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農村小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實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學科學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都是探究性非常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動手參與,現在風靡全球的STEM課程也讓我們教育部門意意識到跨學科、多領域的綜合能力越來越成為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如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實驗動手能力是我們所有科學老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我們立足于科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以活動為載體對農村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培養的對策進行探究。
一、培養學生實驗動手的興趣
小學生天生就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特別是科學課堂和綜合實踐活動的一些實驗活動對他們是具有吸引力的。因此我們必須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積極引導。例如在三年級下冊《動物的生命周期》單元,我們就設計了比一比誰養的蠶蟲吐絲最多的競賽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讓他們自己去探索飼養蠶蟲的最佳方法,學生聽說蠶絲可以做成衣服等都非常期待自己也可以做一個小作品。同時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讓學生動手把蠶絲取出來,讓學生從多方面了解了蠶蟲的相關知識,在全校都掀起來養蠶的高潮。
二、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不管任何實驗,我們都精心設計演示實驗,或者教師演示,或者請學生演示,有時候進行正確演示,有時候故意弄錯,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發現問題,為學生自己實驗動手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選材貼近農村學生實際
3D打印等固然高大上,但是對于農村學生來說都太遙遠,實際情況不允許我們開展這樣的綜合動手活動,但是我們有我們的土辦法。例如在六年級《形狀與結構》這一單元,如果利用3D打印來完成確實方便快捷,但是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也更高,我們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利用使用過一次性筷子、牙簽和土豆蘿卜等身邊容易獲取的材料,同樣非常精彩地完成了該單元的教學工作。學生用一次性筷子做的框架甚至可以承載學生自己本身的體重,利用土豆和牙簽做的高塔也是精彩紛呈。
四、以活動為載體,提升學生實驗動手能力
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講,學生傾聽的模式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存在明顯的不足,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都是預先設計好相應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動起手來,發現問題,提出解決辦法,然后繼續動手,不追求最后一定有一個完美的結果,但是必須動手探究。我們會定期根據傳統節日的實際,結合學校教學實際,設計可以實施的活動。例如中秋節快到了,我們就會組織學生進行環保燈籠制作,要求必須使用各種廢棄的材料,結合對生活中燈籠的觀察,設計出自己喜歡形狀的燈籠。我們會對有創意的作品進行頒獎并展示在學校宣傳欄,學生上交的作品想法奇特,作品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驚喜,也讓我們對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有了更多的信心。
五、多學科融合,讓學生學以致用
學生在不同學科學習的知識都比較零散,如何將他們融會貫通,我們學校會在周一的下午開設綜合課,由不同學科的老師一起上一堂大課。例如三年級我們學習《植物的葉》,我們就設計了一堂如何做一幅葉子畫的綜合課,由科學教師、美術教師和綜合實踐活動教師一起設計這一課,綜合實踐老師首先布置學生對學校和小區附近的植物情況進行摸底調查,掌握了有哪些樹葉是可以獲取的信息,然后由科學教師對植物葉的形狀、顏色等知識進行系統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植物葉的特點,為綜合課進行葉子畫動手探究活動打下基礎,最后美術老師對學生整體葉子畫的頁面布局以及在顏色搭配上相關知識進行指導,在課堂上放手學生動手操作,最后我們收集到大量栩栩如生的葉子畫作品,學生在這個活動中既鍛煉了實驗動手能力,學會了融合多學科的知識,同時體會到了活動成功帶來的滿足感,為下一次活動的開展埋下了一粒種子。
六、積極組織參加各類競賽
不管是學校還是教育局每年都會有很多各種各樣的競賽活動,這些活動都需要學生動手完成一定的作品,對學生動手能力是一個非常好的檢驗平臺。我們積極輔導學生去參加這樣的競賽活動,去開闊眼界,去學習別人的長處。例如我們參加了小小科學家體驗活動,這個活動里面有很多實驗動手的活動,都是課堂內沒有的,學生利用課后活動時間積極學習,在小小科學家體驗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同時也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比賽完回來,他們更愿意自己動手探索了。
綜上所述,我們在探究農村小學生實驗動手的探索剛剛起步,得到的一些策略和經驗還顯稚嫩,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積極去探索,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瑤田小學 廣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