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發展下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與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基于前期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和模式的研究,從培養模式研究中的人才規格定位,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搭建課外人才培養平臺幾個方面出發,立足于轉型發展,全面提升應用型本科人才質量,為開展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關鍵詞: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18-0142-02
一、引言
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與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是推動高校轉變辦學理念,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需要。開展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能夠發揮高校的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將教學資源轉變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智力資源,真正體現出大學的功能與成就。另一方面高校能夠深入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參照社會用人需求信號改進人才培養的結構和模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才培養發展的有機結合。[1]
本文開展的轉型發展下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體系的構建,將會助力高校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能力。這種新型的人才培養體系會將學校的教學資源和人才資源,轉變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資源,這將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設的重要舉措。
二、實踐現狀分析
1.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很好地與社會人才崗位需求相銜接。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基于各高校對于本科生培養目標定位的方法和手段。在長期的教學體系里都是通過理論教學來實現對本科人才的培養。大多是沿襲以往的教學經驗,根據固定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設計,未能夠根據實際社會對人才的崗位需求進行動態調整,以至于培養出的學生不能夠適應日益發展的建筑行業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實踐教學方面,高校需要花費大力氣進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這樣才能使得培養的學生與社會需求相吻合。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不斷提升的社會需求,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然不能夠很好地與社會人才崗位需求相銜接。
2.現有實踐教學體系單一?,F有實踐教學體系的單一主要體現在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依然停留在學生參觀實習這種階段,大多是依靠學校或學生本人通過各種渠道,化整為零,尋找實習(就業)單位。校內實習工廠由于缺少投入以及缺少目前最新的生產機器,學生的實踐教學動手能力很難得以充分提高。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多半是高校聯系企業,企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的興致不高,多數企業認為培養技能人才是學校的事,缺乏積極性。[2]
3.校外合作人才培養平臺薄弱。當前,我國建筑產業面臨著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這就需要高校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將實踐教學更多地投入到產學研合作中。校外合作人才培養平臺的構建能夠彌補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缺陷,就目前的調研來看,我國的校外合作人才培養平臺尚處于初級階段,相對較為薄弱。[3]目前高校采取的校外合作平臺多以雙方協議為主,人才培養平臺缺乏互動,并且合作連續性有待提高。目前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能力有待提高,高校和企業互惠互利的合作形式還沒有形成一個長效機制,這需要進一步研究。
三、實施方法
1.緊跟建筑業轉型發展步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校企校地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途徑。轉型發展下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與培養模式的構建,能夠從企業用人需求出發,合理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平臺,從教學環節上,按照課堂訓練、實驗教學、校內實訓、校外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多種形式來構建實踐教學環節。[4]
為更好地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土木工程系的教師對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深入細致的修訂。新修訂的培養方案基于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需求構建整體課程框架,以豐富多樣的實踐環節設置體現學生動手能力的強化,充分體現了“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好”的培養特色。一線教師要立足于為企業創造更大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實施學生就業前的實踐教育,探索基于合作前提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為企業服務的意識和能力,以培養科學文化知識扎實、職業技能素質高超、自身綜合實力強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為教學宗旨。對于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實踐環節比較長、實踐任務要求高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安排學生到土木工程建設單位進行,以小組形式,在生產實踐中參與施工、管理、設計等工作,并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多種專業技術知識解決施工技術、生產組織、工程管理等問題。同時,對于實驗教學、課程設計這樣的實踐性教學,也應盡量與生產實踐結合。
2.校企校地合作基本技能平臺建設,構建基于校企、校地合作的實踐教學模式。校企合作是企業和學校兩個主體之間的互利合作關系,雙方必須要有一定的利益結合點。我國大部分高等職業院校屬于教育部管轄,在就業教育方面缺少正確的引導,而校企合作的推行尚處于起初階段,政府在兩者之間的統籌規劃和監督協調職能并不明顯,最終導致校企合作渠道受阻。
在充分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在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與培養模式創新研究建設方面,我們成立了一支由企業技術人員、人力資源、企業管理部門和校內專業教師組成的應用型實踐教學小組,共同制定校企、校地合作平臺基本技能里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體系。為了更好地優化校企、校地合作,提高學生的專業動手能力,我們與企業或地方在實踐教學體系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共同做好基本技能平臺的建設。實踐技能課程由一系列的實訓項目組成,從大三開始實施實訓教學環節,地點為企業實訓基地;教師根據自身的研究方向和背景自愿選擇課題,針對企業面臨的科學技術問題而開展研究,解決企業難題,提供智力支持。
以實踐教學、校外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多種形式來開展深度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其中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引入企業技術人員和校內教師一起擬題,一起對學生進行指導。
按照基礎實訓、操作技能訓練、綜合實訓、畢業實習這條主線來組織教學內容,把校外實訓教學形式作為核心軌跡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最終形成以實踐教學為主線,理論與實踐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 3.基于技能競賽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以科研任務為牽引,逐步培養學生興趣,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將以賽促改做為教學輔助手段,通過對一些技能競賽的分析,結合我系實際情況,探索出適應形勢發展的“三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即以結構設計競賽和“挑戰杯”課外學術作品競賽為載體,通過以賽促建、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方式,實現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的目標。
加大創新性實驗和研究性學習的力度,培養學生對復雜課題進行概括、解決和評價的基本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來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經實際調研可知,開展和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能夠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5]
四、總結
轉型發展背景下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與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能夠實現高效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縮短了畢業生就業培訓時間,優化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節省了一些辦學資源,和企業、地方的有效合作能夠使得我校教學資源更好地得到充分利用。通過參加技能大賽來增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把實訓這種教學形式作為核心軌跡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最終形成以實踐教學為主線,理論與實踐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與傳統的實踐教學體系相比更加細化,符合市場需求,適用于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程曉麗,胡文海,左仲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15,(3):141-143.
[2]鄧素恒.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對企業積極性調動的探索[J].學園:學者的精神家園,2010,(17):81-82.
[3]張慧勇.基于水泥行業的發展現狀談專業課教學改革[J].廣州化工,2013,41(13):262-264.
[4]楊奇維.需求本位視域下公益慈善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探索[J].青年時代,2017,(17).
[5]楊辛.讓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回歸教育本源[J].教育現代化,2018,(16).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talent specification orientation in the training mode research,the innov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xtracurricular talent training platform,this paper which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with the former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system and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comprehensively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s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on innovative applied undergraduates' training mode.
Key words:innovative application;talent cultivation;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7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