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本-碩階段主干課程教學銜接模式的思考和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研究本科和研究生階段主干課程教學的銜接模式有利于研究生知識體系的連續性。以桂林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本科)和環境工程微生物研究方法與理論(研究生)為例,從課程性質、課程學時分配、考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和存在問題等方面分析了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主干課程的銜接模式。本文就實踐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敘述,認為環境微生物基礎知識的歸納總結有利于研究生對本課程的學習。
  關鍵詞:研究生;本科;主干課程;環境工程微生物學;銜接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0-0124-03
   主干課程和核心課程的建設是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的中心工作,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1]。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主干課程知識的傳授在學生專業核心知識掌握與工程能力培養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因此,加強主干課程的教學工作就十分重要。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是目前絕大多數高等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層次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3],與生命科學、化學、材料科學、管理學和工程學等學科有非常緊密的聯系[4-5],因此該課程涉及面廣,知識點繁雜而瑣碎;加之微生物能夠在污(廢)水、有機固體廢棄物和有(無)機廢氣處理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在整個環境工程課程體系中的核心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提高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對環境工程專業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桂林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這兩個教學層次分別已有23年和18年的辦學歷史,為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幾經修訂。參照《高等院校本科環境工程專業規范》,將《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列為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也單列為1門課程。在研究生的教學計劃中,也開設了《環境微生物學研究方法與理論》課程。為了保持本科與研究生兩個教學層次課程教學的延續性,本文以2016年(本科)和2018年(碩士研究生)這兩個最新版本的課程教學大綱為基礎數據,從課程名稱、性質與學分分配、課程學時、學分與考核方式和參考教材與課程教學內容等方面分析了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教學的銜接模式,并闡述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思考、具體做法和體會,以期為學生更好地利用在這門課程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為工程實踐和理論研究服務,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課程名稱、性質與學分分配
  從表1可以看出,我校的本科和研究生兩個層次都開設了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相關課程,而且,本科階段還將理論課程與實驗課程單獨開課,而研究生的課程對學術型學位還是學位課程,顯示我校對本門課程的重視程度是比較高的。
  二、課程學時、學分與考核方式
   從表2可以看出,從考核方式來看本科生比較重視實際技能的操作,基本上以驗證實驗為主;而研究生“研究方法”偏向在課堂上的介紹,部分“研究方法”的課時在實驗室進行,對儀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進行講解;從考核方式來看,這兩個層次均比較重視學生的平時表現,平時考核成績均占到了40%以上。這樣,就能調動學生平時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打破“一考定分數”的不科學的考核形式;而且,這也與我們現在倡導的重視課堂教學的理念是一致的。在環境微生物學研究方法與理論的試卷中,基礎知識和理論部分比重占40%,研究方法占60%。因為這門課程開設在第1個學期,他們也剛剛完成本科學業,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處于本科生水平;而且,部分知識已經遺忘,所以不宜也沒有必要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再者,研究生課程的學習必須從本科階段的記憶和理解轉變到以思考、實踐和創新為主的高級階段,因此,對研究方法和實驗設計要有較大的比重,所以這部分占60%。
  三、參考教材與課程教學內容
   從表3可以看出,本科生的課程教學有固定的授課教材。與全國大所大多數高校一樣,選用周群英主編的《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第四版)為教材,這本教材內容豐富、編排合理又難易適中[4]。而對研究生來說,在多數學校也沒有固定的教材,主要依靠教師的講義。本科生的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的基礎知識部分為24學時,占總學時的75%;基礎知識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部分占25%,顯示基礎知識傳授在本科層次中的重要性。在實驗課程中,普通班共開設有6個實驗,涉及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營養、生理和應用等方面。對實驗班而言,共開設有4個實驗,除了涉及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營養這3個基礎實驗與普通班一致以外,另外開設1個綜合實驗。這個綜合實驗需要學生自行分組,查閱文獻,然后制定實驗方案,指導老師提出修改意見后完善,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綜合實驗。顯然,實驗課程對實驗班的同學有更高的要求。而研究生層次,第一篇是為8個學時的理論教學,這部分占總學時的22.22%,因為絕大多數在研究生在本科階段已經掌握了相關的基礎,但是為了照顧不同學校生源學生的差異性,在課堂上需要把基礎知識再做個歸納總結,展示和呈現給學生。第二篇是8個學時的文獻閱讀部分,主要講解與環境工程微生物研究有關的最新進展,而且是科研論文為主。第三篇是12個學時的環境工程微生物相關文獻閱讀,要求學生根據導師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的興趣,選擇1篇科研論文,閱讀理解以后用PPT的形式講解給其余同學;而且,提高學生的參與性,這也是平時考核成績的重要依據。第四篇是8個學時的環境工程微生物研究常用的軟件、方法和儀器介紹,主要涉及的軟件有SPSS、R、CANOCO和Originlab等,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平板菌落計數法、微生物生物量測定法、微生物活性測定法、基于PCR的方法、PLFA法、高通量測序法基因芯片法和穩定性同位素示蹤法等;主要的儀器包括PCR已、熒光定量PCR儀和DGGE等,也包括像Power soil等一些常見試劑盒的介紹。因此,從研究生的教學內容來看,涉及研究的實驗方法和軟件占了較大的篇幅。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講,這也屬于實踐教學部分。縱觀這兩個教學層次的課程內容體系,本科生是本門課程基礎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的傳授,而研究生階段只對基礎知識進行總結和回顧,而課程重點已經過渡到研究所涉及的軟件、儀器和研究方法上來,既有“溫故”,更要“知新”。   四、教學效果和存在的問題
  分別以2017年秋季學期的本科生(實驗班)的成績和碩士研究生的成績和反饋為例,探討教學效果和存在的問題。環境工程微生物實驗的前3個實驗是驗證實驗,主要考察學生平時的基本操作,學生的綜合成績均比較理想;第4個實驗為綜合創新性實驗,帶有研究性質,對學生具有較大的挑戰。本次學生總共28人,總共分為10個小組,有7個小組的實驗沒有結果或者結果較差,所以學生的總成績不甚理想。環境工程微生物的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比例21.43%、67.86%、10.71%、0%和0%,成績全部合格。在環境微生物學研究方法與理論的試卷中,基礎知識部分的答題情況較好,但實驗方法部分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學生的答題情況相對較差。碩士研究生共有56人選課,他們總成績均在75分以上,優、良和中的比例分別為5.36%、85.71%和8.93%。本科生反映的問題主要是課堂教學上師生之間的互動較少,而研究生反映最多的問題是基本理論與實驗方法和研究手段之間聯系不起來。本科生的問題相對容易解決,可以采用討論法和案例法,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通過當前環境微生物學的熱點話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對研究生來說,我們擬采取案例教學法,具體過程是“針對環境污染現象—提出科學問題—給出研究方案—分析討論數據—得出合理解釋”,從而使同學能盡快進入科研角色,順利完成碩士學業。
  五、結語
  總之,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主干課程教學銜接是否順利對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非常重要。我們在制定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和環境微生物學研究方法與理論的教學大綱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還有一些地方做得還夠到位,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繼續摸索,使本科生能夠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使研究生能夠順利地完成角色轉換,從而有利于本-碩兩個教育階段人才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溫守東,孫乃有.關于加強高校主干課程和核心課程建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3,(7):28-30.
  [2]高蘭尊.傳授知識與能力培養[J].化工高等教育,1990,(2):36-38.
  [3]潘少兵.“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24(2):126-128.
  [4]王叢叢,張建恒.《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8,(26):109-110.
  [5]梅運軍,黃嵐,胡純,胡文云,張順喜,劉駿.成果導向教育理念(OBE)下的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18,45(3):609-6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660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