課堂效率和質量。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把握數學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精益求精,扎實上好每一節數學課,運用自己的智慧,不斷努力去探索,去創造,凸顯出數學課堂的和諧精彩。
【關鍵詞】教學細節 有效課堂 影響 探究 操作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133-02
有效的教學源于有效的細節,精彩細節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蘊涵智慧;看似簡單,但簡單中孕育思想。綜觀名師的課堂,教學的大智慧是由一個個教學細節積淀而成。細節看似“隨心所欲”,得來全不費功夫,其實卻是教師理念引領和靈性處理的綜合效果。
1.課堂預設細節 。
細節的設計緣于對教材、對學生和對環境的深刻理解與把握,緣于對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效組合與利用。
?。?)精心備課。
教師要備好教學活動中的每個細節,深挖教材,盡量使課堂上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適當、有效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思考。數學課堂,最先要備的是老師,教師對課堂的理解有多深,準備的教材有多充分,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深究教材,抓住教材的數學特性,善于尋找不同教料的切合點,把自己的數學體驗積極地融入到教材分析和處理之中,這將成為備課的重中之首。
?。?)斟酌細節。
教具準備要按課的實際需求而定,要為提高教學效益而服務。如在教學分數時進行拓展:課件出示大人和小孩的身體比例圖。
?、賻煟弘S著我們慢慢的長大,頭部高度所占的比例也在發生變化,你現在頭部高度大約是身長的幾分之一呢?同桌相互比一比。
?、凇袄蠋熛胝埬銈儙屠蠋熈恳涣可砀?,然后說一說老師的頭部占整個身長的幾分之幾?
這樣拉近了學生距離,和學生的互動交流性增強,消除學生對老師的敵意與戒備心理,要理解學生,寬容學生。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崇高的人格魅力、班集體的溫暖,才能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 這些細節不是淺嘗輒止的表面作秀,這是教師對教材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精彩設計。
2.教學細節策略。
教學是師生多向、開放和動態的對話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時時跳躍著一個個鮮活的細節,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具有一雙“發現”的慧眼,善于捕捉細節,有意識地創造與開發教學細節,并巧妙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細節做大做精,賦予細節更多的教學價值和功能,讓細節生成別樣的精彩。
?。?)順其自然。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是一個十分深刻的命題。教師的“教”從根本上說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就是說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根據學生的興趣選擇,教師順學而導,學生在愉悅和自主的體驗中,既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也靈活地開展了教學過程。如果學生質疑歸質疑,教師教學歸教學,質疑和教學是“兩股道上開的車”,課堂教學生成的機會便失之交臂。
?。?)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學習中,由于結論不是現成的,學生會有多種思路、多種方法,往往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與教師直接揭示規律相比,雖然多花了一些時間,卻有了很多意外收獲,學生知道了很多生活中的數學也要正確地把握,如踏步時要踩著拍子前進能使隊伍更整齊,如明白了生活的一些常識和親情的進一步體驗等,這些對學生來說并非沒有體驗價值,更重要的是,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從小感受到解決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方法,問題的答案也不是只有一個,為學生綜合性發展取到了無可估量的教學作用。
?。?)平等對話。
“對話”中,教師要真心實意地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發現他們思想和語言的閃光點。孩子雖然幼小,卻常常有讓老師心靈震顫的時候。教學中平等的對話使“教學相長”。 對于課堂上這樣發生的一些偶發事件,經驗不足的老師可能會手忙腳亂,倉促處置而留下不少遺憾,而敏感和富有實踐智慧的老師會抓住這種細節,變偶發事件為教育良機,成為教學教育的生長點。
?。?)關注個體。
如果說一堂成功的課是一曲動人的交響樂的話,那么課堂評價語則無疑是這首樂曲中一個個跳動的音符。教師的評價語言會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會拉近老師與學生間的距離,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助于學生良好人文素質的養成。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思維得到了歷練,心靈得到了放飛,對數學的體驗更為深刻,正是有了這樣靈動的“細節”,我們的課堂才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總之可見,任何一次成功都離不開細節。我們只有精心去把握,去探究,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在教學過程中建立“細節優勢”,在細節中探索學習數學的有效途徑,實現師生間有效合作,體現情感和數學的有效融合,使數學課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傅海倫,《數學教育發展概論》,科學出版社,2001年.
[2]朱仁寶、王榮德主編,《21世紀教師素質修養》,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1年.
[3]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