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方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小學科學是一門工具性非常強的學科,科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最終也會還原于實際生活。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利用所學科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所以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模式與理念,在小學科學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科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做到由此及彼,學以致用,構建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最大限度地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效率。
在當前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部分教師還是習慣于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好動性比較強,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比較差,“灌輸式”教學模式會讓學生缺乏參與科學課堂的積極性,對學習科學知識存在較為嚴重的抵觸、厭學心理。針對以上問題,教師需要開展生活化教學,把生活素材與科學教學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更為透徹地理解所學知識。筆者是一名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和教訓,本文針對在小學科學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方法展開分析,望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小學生的好奇心與好動性比較強,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在一件事物上,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這個特征開展教學,把和科學教材內容相關的生活素材引入到課堂中來,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輕松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學習科學知識保持高度的學習積極性。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歷比較少,教師要選擇學生比較熟悉、可以接受的生活素材,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學習“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把學生帶入到一個生活化教學情境中去,為學生先展現一個簡易的科學小實驗,利用現實生活中學生經常接觸到的海綿、塑料玩具、木材、小石塊等,通過學生的親眼所見、親自參與來檢驗不同類型材質中蘊含的物理特征。同時,教師還要善于科學、合理地運用身邊的科學生活資源,激發小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比如,在學習“觀察我們身邊的材料”的時候,可以在課堂開始之前就布置一些課前任務,讓學生去搜集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科學材料,然后在課堂中讓學生更為詳細地認識、分類這些材料。
二、教學方法生活化,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深刻理解所學科學知識。要想達到以上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實現教學方法生活化,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方式來開展教學,讓科學知識走進生活,同時也能夠讓科學學習走出教室。比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科學專題型任務、科學應用型任務等,在學習“樂音和噪音”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餐廳或者廣場等公共場所中去分辨噪音和樂音,并且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討論對于各類聲音的體會,同時能夠探究出保護聽力與減小噪音的方式,比如,在較為吵鬧場所捂耳朵、不要大聲喧嘩、輕聲關門等,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同時也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學習了“物質的利用”之后,教師可以設定如下科學專題:讓學生去調查所在學校的白色污染現狀,并且探究出相應的防治方法,這樣既能夠展現出教學內容,也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意識。
三、深入挖掘教材,展現生活化探究素材
小學科學教材是開展教學的重要基礎與條件,教師需要深入挖掘科學教材內容,為學生展現生活化的探究素材,提升學生的思考問題能力與探究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比如,在學習“生活中的靜電現象”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把梳子,讓學生去做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做的事情:梳頭發。在學生梳頭發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頭發飛起來的現象,由此可以引出靜電現象,然后再讓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去探究生活中還存在哪些靜電的現象,有的學生會聯想到脫毛衣的時候、手摸電視屏幕等,然后教師再用多媒體技術用動畫的形式把生活中的靜電現象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記憶所學科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設置生活化課外作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利用所學科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小學科學教師不僅要灌輸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做到由此及彼、學以致用。教師可以多多設置一些生活化課外作業,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拓寬學生的科學知識面,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構建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比如,在學習“種子的萌發”的時候,教師可以設定課外作業,讓小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植物,把這些植物的種子種植在家中,并且在此過程中運用多種方法去檢驗試驗結果,做出相應的實驗記錄,這樣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多多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之處。同時,教師也要在教學中拉近科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認知距離,讓學生在輕松的教學情境中表達感情、交流思想、學習科學。比如,在學習“食品包裝上的信息”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吃過食品的包裝袋,并且深入探究包裝袋上的信息,引導學生發現實際生活中的科學知識與樂趣。
總之,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科學、合理引入生活化素材,幫助學生更為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并且善于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提升學生的科學精神與實際運用能力。
【作者單位:光澤縣司前中心小學福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