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日本武技國際推廣對中國武術國際傳播的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中國武術的國際傳播雖然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仍然沒能深入地走出去,進入跨文化的世界。從同為技擊運動的柔道和空手道的發展中總結出符合時代和社會需要的經驗,仍然是當前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和專家訪談法,將日本武技的柔道和空手道的國內發展與普及、國際推廣兩方面和中國武術國際推廣歷程及現狀進行對比,總結出日本武技國際推廣的策略及對中國武術國際傳播的啟示:努力提高中國武術的軟實力、集中精力主抓特色項目、夯實國內發展基礎、著力于項目改造和人才培養等。旨在通過提高中國武術軟實力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關鍵詞:日本武技;國際推廣;中國武術;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9)03-0011-06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judo and karate, both of which belong to Asian cultural circl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Wushu.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Japanese martial art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then sums up constructive methods suitable for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suggests that Shaolin, Taiji Push Hands or Wing Chun be select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Wushu promoted internationally.
  Key words:Japanese Martial Arts;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Chinese Wushu;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中華武術是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而文化復興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全面振興的象征。因此,中國武術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復興利害攸關。然而,中國武術發展的現實卻并不令人如意。理論上,中國武術本應獲得更加令人矚目的發展和推廣成果。對內,相較書法、中醫、戲曲等眾多中華文化事項,中國武術具有文化上的“中華性”、國際化的“普及度”、實施過程的“可操作性”等優勢,因而具有更好的世界認知度、影響力和感召力[1];而對外,相較與中國武術有深厚歷史淵源的日本武技運動(以空手道、柔道為代表),中國武術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和更長遠的發展歷程。因此,不論是文化內涵還是技擊功用, 中國武術都不應遜色于日本武技項目。但現實卻是,作為日本武技代表的空手道和柔道已經在世界上得到極大的普及與推廣。世界空手道聯盟作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承認的唯一的一個世界級空手道組織,目前共有164個成員國,正在練習的會員約6 700萬以上。類似世界空手道聯盟的洲際組織在各自洲際處理各國空手道的發展事務及錦標賽事。并且,空手道已進入奧運會項目。在日本有著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的柔道在1964年就已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1992年柔道再次被納入奧運會項目。目前,奧運會共計設立了14塊柔道項目的金牌,是僅次于摔跤的奧運會格斗項目[2]。因此享有“柔道之國”美譽的日本,在歷屆奧運會柔道項目和柔道世界比賽中,幾乎每次都獲得半數以上的金牌和團體冠軍[3]。而在我國,被冠以“國粹”稱號的武術等優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推廣工作看似欣欣向榮,實則舉步維艱。理論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使我們不得不反躬自省。
  同為亞洲文化圈內的文化形態,且同為技擊運動的柔道和空手道的發展對中國武術的國際傳播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而在任何體育項目推廣過程中,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他們傳遞的是整個體育項目的理念、價值和體系。因此,本文嘗試從日本武技國際推廣過程著手,著力探索日本武技國際推廣的特點、途徑、方法和體系,分析其快速發展和推廣的原因;并與中國武術發展的國際推廣歷程和現狀進行對比,進而得出對中國武術國際傳播的啟示,找出符合中國武術國際推廣的方法、途徑,為武術作為中華文化“品牌”走出去提供參考。
  1 日本武技和中國武術國際推廣歷程及現狀
  1.1 柔道國際推廣歷程及現狀
   日本被譽為“柔道王國”,它是由柔術演變發展而來,從日本戰國時期就逐漸形成多種流派。從德川時代到明治時代,隨著西洋文明的大量滲入柔術一度衰落。直至19世紀中葉,被譽為“日本柔道之父”的日本教育家嘉納治五郎經過對各種柔術流派的研究[4],創立了以投技、固技和當身技為主,以勝負、體育、修心為目的的新柔術—柔道。他還開設講授柔道的場館,因而他創建的柔道也被稱為講道館—柔道。嘉納治五郎創造和設計了“以柔克剛”等新的技術、構建了柔道“精力善用,自他共榮”的原理,制定了柔道段位晉升的制度,初步制定了一套柔道比賽的裁判規則,完善了講道館的組織體系,這些舉措使柔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此外,他先后創辦了關于柔道的刊物,極力在日本國內推廣柔道,并得到了政界、軍界、經濟界人士的認可和大力支持。 經過不斷努力,1930 年柔道正式成為日本學校必修科目,同時也成為培養警員及警官必修的科目,其他領域的愛好者也開始逐漸增加。為向世界推廣柔道運動,嘉納于1909 年成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首位亞洲委員。他擔任奧委會委員期間,不斷通過演講和實地示范向外國人介紹柔道,并帶領許多門生隨行表演,設法讓外國人了解柔道的精神與精妙的技巧,使柔道在海外廣泛發展起來。1911 年(明治44年),嘉納又創立了日本體育協會,并擔任協會的首任會長。為了讓柔道具有世界性的特征,1938年嘉納以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身份出席開羅會議,并成功爭取由東京舉辦第十二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歷了一段時期的低落期,直到嘉納的次子嘉納履正擔任講道館的第三任館長后,柔道運動開始逐漸復蘇。1948年成立了歐洲柔道聯盟。1949年成立全日本柔道聯盟。1950年,日本各級各類學?;謴土巳岬勒n的體育教育課程,被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5]。日本每年還向國外派出大批的柔道教師奔赴各國傳授柔道。1952年國際柔道聯盟組織成立,總部設在日本東京。1956年,第一屆世界柔道錦標賽在東京舉行(21 個國家參賽)[6]。1960 年,奧林匹克委員會決定認可柔道為正式的運動項目。從此以后,柔道便以其獨具特色的魅力迅速風靡世界,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柔道項目共設立了14塊金牌,成為了各國柔道運動員爭相競爭的目標。   1.2 空手道國際推廣歷程及現狀
  空手道的雛形為沖繩唐手術,是一種以當地古代武術為基礎,吸取中國傳統武術以自身的身體當武器赤手空拳強身抗敵的民間武術運動。20世紀20年代起,在日本“空手道之父”的船越義珍師范的指導和推動下,沖繩唐手術得到迅速發展。日本昭和初期,在鐮倉圓覺寺古川大師的推薦下,為區別與中國武術的不同,取“唐手”的同音字“空手(日語發音)”,表示空拳之意[7];同時,為體現注重武道精神方面的作用,又加上了一個“道”字,正式改“沖繩唐手術”為“大日本拳法空手道”。從此,空手道脫離了地方武術的色彩,在外觀和內容上成為一個嶄新的日本武道項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空手道運動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衰落。但在空手道界各位參與者的不懈努力及日本國民的理解與支持下,20世紀50年代初制定出了具體的競賽規則,進一步完善和確認了空手道運動是一項安全的體育項目,并于1957年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全日本學生選手權大賽,使空手道運動煥然一新,重振雄風。今天,空手道作為一項國際性的體育運動項目,在世界各國又迅速地得以普及和發展起來。世界空手道聯盟是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單項體育組織,其會員國已發展到165個[8]。
  1.3 中國武術國際推廣歷程及現狀
  中國武術第一次向外傳播是通過由加利福尼亞淘金熱驅使的中國礦工和修鐵道的中國工人介紹的。近代對中國武術國際推廣作出貢獻最大的組織是精武體育會和中央國術館[9]。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主要武術管理機構的成立,通過把武術列為推廣項目,以及對武術的挖掘、整理、繼承和推廣,初步形成了武術競賽模式,引導了武術技術的發展,加強了比賽的競技性,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普及與提高。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武術運動國際化發展成了一種趨勢。經過不斷的努力,逐步奠定了武術的奧運戰略沖擊基礎。2006年6月國際武聯被承認為國際奧委會(IOC)大家庭的一員[10]。這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使得中國武術作為比賽項目進入奧運會成為可能[11]。
  綜上所述,以柔道、空手道為代表的日本武技在近代以前發展比較平穩,在二次大戰前,逐漸成型、發展較快逐步向世界推廣。而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則是在二次大戰后至今的幾十年。日本武技在國際推廣上的成功具有歷史、社會和經濟因素,同時也離不開杰出傳播者的努力與貢獻。而在中國武術國際推廣歷程中,初期主要是通過海外僑胞進行零散、非系統技術的傳授,該階段中國武術與日本武技在海外傳播方面的差距并不大。但由于國情的差異,中國武術的海外推廣則相對較晚,武術的推廣應綜合運用定位策略、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銷策略等進行國際推廣[12]。
  2 日本武技國際推廣策略
  日本武技的國際推廣過程也可看成是日本傳統體育與世界現代體育不斷適應、調整、融合、接軌的過程。例如,二戰后,日本柔道聯盟從發展柔道為世界性的運動項目的目的出發,吸收了西方近代體育競賽項目的相關制度,設置相應的比賽裁判員公認登錄制度,成立審查裁判員資格的資格委員會等措施。以下主要對柔道、空手道的國際推廣策略進行總結,由于國內發展與普及是國際推廣的基礎,因此從國內發展與普及和國際推廣兩個方面來闡述。
  2.1 柔道國際推廣策略
  2.1.1 國內發展與普及
 ?。?)文化、理論方面。實現了“由術至道”的體育化轉變。柔術到柔道,從內容和目的上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柔術是一種純粹的技擊術,而柔道把技擊術的練習變成了育人為目的的手段[13]。由術至道,增加了項目的教育作用,適合于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使處于衰落的柔術煥發了青春[14]。因此,應更加注重武術的道德教育。柔道在體育化的進程中,為了進入奧運會,進行了技術限制,使其安全性、觀賞性、易判別性都有了明顯增強,逐漸由技擊術轉變成了體育形態的柔道。競技武術改革應該是完善體育形態武術的過程。
  (2)教育價值方面。日本柔道在近現代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了傳統體育在現代社會的教育價值[15],形成了日本柔道“體育”“勝負”和“修心”三方面的教育理論,符合現代教育對人“德、智、體”培養的基本要求,使柔道順利成為學校教育內容,成為學校的必修課,達到鍛煉青少年體魄、培養斗志和加強自身修養的教育目的,推動了柔道在口本社會的普及,實現了傳統體育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為其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同時,順利實現了傳統體育在學校、社會、競技三個方面的有機結合。
  (3)管理組織制度方面。成立專門的研究、管理、組織機構,建立和完善人們學習柔道的管理制度(如柔道的段位制)。講道館柔道在日本國內獲得了價值認同,一批具有強烈信仰的人共同努力,確立了日本傳統體育在現代社會和世界的地位。柔道競賽的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其在日本國內的普及。
  2.1.2 國際推廣
  (1)在組織、制度和規則等方面,實現柔道在操作層面上的全面國際化。日本順利完成了柔道項目具備近現代國際體育項目的特征以順應國際體育的發展要求,對比賽制度、比賽規則進行改革創新,使之更加科學合理,有利于比賽的公正性、競技性和觀賞性。
 ?。?)培養和派遣表演人才和教練員,贏得了歐美上流社會人物的信任和喜愛,利用一切機會向他們展示和傳播柔道技巧和文化。在傳播柔道的過程中,日本人對傳播者有嚴格的要求,如要求他們具有很強的理念并對柔道文化價值充分理解,同時理解傳播所在地的文化,自如地運用對方的語言。講道館加強對柔道人才的培養,一批德藝雙馨的柔道骨干為柔道的傳播和開展奠定了基礎,如西鄉四郎、山下義韶等柔道選手不僅技藝高超,而且品德高尚,提高了柔道在國際上的聲譽。
 ?。?)完善組織傳播方式。不斷完善組織管理制度,積極促進組織的規范化、國際化發展。
 ?。?)通過杰出人才以及承辦奧運會積極推廣柔道項目。充分抓住有利身份和機會推進柔道的國際化,如嘉納之五郎充分利用了其作為國際奧委會委員的身分,積極提高柔道的國際地位,抓住東京奧運會契機,通過電視轉播確立了柔道在國際體育舞臺的地位。   2.2 空手道國際推廣策略
  2.2.1 國內發展與普及
 ?。?)文化、道德教育方面??帐值缽娬{人格修煉的第一性,把技術追求放在第二位。合氣道、劍道、跆拳道、柔道等都是以“道”傳播的例子??帐值肋€崇尚禮儀與精神修煉,宣揚其對人勇敢、果斷、機智、自信、博愛等方面性格形成的作用。甚至有人認為,空手道促進了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因此,許多人為了道德修煉而加入到空手道習練者的行列。
 ?。?)理論、競技方面??帐值雷⒅乩碚撆c技術傳播并重,而理論傳播對技術傳播具有促進作用。船越義珍在傳播空手道技術的同時,指導出版了《空手道教范》,這對空手道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相較于中國武術,空手道技術相對簡單,內容非常少;除了沒有器械技術以外,拳法技術也少得多。但正是因為這種技術少、學習簡單的特點,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教育推廣方面。選擇學校作為傳播陣地,比如現代空手道創始人船越義珍曾在早稻田大學教授空手道,為空手道成為學校必修課奠定了基礎。成為學校必修課程是柔道成功傳播的因素之一,空手道也具有這一特點。它進入學校后,以此為基礎,很快就在整個日本傳播開來。
  2.2.2 國際推廣
 ?。?)有杰出的傳播者。正如柔道有杰出的傳播者一樣,現代空手道的創始人船越義珍也是空手道的杰出傳播者。不論是競技武術還是各個拳種流派都需要有杰出的傳播者,這對項目本身的推動至關重要。
 ?。?)以組織機構的形式進行傳播。通過組織機構傳播的形式可體現在多個領域當中。日本國內的空手道組織主要有全日本自衛隊空手道聯合會、全日本空手道剛柔會、日本空手道協會、全日本硬式空手道聯盟、全日本空手道聯盟等十多家[16]。國際上的組織則有世界空手道聯盟士道館、世界空手道聯盟。目前,組織傳播已成為推動空手道國際推廣的重要力量之一。
 ?。?)借助體育博覽會。借助有影響的事物進行傳播是一種傳播策略與方法。船越義珍曾在1922年日本第一屆體育博覽會上進行公開示范表演,使人們對空手道有了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表演傳播也是一種有效的傳播方式。1917年,船越義珍在京都武德殿上的初次公開表演就獲得了成功。從柔道的發展來看,表演傳播與技術傳播結合,效果更佳。
  從整體來看,為推動其國際化,日本武技在文化內涵、理論、教育價值、管理、組織、制度等方面融合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不斷適應世界現代體育的發展趨勢,調整自身各方面的構成,實現了與世界現代體育的融合與接軌,從而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起來。
  3 對中國武術國際傳播的啟示
  綜合來看,現階段中國和日本在國情、國力、國家政策的傾斜等方面是造成中國武術和日本武技發展出現差異的幾個主要因素。當前正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大好時期,我們應汲取國外有效經驗,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因此,本文通過對日本武技國際推廣策略的解析,為中國武術國際傳播帶來以下啟示。
  3.1 努力提高中國武術的軟實力
   國家軟實力目前和未來對于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越來越重要,而武術軟實力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武術在世界范圍的推廣正是武術軟實力的具體體現;而實現中國武術軟實力不斷提升的目標對于中國武術國際推廣人才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統領和指引作用;大量涌現的中國武術國際推廣人才更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直接動力。來自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的鄭楠認為,“武術軟實力可以界定為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武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包括發展傳承模式、價值觀念、民族凝聚力、文化吸引力、國際影響力在內的中國武術綜合實力。它包括了武術的思想、道德、精神、教育、文化、傳媒、制度、魅力、傳承等多個方面?!币虼?,中國武術國際推廣人才的培養應以提高武術軟實力為導向和框架,在借鑒日本武技和其他國家的經驗基礎上,找出適合自身的模式。
  3.2 集中精力主抓特色項目
   在中國武術門類中有目的性地選擇一項在國內外傳播基礎好、國際區分度大,最能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中國武術精神以及中國特色的項目。實際情況表明,這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理由是:中國拳種豐富,各具獨特的理論和技術體系,須分而待之,獨立發展,像日本推廣本國武技一樣,居優勢地位的柔道先行,其它武技隨后跟進,逐步實現各種武技的國際化發展[17]。中國武術整體上國際化將導致中國武術無法成功實現國際化。日本推廣柔道、空手道的經驗表明,我們只能優先推廣中國武術的某個拳種。而目前少林、太極、詠春三個拳種國際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有力的例證。因此,可選取少林拳、太極推手、詠春拳之一,集中資源進行國際化推廣。
  3.3 夯實國內發展基礎
  深化所選拳種的文化和理論研究,同時在宣傳上發力,宣揚該拳種所能帶來的社會效益,這體現了武術軟實力的作用,日本武技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武術應該以育人為目的,開發出適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練習和競技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加強該拳種的德育作用,培養出能夠代表該項目和中國武術形象的人才。此外,還需對該拳種技術進行簡化,使之易于接受,以及加強其安全性、觀賞性、易判別性,逐漸由技擊術轉變為體育形態的中國武術拳種。學校教育方面,應挖掘出該拳種的自身特色,使之符合現代教育對人“德、智、體”培養的基本要求,并順利成為學校教育內容,進而成為學校的必修課,達到鍛煉青少年體魄、培養斗志和加強自身修養的教育目的。推動該拳種在我國社會中的普及,實現該項目作為傳統體育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實現在學校、社會、競技三個方面的良好結合。在管理組織制度方面,成立專門的研究、管理、組織機構,建立和完善人們學習該拳種的管理制度(如明確的段位制)。積極推動該拳種教學機構(如俱樂部)的建設,使其輻射范圍更大、領域更多。積極組織開展關于該拳種的競賽,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該拳種的普及。國內基礎深厚、氛圍濃烈,必將為中國武術國際化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3.4 著力于項目改造和人才培養
  與世界現代體育相結合,開發出符合國際體育趨勢又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內容,通過各種方式向外宣傳。在組織、制度和規則等方面,實現在操作層面上的全面國際化,使該拳種具備近現代國際體育項目的特征,順應國際體育的發展要求,對比賽制度、比賽規則進行改革創新,使之更加科學合理,有利于比賽的公正性、競技性和觀賞性。通過各種機構培養和派遣表演人才和教練員,實現表演傳播與技術傳播的結合。作為向外宣傳的主體,可以利用一切機會向世界展示和傳播該拳種的文化和技巧,需對傳播者的資質施行嚴格的標準。韓國在培養跆拳道國際傳播人才方面正是借鑒了日本武技國際推廣人才培養的經驗。比如,關于韓國跆拳道教練的標準(資質條件)方面,來自韓國龍仁大學的李相哲教授總結道:跆拳道教練首先應具有較好的跆拳道理論、標準的技術動作和文化修養,以及必要的修煉經驗、段位證和審判資格證,同時熱愛跆拳道教學,而最重要的則是禮儀方面的要求。因此,中國武術在傳播者的資質條件方面也可參考上述兩國的經驗,結合自身特點,制定可行的標準,比如要有較深厚的中國文化和武術文化的基礎,充分理解中國武術的文化價值,同時了解傳播目的地的文化,語言方面也要符合具體要求,懂禮儀,熱愛武術的教學和傳播,技術層面也需要設定嚴格的標準(如段位證等)。著力培養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漢語教師,開發適用于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國際漢語教材等[18]。不斷完善組織管理制度,積極促進組織的規范化、國際化發展。杰出的傳播者對于項目本身的發展至關重要,通過杰出傳播者的推動以及承辦奧運會把中國武術拳種推向奧運會,充分抓住有利形式和機會推進該拳種的國際化發展。
  4 結 語
  在國際推廣過程當中,日本武技在文化內涵、理論、教育價值、管理、組織、制度等方面融合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不斷適應世界現代體育的發展趨勢,調整自身各方面的構成,實現了與世界現代體育的融合與接軌,從而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起來。本文在與日本武技的對比中提出了對中國武術國際推廣策略的啟示:應從提高中國武術的軟實力、集中精力主抓特色項目、夯實國內發展基礎、著力于項目改造和人才培養四方面進行系統提升,并參照日本武技的發展模式,以少林、太極、詠春為代表,加大政策支持,著力將中國武術向國際推廣。同時還要明確,中國武術拳種的國際推廣,不是簡單的工作疊加,而是系統化的工程,需要在文化、理論、教育、體制等多方面實現完善和創新。只有這樣,中國武術才能符合時代和世界的需求,實現自身現代發展的華麗轉身,而非一廂情愿,一意孤行地走進一個偏離時代的軌道。
  參考文獻:
  [1] 白俊亞. 功夫影視對武術發展的影響研究[D]. 廈門:集美大學,2016.
  [2] 覃永貞. 近現代日本柔道發展研究[D]. 北京:北京體大學,2006.
  [3] 韓文. 柔道、摔跤、跆拳道及棒壘球[M]. 遼寧:延邊大學出版社,2004.
  [4] 李淑芳. 柔道運動員李淑芳備戰悉尼、雅典奧運會賽前訓練特征的對比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3.
  [5] 王學平. 中日柔道發展對比研究[J]. 當代體育科技,2015(6):3.
  [6] 高大偉. 中日柔道運動人才培養的比較研究[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4):124-126.
  [7] 徐風濤. 山東省普通高校開展空手道運動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 山東:山東體育學院,2010.
  [8] 傅雪祥,曾逵. 武術的發展與借鑒——基于競技空手道在中國的發展[J]. 武術研究,2016(7):9—12.
  [9] 周鴻鐸.文化傳播學通論[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1.
  [10] 鄭斗漢. 韓國跆拳道與中國武術競技項目的國際化發展對比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5.
  [11] 蘇躍金. 我國武術科研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5.
  [12] 李洪娟.武術推廣策略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2,30(5):72-75.
  [13] 郭玉成. 武術傳播引論[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6.
  [14] 郭玉成. 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傳播對武術傳播的啟示[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44-48.
  [15] 張帝. 柔道比賽新規則對其觀賞性的影響研究[J]. 當代體育科技,2017(12):246-249.
  [16] 劉衛成. 福建南拳與剛柔流空手道“型”的對比研究[D]. 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5.
  [17] 張長念. 國外關于武術國際傳播與推廣的研究與反思[J]. 浙江體育科學,2014(6):113-115.
  [18] 楊洋.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在海外文化推廣中的效力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5,33(6):59-6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756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