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創建生活化科學課堂策略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生活是科學的生長點,是學生開啟學習研究科學大門的發力支撐點??茖W課堂教學生活化,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增長了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熱情,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本文筆者從課堂導入、教學情境、課堂活動三方面簡要論述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的創建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策略;研究
生活是科學的生長點,是學生開啟學習研究科學大門的發力支撐點。科學課堂教學生活化,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增長了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熱情,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 課堂導入生活化
新課程改革要求從學科本位向學生本位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導入是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體地位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導師可以延續和掌握學生的心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將學生帶入科學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完成教學任務創造條件。如果學生看不出主題與生活的關系,就無法形成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就失去了積極探索的欲望。
課堂導入有很多方式?!坝螒驅敕ā薄皩嶒瀸敕ā薄岸嗝襟w導入法”等。然而,大多數教師仍然停留在“上節課我們學了……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這種導入模式。如何將導入生活化?也就是說,所要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基于學生已經知道或熟悉的現象,提出了學生似乎已經知道但又說不明白的問題,吸引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達到所期望的教育目的。教師要開動腦筋,多想辦法。
例如,在教學碘的性質過程中,讓學生們猜猜瓶子里是什么,你在哪里看到過。他們試圖通過看和聞來分辨它們。最終學生可能會說它像碘。他們在醫院里見過,可能是消毒用的。這時,老師充分肯定了學生的回答。他拿起面前的棉簽,把碘酒浸在手指上。他告訴學生我們手上通常有很多細菌。我們必須確??梢杂玫鈦硐尽_@些似乎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些細節,但這正是教師們為以后的教學過程奠定基礎的地方。老師指著桌上一半的饅頭說:“這是我今天早餐剩下的一半。這饅頭絕對干凈,一點灰塵也沒有。”在手指接觸時,學生發現饅頭上有許多藍色的手印。老師表示驚訝,要求學生們找出原因,并引導他們設計自己的實驗來證明是他們手上的碘把饅頭變成了藍色。本環節巧妙地運用了碘在生活中常見的消毒功能的自然引入。學生們發現了問題,然后開始探索活動。學生們完全感到生活中到處都有科學問題。課堂上的科學學習也是對生活中遇到的小問題的研究。因此,以生活為導向的課堂導入設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教學情境生活化
在教學當中,如何巧妙地引入生活現象,如何將課堂場景盡量貼近生活,都需要借助生活情境的建立。在生活場景中,既能幫助學生接受知識,又能幫助學生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就實驗探究而言,它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它使學生能夠實踐和操作,觀察實驗現象,掌握科學原理。然而,如果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只停留在對事物的理解上,而不知道它的原理。如果老師再不注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實驗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促進實驗探索的順利進行。
例如,當研究表面張力時,學生可以用一杯水和一枚硬幣進行實驗:硬幣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首先,學生們會思考這是怎么可能的。硬幣很重,只有非常輕的物體才能漂浮在水面上。進而,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驗,硬幣被放置在水面上,確實是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研究結果表明,水面似乎是一層薄薄的水膜在支撐著硬幣。這是水的表面張力的作用。它是無數個聚集在一起的小水分子構成的?;蛘咴谘芯咳芙猬F象時,讓學生想象當他們的父母在家煮咖啡時,咖啡粉是如何消失在水中并與水融合的。進而思考:咖啡粉如何能更快地溶解?攪拌能加速溶解速度嗎?熱水是不是比冷水快?引導他們看到科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 課堂活動生活化
作為一名教師,在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科學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為自己的生活服務。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且對學生也有一些敬畏和期待。例如,在學習了有趣的沉浮現象的新知識之后,組織了一次活動,看看哪個小組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大米從稻殼中分離出來。學生們為了取得勝利,展示了他們的力量。
有的用手把大米一粒一粒挑起來,有的用嘴把稻殼吹走,有的用篩子篩出大米,有的把它們放在篩子里,再放進水中溢出稻殼。顯然,最后一種方法是最有效的,也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洗米方法。這種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設計的競賽環節,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再通過深入的思考和合作交流,靈活運用沉浮、風等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實現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讓科學教學活動更貼近生活,回歸自然,真正讓科學回歸簡樸,服務生活,鼓勵學生主動體驗課余生活,勤于觀察,積極思考,增強他們探索大自然的欲望。因此,它更有利于科學知識的研究和理解。
陶行知主張生活就是教育,社會就是學校。他認為,整個社會都是一個教育的地方。教師必須努力在課堂教學中營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使科學課生動活潑。讓學生直觀、真實地感受到,他們正在從社會生活中汲取科學知識,科學知識為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服務。
以生活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是一項創造性和生成性的活動。它是師生之間的心靈與智慧的互動。我們不能忽視這種互動,而應該把它看作是有意識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教基二,2017(2).
[2]魏文杰.淺析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運用[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
[3]昝彪.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J].儷人,2015(18).
[4]公緒凱.淺議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暗[J].華夏教師,2016(8).
作者簡介:
梁曉紅,河南省洛陽市,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教研室。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8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