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勝王經》同形字考釋六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古代的傳抄與刊刻過程中,因對中古以來漢譯佛典文字異寫制造了大量同形字異文,這給佛典文獻的釋讀與研究帶來一定困難。本文考釋了敦煌寫卷《金光明最勝王經》中“偏”“ ”“杲”“思”“戎”“擁”等6個同形字及其構成的詞語,以便為讀者正確釋讀經文,理解佛經含義、進而校理佛典文獻、研究漢字史提供參考。
關鍵詞:《金光明最勝王經》;同形字;考釋
中圖分類號:H1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4-0050-04
所謂同形字即字形相同而音義不同的一類字。裘錫圭:“不同的字如果字形相同,就是同形字?!盵1]201蔣紹愚:“和異體字相反,同形字是分別為兩個不同的詞造的字,而結果是形體相同。這樣,同一個字就記錄了兩個詞?!盵2]194毛遠明:“同一個字形符號記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各詞之間意義上沒有內在聯系,有的讀音也不相同,只是字形偶合,這樣的字稱同形字?!盵3]366張桂光:“同形字是指分別為記錄不同的詞所造的、在外形方面卻完全相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盵4]220同形字主要是在造字或用字過程中產生的,而《金光明最勝王經》屬于寫本文獻,由不同書手在不同時代抄寫出不同的版本并流傳至今。在寫卷傳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各種變異,形成大量同形字。梳理這些同形字,不僅對解讀佛典文本、整理佛典文獻具有重要的佛學、文獻學價值,而且對于探尋文字的來源與讀音,溝通字際關系有著重要的語言文字學價值。本文考釋了敦煌寫卷《金光明最勝王經》中的“偏”“ ”“杲”“思”“戎”“擁”等6個同形字及其構成的詞語。
一、偏
《金光明最勝王經》:“諸偏已除,無復煩惱?!?
按:“偏”,作 。該字形敦煌寫卷常見,如:
(1)《開蒙要訓》:“歪喎 戾?!?
?。?)《愿文等范本·公》:“公等自拜旌麾, 承厚遇;分憂佐理,委任專城?!?
?。?)《雙恩記》:“吾唯有汝 憐惜,滿國黃金未為值?!?
上例句中之“ ”“ ”“ ”等字,皆為“偏”之異寫字。
對“諸偏”該如何理解?《廣雅·釋詁三》:“諸,眾也。”[5]100《慧琳音義》卷七十引《蒼頡篇》:“諸,非一也?!薄墩f文·人部》:“偏,頗也。從人,扁聲?!倍斡癫米ⅲ骸邦H,頭偏也。引申為凡偏之稱?!盵6]378“諸偏”義為“眾多的偏頗”。把詞義帶入語境“諸偏已除,無復煩惱”,即“除去了各種煩惱”,意義似通但終未妥帖。參之《金光明最勝王經》異文,“偏”,作 ,作 ,作 ,作 。故“偏”為“漏”之異寫字?!爸T偏”即“諸漏”?!墩f文·水部》:“漏,以銅受水,刻節,晝夜百刻。從水,屚聲?!币隇樾?。《廣雅·釋詁二》:“漏,泄也?!盵5]67再引申,佛教指欲望帶來的煩惱,“諸漏”即“諸煩惱”?!斗鸸獯筠o典》:“漏,煩惱之異稱。諸漏,即諸煩惱??倲z三界諸煩惱,稱為三漏?!盵7]6309b表示“總攝三界的各種煩惱”之“諸漏”與語境“諸偏已除,無復煩惱”正相諧和?!爸T漏”在佛典文獻中常用,如:
?。?)東晉法顯譯《大般泥洹經》(卷第二):“慈心正行,不墮諸漏,棄損貪欲,修德守凈,念生日少而命逝疾,人物輩非常,唯道為真?!?
(2)東晉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卷五十一):“若有比丘八解脫身觸成就游,不以慧見諸漏已盡已知,如是比丘而有身證?!?
(3)后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第一):“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4)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得真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宋施護譯《佛說園生樹經》(卷第一):“復次彼樹開敷妙華,異香遍聞,人所愛樂時,即如聲聞人諸漏已盡、非漏隨增?!?
“漏”異寫作“偏”,主要由構件異寫造成。首先,構件“氵”異寫作“亻”,如“鴻”作 ,《愿文等模板·十二月時景兼陰晴云雪諸節》:“下旬,木落窮秋, (鴻)飛季月?!薄盎睢弊?,敦研《大方廣三戒經》:“斯不凈 (活)命,以癡用自活。”敦博《妙法蓮華經》(卷第四):“為利殺害,販肉自 (活),衒賣女色?!薄般濉弊?,《雙恩記》:“我佛在日,偏 (沐)佛恩;佛隱雙林,我偏失所?!薄胺ā弊?,《禮懺文》:“常與護念,令 (法)不減。”《禮懺文》:“愿靈覺回光,常垂照燭;大慈方便,永蔭 (法)云。”其次,構件“屚”異寫作“扁”,該形體較為少見,目前僅見本例之“ ”字。故“漏”異寫為“偏”,實為左右構件均異寫所致。
由此可見,在《金光明最勝王經》“諸偏已除”里,“偏”為“漏”之異寫字,表示“煩惱”義,與表示“偏頗”義之“偏”成為同形字。
二、
《金光明最勝王經》:“ 諸妙高山,如芥可知數?!?
按:“ ”,作 。
《字匯·手部》:“ ,同扏?!薄墩滞āな植俊罚骸?,
扏并訛?!薄队衿な植俊罚骸皰@,渠鳩切。緩也?!庇郑骸?,古文?!薄蹲謪R·手部》:“扏,渠鳩切。音求。緩也。又緩持也?!薄稄V韻·尤韻》:“扏,緩也?!笨梢姡?”為“扏”之異體字,義為“緩”“緩持”。帶入語境,語義仍難解。參之《金光明最勝王經》異文,“ ”,作 ,作 ,
作 。 、 、 皆為“析”之異寫,故“ ”亦為“析”字異寫。
《說文·木部》:“析,破木也?!薄稄V韻·錫韻》:“析,分也。”“析諸妙高山,如芥可知數?!碧苹壅印督鸸饷髯顒偻踅浭琛罚骸凹s佛四身以顯壽量。謂化,應亦應亦化,非應非化。如次為喻化身此沒彼現故以水喻。化依應現如水出山。故以山為喻。俱句自受用如地為山水二依。第四喻法。以無形相故?!笨梢?,“析諸妙高山,如芥可知數”義指佛陀之壽命有四種譬喻,即:一是海滴喻,一切諸水若以滴計,可知其數,而佛陀之壽命不能數之;二是山斤喻,諸須彌山以斤量之,可知其重量,而釋尊之壽命不能量;三是地塵喻,一切之大地可知其塵數,而釋尊之壽命不能算之;四是虛空界喻,虛空之分界尚可盡邊,而釋尊之壽命不能計之?!拔鲋T妙高山,如芥可知數”義指將大山分開,我們就能以“斤”來計量,就能知道其重量。語義允恰?!拔觥弊鳌胺帧绷x,其他佛典文獻中亦有用例,如: (1)北涼曇無讖等譯《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六):“或時節節支解其形、析骨消髓,不以為苦、無有休懈,方更熾然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
(2)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第七):“四波羅夷,若犯一者,猶如析石,不可還合。若有自說得過人法,是則名為犯波羅夷。”
?。?)北魏慧覺等譯《賢愚經》(卷第一):“汝今若能剝皮作紙,析骨為筆,血用和墨,寫吾法者,乃與汝說?!?
?。?)唐地婆訶羅譯《大乘顯識經》(卷第二):“然其種子不從枝入枝而至樹首,割析樹身亦不見子,無人持子置于枝上,樹成根固求種不見?!?
“析”異寫作“ ”,為構件訛混使然。首先,構件“木”異寫作“扌”,如《雙恩記》:“既 (棲)鷲鳥,父頻高臺?!薄栋l愿文范本等》:“苻彩風流,聳玉材之一樹;波瀾吐納,得竹前之千尋??芍^軒冕龜龍,文章
?。ㄨ剑╄鳌!薄稄]山遠公話》:“遠公亦也不歸舊寺,相去十里已來,于一峻嶺上, (權)時結一草庵。”《開蒙要訓》:“ (栿)檁檽梁?!闭愣亍镀召t菩薩說證明經》:“琉璃作屋塼,白玉作櫨 (栱)?!薄峨p恩記》:“所以如來向此中,長時說據三 (根)記?!逼浯?,構件“斤”異寫作“后”。
由此可見,因構件異寫,“析”異寫作“ ”,與“扏”之異體“ ”同形。又,“析”之異寫字 、 、 ,右邊構件“斤”加點增繁作“斥”并異寫。
三、頻婆杲
《金光明最勝王經》:“若使驢唇色,赤如頻婆杲,善作于歌舞,方求佛舍利?!?
按:“杲”,作 。
“頻婆杲”,從整個詞形來看,顯系梵語外來詞,但梵語外來詞無此詞形。參之《金光明最勝王經》異文,“杲”,作 ,作 ,作 ??芍瓣健睘椤肮敝悓懽郑邦l婆杲”即“頻婆果”。
頻婆樹是一種梧桐科常綠的喬木,又稱“七姐果”“鳳眼果”。佛典中“頻婆”一詞,主要是指頻婆樹的果實,即“頻婆果”,意為“相思”。由于頻婆果色丹且潤,故佛典中多用以形容口唇之美。如:
?。?)北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毗耶娑問經》(卷第二):“光明集在其身,頰如蓮花,唇色猶如金頻婆果?!?
?。?)隋阇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第十九):“嗚呼我主,口唇紅赤,如頻婆果?!?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一):“世尊唇色光潤丹暉,如頻婆果。”
?。?)唐地婆訶羅譯《方廣大莊嚴經》(卷第一):“目凈修廣,如青蓮花,唇色赤好,如頻婆果?!?
“果”異寫作“杲”,敦煌文獻尚有他例。如《南陽和尚問答雜徵義》:“ (果)然不見。”敦研《妙法蓮華經》(卷第七)的《普賢菩薩勸發品》:“當于今世得現 (果)報?!薄对肝牡确侗尽な聲r景兼陰晴云雪諸節》:“孟夏將半,炎光漸盛;新花向囗,百 (果)將繁?!薄督鸸饷髯顒偻踅洝罚骸凹偈官牪繕?,可生多羅 (果);朅樹羅枝中,能出庵羅葉。”
由此可見,“杲”為“果”之異寫字,“頻婆杲”即“頻婆果”,“果”之異寫字與“杲杲出日”之“杲”同形。
四、思癡
《金光明最勝王經》:“無生是實,生是虛妄,思癡之人,漂溺生死,如來體實,無有虛妄?!?
按:“思”,作 。
“思癡”,辭書未收釋。從構詞語素來看,《說文·思部》:“思,容也?!薄都崱ぶ卷崱罚骸八迹瑧]也。”《說文·疒部》:“癡,不慧也。”“思”“癡”復合成詞,詞義難解。參之《金光明最勝王經》異文,“思”,作 ,作 ,作 ??芍八肌奔础坝蕖敝中问『啴愺w字,“思癡”即“愚癡”。
“愚癡”,佛經有述。如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卷第九):“道當專念,多忘非道;道當定意,亂意非道;道當智慧,愚癡非道?!彼寤圻h著《大乘義章》(卷第五):“言三根者。謂貪瞋癡。染境名貪。忿怒曰瞋。闇惑名癡。此三乃是思前煩惱。”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六):“癡異名者,亦名無智,亦名無見,亦名非現觀,亦名惛昧,亦名愚癡,亦名無明,亦名黑闇?!币陨现T經均涉及“愚癡”,《佛光大辭典》將其義概括為:“心性闇昧,無通達事理之智明也。為六種根本煩惱之一,亦為三毒(貪、嗔、癡)之一?!盵4]5455c“無生是實,生是虛妄,愚癡之人,漂溺生死,如來體實,無有虛妄,名為涅槃”,義指那些不能通達事理之人不能悟出無生實相的道理,耽著于生滅妄想,所以累劫漂溺于生死;而如來體悟真如實相,所以無有虛妄,不墮落在虛妄的生死當中,因此而超越生死,還歸于涅槃。語義允恰。“愚癡”一詞,佛典文獻多有用例,如:
?。?)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譯《佛說四十二章經》(卷第一):“愚者不釋炬。必有燒手之患。貪淫恚怒愚癡之毒。處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禍者。必有危殃?!?
?。?)西晉法立共法炬譯《大樓炭經》(卷第五):“我已為了知是,不當與愚癡語,若愚者有瞋恚,智慧者不欲諍?!?
?。?)北涼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卷三十五):“彼土眾生多諸貪欲如生盲人,諸女人等多諸奸諂誑惑于人,實不端正自言端正,實大愚癡現智慧相,能令眾生迷沒貪著,乃至久修禪定得五神通?!?
?。?)宋法賢譯《佛說信佛功德經》(卷第一):“或有沙門、婆羅門等,以愚癡故,生彼此意,起疑惑心,謂佛說法。”
從此可見,“思”為“愚”之省簡異體字,“思癡”即“愚癡”,“愚”之異寫字“思”與“思念”之“思”同形。
五、戎達羅
《金光明最勝王經》:“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羅門、剎帝利、薜舍、戎達羅等舍,從其乞食?!?
按:“戎”,作 。
“戎達羅”,辭書未收釋。參之語境:“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羅門、剎帝利、薜舍、戎達羅等舍,從其乞食。”義指我現在到那城市村落,大王及各個階層的大臣等,都隨從乞食。結合上下文意可知,“戎達羅”是一個專有名詞,義指一種社會等級。遍查漢語史料,無此用例。參之《金光明最勝王經》異文,“戎”,作 ,作 ,作 ??芍叭帧奔础笆敝悓懽?,“戎達羅”即“戍達羅”。 “戍達羅”,佛經有載。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有菩薩摩訶薩具修六種波羅蜜多,見諸有情有四色類貴賤差別:一剎帝利,二婆羅門,三者吠舍,四戍達羅?!碧茖嵅骐y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二):“仁者當知人有四姓:一、婆羅門種,多修口業;二、剎帝利種,多修手業;三、吠舍種,多修田業;四、戍達羅種,修馳逐業。其余雜類旃陀羅等,多皆修習惡律儀業。然此四姓及余雜類,業習不同,居處亦異,從少至老所務雖殊,皆崇四事?!庇纱丝芍笆_羅”是古印度四類種姓之一,即首陀羅?!笆_羅”一詞,在佛典文獻中多有用例,如: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二):“吠舍田業,播種耕耘,糧聚倉儲,人天國本。戍達羅種,通商有無,興販往來,務滋貨殖?!?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二十九):“隨所生處常具諸根支體無缺,永不生在貧窮、下賤、工師、雜類、屠膾、漁獵、盜賊、獄吏及補羯娑旃荼羅家、若戍達羅貿易卑族。”
?。?)唐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二):“如剎帝利灌頂大王,成善巧智,觀察一切沙門、婆羅門、剎帝利、茷舍、戍達羅等,種種功德、多聞、勇健、工巧伎藝?!?
?。?)唐寶思惟譯《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卷第一):“若欲降伏戍達羅。取酥土和一依前法。若欲降伏一切惡人及惡星宿者。取酥及油麻燒之一依前法。如上說者?!?
(5)唐義凈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若王者,謂剎帝利、若婆羅門、若薜舍、若戍達羅,受剎帝利王灌頂位者,皆名為王。”
“戍”異寫作“戎”,碑刻文獻多有用例,如東漢熹平三年(公元174年)《營陵置社碑》作 ,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三公山碑》作 ,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元遙墓志》作 。
由此可見,“戎”為“戍”之異寫字,“戎達羅”即“戍達羅”,“戍”之異寫字“戎”與“戎馬”之“戎”同形。
六、擁現
《金光明最勝王經》:“世尊金剛體,擁現于化身;是故佛舍利,無如芥子許?!?
按:“擁”,作 。
“擁現”,辭書未收釋。從構詞語素來看,《說文·手部》:“ ,抱也。從手,雍聲?!鄙坨度航浾帧な植俊罚骸?,今經典作‘擁’。”[8]307《廣韻·霰韻》:“見,露也。現,俗?!薄皳怼薄艾F”復合成詞,語義難通。參之《金光明最勝王經》異文,“擁”,作 ,作 ,作 ,可知“擁”為“權”之異體,“擁現”即“權現”。
“權現”,佛典文獻有所涉及,如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而諸佛果后權現示同眾生。”隋提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卷第一:“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鼻逭D震述《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第十一:“權巧現化。影應十方。且于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佛光大辭典》將“權現”義概括為:“一是權,權宜、應機;現,化現。指佛菩薩為普度眾生而權巧化現各種形相。與權化、權跡、權者、應現、示現、化現等同義。二是指垂跡之化身。屬于日本佛教之轉稱語。”[4]6893c故“權現”義指佛菩薩為普度眾生而權巧化現各種形相?!笆雷鸾饎傮w,擁現于化身”則義指佛菩薩的金剛不壞之體為普度眾生而權巧化現各種形相?!皺喱F”一詞,其他佛經與漢籍文獻亦有用例,如:
?。?)西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卷第一):“以大慈悲弘益眾生,助明大光照悟盲冥,敘尊甘露蕩蕩之訓,權現真人,其實菩薩也。”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卷第一):“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蚴仄兴_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
?。?)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卷第一):“為此之黨本德淺薄慳貪多垢故,以善權現三乘教,勸化聲聞及緣覺者?!?
?。?)后秦竺佛念譯《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卷第六):“復經數月母系懷妊,十月具滿生一男兒,三頭八腳四眼八臂,睹者毛豎,父母眷屬舍而欲去;菩薩權現令不得去?!?
?。?)唐楊炯《盂蘭盆賦》:“菩薩之權現,如來之化生。”
“權”異寫作“ ”,因構件“扌”“木”混用使然。敦煌文獻、碑刻文獻均有用例,如《雙恩記》:“或是久成正覺, (權)作聲聞。”《雙恩記》:“所以 (權)為菩薩相。”《廬山遠公話》:“遠公亦也不歸舊寺,相去十里已來,于一峻嶺上, (權)時結一草庵?!薄皺唷保蔽赫庠辏ü?20年)《李璧墓志》作 ,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元昭墓志》作 ,孝昌二年(公元526年)《侯剛墓志》作 。而“雍”之構件“亠”與“雚”之構件“艸”常混用,故構件“雚”與“雍”為形近訛混。如想爾注《老子道德》卷上:“皆學耶文,習 (權)詐,隨心情,面言善,心懷惡?!薄赌详柡蜕袉柎痣s徵義》:“問:‘三車本無實,所說乃 (權)宜。與者是舊車,那應得假物?’”《金光明最勝王經》:“或時見有般涅槃者,是 (權)方便,及留舍利令諸有情恭敬供養,皆是如來慈善根力?!薄督鸸饷髯顒偻踅洝罚骸盎驎r見有般涅槃者,是 (權)方便,及留舍利令諸有情恭敬供養,皆是如來慈善根力。”《金光明最勝王經》:“世尊金剛體, (擁)現于化身;是故佛舍利,無如芥子許?!薄皺唷碑悓懽鳌皳怼保渌鼗蛯懢硪嘤杏美?,如《金光明最勝王經》:“或時見有般涅槃者,是 (權)方便,及留舍利令諸有情恭敬供養,皆是如來慈善根力。”
由此可見,“擁”為“權”之異寫字,“擁現”即“權現”,“權”之異寫字“擁”與“擁抱”之“擁”同形。
參考文獻:
〔1〕裘錫圭.文字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張桂光.漢字學簡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念孫.廣雅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許慎.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慈怡.佛光大辭典[M].臺灣:臺灣佛光山出版社,1989.
〔8〕邵瑛.說文解字群經正字[A].續修四庫全書(211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王文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