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以直報怨”與“報怨以德”辨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以何報怨”這一問題看似簡單常見,卻蘊含對人我動態關系的深入思考,具有社會調節和自我調節的雙重意義。針對此問,孔子和老子分別提出“以直報怨”與“報怨以德”兩種不同回答。辨其內涵,“以直報怨”之“直”是符合“禮”的內在品質與外在言行的綜合,以差序的“禮”為前提;“報怨以德”之“德”是對尊重、遵循事物生成本源、運行規律——“道”的思想與言行的抽象概括,以統一的“道”為核心。因此,兩種不同的回答實則從根本上體現著孔子與老子思想本質特征的差異,即孔子重差序,老子重統一。此外,通過“以直報怨”與“報怨以德”之別而集中體現出的孔老思想的不同特征,對孟子、莊子、楊朱等后學也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以直報怨;報怨以德;孔子;老子
  中圖分類號:G6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04-0045-03
  “以何報怨”是中國學者們長久以來討論的重要問題。此命題通過建構一個極具概括性的場景,將由人、我構成的靜態元素以及由人對我、我對人構成的動態作用囊括在內,本質是對人我關系的深入思考,具有社會倫理和價值判斷等重要意義。
  針對此問題,孔子和老子分別提出“以直報怨”和“報怨以德”兩種不同回答,這實為儒道之辨的一個重要切口,其背后隱藏著孔子和老子理論的建構特點以及思想的本質特征。
  1 “報怨以德”與“以直報怨”思想歸屬問題
  劉向《說苑》卷13《權謀》和佛教典籍《起信論疏筆削記》卷18等文獻都曾將“報怨以德”列為孔子的思想,但據《論語》憲問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1]知,“以德報怨”不僅并非孔子所提,且孔子對于此句的態度,雖然無直接否定,但也絕非肯定。
  據目前所見文獻,最早明確提出“報怨以德”這一表述的文本應為《老子》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盵2]就此表述,河上公本、王弼本、馬王堆漢墓帛書本等版本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在“大小多少,報怨以德”一句中,“大小多少”與“報怨以德”很難在意義上相連屬[3],嚴靈峰、陳鼓應等學者雖基于句意猜測“報怨以德”一句應屬《老子》第七十九章,但因現存年代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簡本尚有殘缺,目前并無實證。
  綜上,據目前相對可信的文本,“報怨以德”為老子思想,語出《老子》第六十三章;“以直報怨”為孔子思想,語出《論語》憲問篇。
  2 “報怨以德”與“以直報怨”內涵辨析
  “以直報怨”和“報怨以德”的區別首先在于“直”“德”的分歧。但需明晰的是,任何學者對個人理論的闡發必處在一定語境之下,解釋“以直報怨”的“直”和“報怨以德”的“德”應回歸其文本,在特定語境中體悟內涵,從原典自身的闡釋中辨析。故,無論是《說文解字》解“直”為“正見”,還是《說文解字》注“悳”(“德”之本字)為“外得于人,內得于己”[4],均非孔子“以直報怨”之“直”和老子“報怨以德”之“德”。
  就目前所見《論語》原典,涉及孔子論“直”的載錄共16處,含義基本可歸納為“正直”和“直率”,二者雖基于不同語境有所側重,實則互為表里。更重要的是,孔子認為,真正的“直”還需以“禮”為前提。
  關于“直”和“禮”,孔子曾言“直而無禮則絞”,且在《論語》子路篇第十八中更是直接展示了兩種“直”的碰撞:葉公言“直”為“子證父”,以法為標準,遵守法律即為“直”;孔子倡“直”為“子為父隱”,以禮為標準,遵循禮制即為“直”[5]。此處,“直”無論解釋為“直率”還是“正直”均可,且“子證父”和“子為父隱”兩種完全相反的做法都可稱“直”,因為在此情況下,“直”實已超越“正直”與“直率”的簡單含義,本質是對標準的選擇。
  因此,在孔子思想中,“直”的內核應是“禮”統率下的合宜,是符合“禮”的內在品質與外在言行的綜合。據此,“以直報怨”的“直”不可僅從字面理解為絕對意義的公正無偏,而應當看到其背后的標準與前提——“禮”?!耙灾眻笤埂睂嵸|是以合于“禮”的方式,即正直的內心、直率的言行,回報怨恨。
  《老子》之“德”同樣被賦予獨特內涵。眾所周知,《老子》又名《道德經》,以其善言“道”“德”,且依據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論“德”而得名?!暗隆弊鳛槔献訉W說的兩大核心之一,文中涉及“德”的述說共有16處,而與“德”相關之處,也往往離不開“道”的存在:“孔德之容,惟道是從”[6],“德”依“道”而存、以“道”為據;“失道而后德”[7],“德”是“道”的順承;“道生之,德畜之”[8],“德”是“道”的補充?!暗馈辈豢擅麪?,甚至連其有無都難以把握,“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9],“道”“先天地生”[10],“法自然”[11],“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12] ;“德”卻可有,“有德司契”,可無有,“無德司徹”[13],可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14],可存養,“常德不離”“常德不忒”“常德乃足”[15]。
  因此,“德”是“道”的具體化,是其作用的體現,因“道”而生,惟“道”是從,畜養“道”所生之萬物,為天地萬物在模糊抽象的“道”之下提供次一級的遵循,深刻反映著事物從“道”的種種特性。
  老子之“德”絕非恩惠,而是囊括所有尊重、遵循事物生成本源、運行規律——“道”的思想與言行,是高明、深邃、玄遠的抽象概念。這種獨特的“德”遍及全書,“報怨以德”亦不可脫離此“德”存在,故其絕非“恩惠”或儒家“仁德”,而是老子特有的“道德”之“德”,“報怨以德”的真正含義在于以順應自然無為之“道”的“德”回報怨恨。
  3 “以直報怨”與“報怨以德”所反映的孔老思想根本特征
  前文已言,“直”以“禮”為前提,“德”以“道”為內核。故探究“以直報怨”與“以德報怨”的不同側重,應深入挖掘其本質,認識“直”與“德”背后的“禮”與“道”之別。   孔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細究其意,孔子認為“以德報怨”不可行的根源在于其無差別性,即若無論恩惠還是怨恨,一律以恩惠回報,但這種恩惠對于曾向回報者施加恩惠的人來說顯然不公平。這種邏輯本身的是非暫且不論,重點在于,孔子借由“以直報怨”所強調的是不能以相同標準對待不同的人,其中蘊含的正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之差序,“以直報怨”的“直”就是對禮所規定的倫理秩序的遵循,“以直報怨”實則植根于孔子乃至儒家所提倡的以清晰的差序界定人我關系、規范權力義務進而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
  孔子“以直報怨”根植于差序,本質是對人我關系的界定,那老子的“報怨以德”則是根植于統一,本質是對人道關系的構建。
  “報怨以德”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本篇主旨是重視對無、小、少等弱勢元素的把握。這種柔弱處下實為“德”的體現——“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德”之特性又“惟道是從”,故柔弱處下的“德”實源于“反者,道之動”[16]的“道”之特性。老子致力構建的實為一個“道”為核心、“德”為補充的統一世界,因此,“報怨以德”實則根植于老子所主張的以統一的標準“道”作為自然與社會的基本遵循、構建“道”本共同體的思想。
  無論是孔子“以直報怨”還是老子“以德報怨”,都深深植根于其思想的整體構建之中,集中體現兩人思想立足點的本質差異——孔子重差序,老子重統一。
  正如費孝通所言,“仁”僅是作為邏輯上一切私人關系中道德要素的總和而存在[17],凡是具體說明“仁”的含義時,孔子則不免回到“克己復禮為仁”等私人間的道德要素。看似統一的標準“仁”僅是差序總和,故孔子的“仁”實質是依附于“禮”而存在,目的是為“禮”尋求存在的道德依據,進而從道德層面強化差序意義。孔子的差序思想為孟子所繼承,并將其發展為“仁政”思想,孟子“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18]等表述便是對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差序思想的擴展闡發。
  老子構建了以“道”為根本出發點的理論,無論是否存在、何種狀態,萬物都處在“道”之統率下,擁有共同的本源與規律。這種萬物標準的直接聯結造成人人、人物的差別被忽視甚至被消除的可能性,經莊子繼承,發展為“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19]的“齊物論”;又因尊“道”只需求己,便易萌生人與人之間直接利益關系的割裂,這種傾向則集中體現在楊朱“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20]的思想上。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158.
  [2]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164.
  [3]劉學智.“以德報怨”儒道辨——兼論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3):6.
  [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4.
  [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147.
  [6]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52.
  [7]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136-137.
  [8]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143-144.
  [9]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110.
  [10]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117.
  [11]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117.
  [12]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132.
  [13]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188.
  [14]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24.
  [15]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74.
  [16]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110.
  [17]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1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95頁.
  [19]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0]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43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