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打工一族已經遍布于中國農村的每一個角落。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濟發展水平落后,僅靠田地的收入已經不能滿足家庭正常生活需求,于是廣大農村的絕大多數學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則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親屬撫養,進而導致了大量的留守兒童。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在成長的歷程中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心靈上的撫慰,大多數孩子的心理發展存在一定的障礙,譬如偏激、叛逆、自私、自卑等極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會影響其心理健康,進而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這種請款下,其班級管理工作就顯得格外的艱巨和重要。
關鍵詞:留守兒童;隔代撫養
留守兒童在校學習時間短,閑暇時間多,長時間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容易在社會上沾染不良的習氣,同時也存在安全隱患。由于監護人監管不到位,在留守兒童中溺水、交通事故、自殺等事件常常發生。有些農村學校周圍林立的網吧、游戲廳對留守兒童的道德和守紀意識產生不良影響,他們開始逃學、曠課,以至于沾染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留守兒童一旦受到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他們就很容易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不能對孩子進行照顧,而又缺少監護人的恰當監管,導致其出現嚴重的安全問題,有的甚至喪失了自己的生命。雖然有些是極端的個案,但是也不能不引起社會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
加強留守學生的管理,已成為全社會的當務之急,作為教師,除了對這些學生多關心,多教育外,還應肩負起負有隔代撫養責任的親屬的教育重任,尤其對于我們在農村初中工作的老師來說,責任更為重大。但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還有待于時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強化學校工作措施:
一、發揮學校作用,加強教育管理。學校教育作為教育主陣地,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首先、教師要關愛學生,更加關愛留守兒童。要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思想變化,增加情感投入,用心去愛他們,用情去感化他們,千方百計從情感上彌補他們在家庭中的缺失。
其次、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學校統一部署管理。檔案資料應全面反映“留守兒童”的各方面情況、監護人的基本情況、父母的基本情況等。并開通開設“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通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以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
第三、充分發揮班、隊組織作用,經常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比如可開展“我的心路”主題班會,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其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第四、開展好心理教育,切實利用班會,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及時排解留守學生的心理障礙,給他們以關愛,幫助其樹立健康向上的心理。學校開設“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輔導員,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為留守兒童搭建健康成長的美好家園。
第五,開展以留守兒童為主題的結隊幫扶活動;樹立留守兒童自強自立、勤學守紀的榜樣,以帶動學生共同進步,讓他們感受班集體的溫暖與愛。
二、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教育功能
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應三位一體,而隔代教育的家庭教育者是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年齡大,受教育程度低,很難接受新事物,顯然,要想提高這一塊家庭教育水平,肯定有一定難度。但正如馬卡連柯所說,“學校應該領導家庭?!蔽覀儽仨氠槍Ω舸逃奶攸c,靈活機動地開展家校合作。
學校做好家校聯系工作,對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非常重要。面對留守兒童的存在的問題,每一位教師在必要時都應與其父母和監管人員取得聯系,以便找到問題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教師的家訪應該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學校的溫暖,使他們充分信任老師,從而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促進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
三、社會共同努力,關注留守兒童
留守學生的教育僅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全社會的積極配合、共同關注,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體系。行政部門要加強學校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定期給留守兒童和監護人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和保護兒童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法律意識,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優化環境。
一是要加強對網吧、游戲廳等場所的管理力度,堅決杜絕未成年人進入;二是加強政策的導向作用,保證留守兒童不受任何偏見和歧視,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享受平等優質的教育資源;三是加強農村文化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社會風氣,讓留守兒童在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教育。
總之,留守學生教育是一項現實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關系著城鎮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需要我們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的德育網絡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爭取一切積極力量,盡力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參考文獻:
[1]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2]李亞平.教師與學生心靈的溝通M北京:首都師克大學出版社20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7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