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同伴反饋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準實驗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縱觀高中英語教學,寫作教學一直是一個難點。傳統的方法一般是學生根據教師對于作文的反饋和評分進行修改形成終稿。但是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寫作方法開始被越來越多人的詬病。與此同時,順應過程寫作法指導思想的同伴反饋作為二語和外語學習中的寫作教學方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本方法在高中階段寫作課堂的應用前景和效果尚不明確,所以希望通過本次研究進行一些討論。
關鍵詞: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同伴反饋:過程寫作法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同伴反饋,也被稱為“同伴互評”和“同伴反應”,根據Ken Hyland的說法,是為了提高二語學習者的寫作技巧和效率而從一語寫作課堂借鑒過來的一種寫作教學方法。在同伴反饋中,學習者互換作文并在語法運用、內容、字詞選擇和文章結構等方便對各自的作文進行評價和反饋,這種評價和反饋既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形式的。在近幾年中,外語或者二語課堂越來越頻繁的運用同伴反饋作為寫作教學的方法。究其原因,同伴反饋順應了寫作教學的觀念轉變--從結果寫作教學法到過程寫作教學法。同時,這種寫作教學方式也在更大程度的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這兩個原因讓同伴反饋作為一種二語或者外語寫作教學方法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當然,前蘇聯的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所提出的社會文化理論和最近發展區理論也力證了學生在互相幫助提高和促進各自語言發展問題上的可行性。
自20世紀以來,不少研究對比了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的作用和影響。有的研究發現同伴反饋會對作文質量產生的積極影響并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的反思自己作文的問題;有的指出同伴反饋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想的形成。以教師反饋為主、同伴反饋為輔的寫作教學方法獲得了大部分研究的肯定。
然后在中國,同伴反饋更多的應用于大學等高等教育的課堂,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卻鮮有涉及,其可行性和效果有待進一步的核實。
二、研究問題
為了進一步研究同伴反饋在高中英語寫作中的應用前景,本教學研究將圍繞以下這三個問題展開:
1.學生是如何認識和評價同伴反饋的?
2.同伴反饋和教師反饋對于學生的修改有何不同的作用和影響?
3.同伴反饋如何影響學生的評價能力?
三、研究方法
?。ㄒ唬┍辉嚕?
本次研究選取了江蘇省昆山市的一所四星級高中。研究的被試是該高中高二年級兩個實驗班的92名學生。這些學生被認為是該年級中學習能力相對較好的。這個學校的班級平均人數在50左右。因為要維護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相較于隨機取樣,以自然班級作為研究單位顯然是更加切實可行的。為了實驗研究結果的準確,研究者仔細審查和比較了兩個班學生的情況,諸如背景、上學期期末考試的成績和寫作能力(以上學期末的寫作單項得分為依據),以確保控制組和實驗組的無關變量的一致。
(二)研究工具和過程
為了能夠回答上面的三個研究問題,筆者采用了一些研究方法,比如,發放問卷、開展準實驗以及進行刺激回憶訪談等等。除此以外,本研究還借助了SPSS 17.0和Excel等統計工具進行數據統計,這也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數據和結論的可靠性。
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Likert五點量表和開放問題組成,調查學生在本研究之前對于寫作的態度以及他們對于同伴反饋的知識和理解。第二部分則全是Likert五點量表問題,調查學生同伴反饋的能力、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的對比、學生對于本課型的態度、在研究過程中自我評價能力改變。
準實驗:由于高中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在使用同伴反饋前,一定的訓練必不可少。一張改編自Yang et al’s研究的同伴反饋表會發放給實驗班級并通過講解和例證是實驗被試對于同伴反饋形成一個基本的概念。(內容如下)
本實驗選取貼近學生生活、主題與課文緊密相關的一篇130詞作文作為寫作素材。實驗班級和控制班級采用同樣的寫作素材。實驗組在家完成作文一稿,在同伴反饋訓練階段進行交換;
通過一定的訓練后,該部分學生借助同伴反饋表在家完成對于同伴作文的反饋和評分,時間為一周。一周后在寫作課上,前15分鐘同伴之間互相討論自己所給出或者得到的反饋;接下來15分鐘進行作文的修改形成二稿;最后10分鐘由老師進行總結和歸納。與此同時,控制組按照傳統的教師反饋模式進行寫作教學。兩組學生的初稿,二稿,同伴反饋表作為實驗資料進行收集分析。寫作課一周課,刺激回憶訪談在兩個組別同時進行。
刺激回憶訪談: Stimulated Recall Interviews(SRI)在教育研究中被廣泛用于調查學習中的心理變化和想法當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被運用后。在本實驗中,每個班級會各自隨機抽取六位學生針對他們得到的反饋回答以下問題以了解學生對于自己所得到反饋的理解程度。
1. Could I help you with any feedback instance that you felt confused about?
2. I noticed you changed this language point here. What were you thinking when you changed it?
3. I noticed you deleted this part. What were you thinking when you deleted it?
四、研究發現
(一)調查中的大多數學生喜愛同伴反饋并且認為同伴能夠為他們提供有用的意見和評價。然而,當與教師反饋相比時,同伴反饋則顯得不夠充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專業權威的評價者的形象依然難以撼動。
?。ǘ┩榉答伜徒處煼答亴τ趯W生作文修改有不同的影響。教師反饋帶來了更多的修改卻也帶來了更多學生未理解就生搬硬套的修改。而同伴反饋相比教師反饋能夠引起更多的內容和組織方面的修改以及自我修改,這也側面地印證了學生交流和反思在寫作中的重要地位。教師和同伴反饋對修改的不同影響也說明了教師和學生作為評價主體不同的角色地位。
?。ㄈ┭芯勘砻鳜F階段學生的評價能力尚出于較低層次。但是輔之以更多的訓練和更長的寫作周期,筆者相信學生在這方面的潛力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Hyland, K. 2003.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Yang, M., R. Bager & Z. Yu. 200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eer and teacher feedback in a Chinese EFL writing class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5(3): 179-2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91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