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民族地區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與利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民族地區圖書館在地方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中發揮著獨具特色的作用,館藏資源的建設和利用,是新時代民族地區圖書館履行職能的基石。本文從民族地區圖書館的建設特色館藏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再對民族地區圖書館建設特色館藏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從民族地區圖書館彰顯特色,豐富資源類型;專人負責開發利用;區域性圖書館整合資源,實現共享;創新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新時期;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
中圖分類號:G2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2-0061-02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其中第四十一條里提出公共圖書館應當加強館內古籍的保護、古籍宣傳、古籍數字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條款里可以看出對古籍館藏、特色館藏的重視度,新時代國家倡導“文化自信”的宏觀表現。民族地區圖書館需要與時俱進,開發利用地方特色館藏,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少數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民族地區圖書館可持續發展。
一、民族地區圖書館特點
民族地區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內容,民族地區文化建設對渲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有重要意義。圖書館是收藏文獻資源,保存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基地。民族地區圖書館的發展都普遍落后于發達地區的圖書館,由于多數少數民族地區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信息不發達,經濟增長速度慢、科技發達水平較低,新型技術普及率不高。但是民族地區有自身的地域特色、歷史悠久的民族特色。依托自身的特色,定位自身的功能,開發特色館藏,建設本地區獨有的館藏是民族地區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新時期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的必要性
1.民族文化傳承的需要。中國各少數民族地區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蘊藏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與歷史文化,各地區圖書館承擔著文獻收藏、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民族地區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能夠保存、傳承、弘揚當地的特色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加深民眾對地方文化、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加文化歸屬感,文化自信。
2.互聯網時代的必然選擇。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很多傳統行業的運營以及服務模式發生了顛覆性變化。讀者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途徑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滲透在各行各業中,圖書館也不例外。因此圖書館順應新時期的要求,加強地方特色館藏工作的創新、加強特色館藏建設利用,加快特色資源數據庫建設。
3.圖書館自身發展需求。回顧圖書館服務的歷程,歷經了圖書館傳統文獻信息服務、復合圖書館信息服務、數字化時代現代圖書館信息服務。圖書館的以紙質文獻的收藏與利用為基本任務的模式轉變為收藏與利用載體類型多樣化、信息開發多樣化和信息服務多樣化的新模式。圖書館突出內涵建設,突出特色建設,既是互聯網新時期的需求,也與圖書館事業未來發展的需要相吻合。
三、特色館藏建設與利用存在的問題
1.認識問題。目前多數圖書館存在重藏輕用,對地方特色資源、民族資源的利用率和讀者用戶的滿意度不夠重視,對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熱情不高,下功夫的力度不大,大多數館把特色文獻深藏閨中,不予開發利用,不對外開放,不支持共享。有的館雖已建設了特色館藏,但由于重視度不夠,在內容、數據量、知識關聯等方面都很欠缺,不能夠全面反映本館的館藏特色以及地方特色。
2.經費問題。經費限制是制約民族地區圖書館發展的重要因素。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地區文獻需要穩定的經費投入,用固定專項資金去采購,收集文獻、音像資料、圖畫等相關資源。對特色館藏進行數字化、建立特色數據庫都需要大量的技術、資金、人力保障。目前而言,極少數的高校撥出專項資金,安排專人深入基層、深入民間,收集、購買散落在民間的有價值的文獻資料。
3.開發利用率低、宏觀調控弱。民族地區政府以及高校沒有整體對特色館藏開發利用的宏觀政策,并且技術手段落后,對資源的保護不夠到位,特色數據庫少,全文數據庫少,特色資源共享程度低,沒有整體解決版權問題。已建設了的特色資源庫普遍數據量少,能達到CALIS項目要求的不多,如新疆大學圖書館的“新疆研究數據庫”數據信息600條、“少數民族特色數據庫”收錄數據400條,而大連民族大學圖書館所建設的5個民族庫中,僅一個庫的數據就達到1萬條。
四、民族地區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的幾點建議
1.彰顯特色,豐富資源類型。新時期圖書館必須有自己的特色館藏,圖書館利用自身優勢,把相關的有一定研究價值和保存價值的文獻資源采集整理、收集利用和開發,建立各自的特色資源庫,包括地方文獻、年鑒、民族特色文獻、地方史料文獻、專題文獻等。并定制特色資源的選題、建設方向、標準規范、主題等,積極依托自身功能定位及地域、民族特點,發揮自身優勢,打造圖書館品牌資源,塑造民族地區特色名片。
2.專人負責開發利用。圖書館在發揮提供信息服務、社會服務的同時,要抓好本區域、本地區少數民族的特色,建設特色館藏,建立特色資源數據庫。建設特色館藏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支持,因此圖書館應設立專門部室或專業團隊負責建設特色館藏,待特色館藏建設后再對其進行數字化、建立特色資源數據庫。后續還需要不斷地充實資源庫的內容,更新信息、維護數據,為用戶資源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3.區域性圖書館整合資源,實現共享。各圖書館資源共享是現代圖書館進程中的必然發展趨勢。各民族地區圖書館樹立資源共享的合作理念,協調管理,效益最大化。條件成熟、經驗豐富的圖書館作為領頭羊,發揮示范作用,多館合作,建立起共建共享中心,定制實時傳機制,各館的專人導入資源到共建共享中心,中心再以終端的形式供用戶所使用。此外、與博物館、檔案館等文博單位的收藏有重合之處,借鑒博物館先期搭建的平臺,提高效應服務理念也有可取之處。與科研機構合作,提高研究能力。
4.創新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用戶有效使用是特色資源建設的目的和意義?!皥D書館學五定律”的第一定律:是“書是為了用的”,圖書館收藏和保存文獻目的是為了得到充分的利用。特色館藏可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建設,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研究提供特色高層次的知識服務。因此拓展圖書館的服務業務,完善參考咨詢,充分發揮特色資源庫,給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開展專題服務、深層次服務,構建獨有的服務體系,更好的為民族地區文化傳承、社會發展、經濟建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五、結語
新時期,高校圖書館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優化知識資源體系,在夯實傳統文獻資源建設的基礎上,開發特色館藏文獻資源,建設特色資源庫,實現地區內共建共享。并通過特色資源整合,挖掘特有的文化內涵,為民族地區的文化發展和社會發展提供智庫服務。特色館藏資源建設是一個長期性工作,民族地區圖書館立足本館實際,發揮自身特色資源優勢,合理規劃,重新定位有形資料的價值,構建高質量的資源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7-11/04/
[2]黃萍莉.我國少數民族特色數據庫發展現狀及相關思考[J].圖書館學研究,2018.
[3]王婷.特色館藏建設與服務——以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7,(1):5-7.
[4]黃雯越,王錚.數字環境下研究型圖書館的特藏建設:內涵、趨勢與實踐案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6,(9):40-4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6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