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命、性、道辨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中庸》一書為四書中重要篇章,為儒家歷來之經典,其蘊含的思想當然值得我們探索。《中庸》首提的命、性、道境界是《中庸》一書的核心思想,研究命、性、道思想內涵、實現路徑對于理解和體悟止于命、性、道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庸》 命、性、道
一、命、性、道辨析
《中庸》一書首句即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提出命、性、道的概念。天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一個崇高的概念,經歷了自然神、人格神到萬物本體的轉變。春秋時期恰是中國哲學開端的時期,天也從人格神逐漸轉向萬物本體?!吨杏埂匪v之天命,應該是指稱萬物之本體。那么這個天命究竟是什么?所指向的萬物本體又是什么?這是值得我們探索的問題?!吨杏埂芬粫鴮τ诤螢樘烀]有給出明確的回答,只是說天命可以叫做性,也就是說萬物皆有其性。這里有兩層意思,天命是最高的,絕對的,唯一的性;而萬物又各有其不同的性。因為只有具有各自不同的性,那么方成其為萬物。而萬物的性都是天命之性。這不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而是天命之性通過萬物之性來顯現,而萬物之性就是天命之性。兩者是相即關系。理清了天命之謂性的含義,那么率性之謂道就是沿著所理解的天命行事就是道了,就是方向,就是路徑。天命在哪里呢,在萬物之性。故率性之謂道即是沿著萬物之性就是道了。顯然萬物之性不同,故萬物之道亦不同。因此就能理解天下萬物為何如此多樣性,不可窮極。因為天命之性不可窮極。但無論是萬物中何物之性終歸都是天命之性,故無論沿著哪個事物之性前進終歸是率天命之性而行。故日率性之謂道。而人唯有修道方可率性,率性方可知天命,知天命方可教化。故日修道之謂教。
二、修道內在含義
《中庸》在明確了命、性含義之后,顯然重點就在于人去修道,去受教化。這是儒家重教化的根本宗旨所在。唯有教化,方才修道;唯有修道,方循天命而為。既然重點在于日常修道,那如何修道就成了儒家學者們緊接著研究的問題?!吨杏埂穼τ谛薜朗紫让鞔_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是從正反兩面來強調循道的重要性??杀畴x的道不是真正的道,也就是說可背離的萬物之性不是萬物的天命之性。這源于命、性、道的一脈相承。所以《中庸》才強調要修的道一定要是天命之道,不是可背離的人為之道。那這個天命之道該如何修,《中庸》一書也沒有給出正面的明確回答,只是從側面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是強調人在修道的過程中要保持戒慎、恐懼的狀態,強調對于隱、微,人要慎其獨。這是《中庸》對于修道之人在修道過程中的狀態的描述,并非是明確修道的方法與路徑。可能是因為與何為天命一樣只能靠體悟,那么如何修道亦只能靠體悟。畢竟人人不同,天命之性亦不同,修道的路徑就不可一概而論,只能靠自我體悟。這恐怕是《中庸》對于如何修道只能強調所處狀態是戒慎、恐懼的內在原因。
三、修道境界辨析
《中庸》闡述了修道是前提是天命之性,修道的狀態是戒慎、恐懼,最后講了修道的境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吨杏埂氛J為修道就是為了達到天下之道,天地歸位,萬物化育的境界,這與天命之性、萬物之性是對應的。也就是說,修道的目的就是讓天命之性顯現,讓萬物之性得全。那怎樣的境界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中庸》認為在于未發之和、已發之中。因為如果有未發之中就是知天下之本,有已發之和
就是天下達道?!吨杏埂氛J為知本與達道是一體的,能致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也可以這樣理解,欲知本就要有未發之中,欲達道就要有已發之和。能有未發之中必有已發之和,能有已發之和必有未發之中,此兩者皆為一也。能實現以上兩者,也就是修道之謂教,也就是率性之謂道,也就是天命之謂性。《中庸》在這里形成了一個理論上的閉環。雖然這個閉環還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但不失為一種追求天命之性的路徑。歷代先賢在這條路徑上都做出了艱苦卓絕的探索,為命、性、道這一理論閉環貢獻了無盡智慧的解答。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39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