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歷史解釋素養的探索和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歷史解釋不能憑空產生,應以史料為依據。培養歷史解釋素養的切入點是積極開展史料研習的教學活動。在選擇、運用和解讀史料的時候,必須審慎、縝密和嚴謹,不僅要關注證據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還要關注證據的指向性和解讀度。圍繞史料設計的問題要準確,具有啟發性、層次性;要面向全體,符合學生實際。
[關鍵詞]學科素養;歷史解釋;史料研習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13-0067-03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大方面。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歷史教學不能只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而應該立足于學科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科素養的提升,尤其是要讓學生學會怎樣解釋歷史。
培養歷史解釋核心素養的切入點是積極開展史料研習的教學活動。歷史解釋不能憑空產生,應以史料為依據。歷史解釋需要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的支撐,通過解釋形成歷史認識,成為價值判斷。歷史解釋素養在量化測評中主要表現為思維能力,比如通過閱讀歷史材料(文字與圖表),提取有效信息,分清史實與史論,進而提升分析和概括歷史材料的能力。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開展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活動,才能培養歷史解釋素養。筆者以《商鞅變法》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對史料研習視角下歷史解釋素養的落實進行探索和實踐。
【指導思想】
《商鞅變法》一課的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分為時代轉型、永矢弗諼、吐故納新、扭轉乾坤四個部分,避免了按部就班地講解背景、措施、意義的陳舊教法。在本課的設計中充分運用史料,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史料,達到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目的。
【過程設計】
導入:播放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在《百家講壇》“讀史記——商鞅變法”的視頻。
【講解】視頻中所提的商君變法就是商鞅變法。商鞅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大變革時期,是時代的轉型期。
(一)時代轉型
展示史料1:
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習姝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漢書·藝文志序》
(師)這則史料的闡述涉及了哪些事?從這些事件中體現了這個時代的什么特征?
?。ㄉ┩跏宜ノ?, 諸侯爭霸,百家爭鳴,禮崩樂壞。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煟┊敃r還有哪些現象反映了這個時代特征?
?。ㄉ裕?
升華:這種設計倚重史料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是學生理解“時代轉型”的關鍵。避免了老套的、灌輸式的教學,即要求學生掌握“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的大變革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上的表現”。教師設計的問題注重學生能力和學科素養的培養,體現了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目標。
(二)永矢弗諼
播放王立群在《百家講壇》“讀史記——商鞅變法”視頻中的商鞅“四見孝公”。
展示史料2:
(師)秦孝公贊賞商鞅,但又擔心頑固派的反對,于是出現了“舌戰群臣”的精彩畫面。設想商鞅可能會大聲疾呼什么?這體現了商鞅怎樣的決心?
(生)治世不一道,變國不必法古。這體現了商鞅堅持改革的決心。
(師)下邊的圖可用哪個成語來概括?
(生)徙木立信。
?。◣煟┱l能講講這個故事?從這個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認識?
?。ㄉ裕?
(師)從上圖可見商鞅變法的決心,我們可用詩經上的一個詞來概括——永矢弗諼。
升華:史料不僅可以是文字史料,還可以是圖片史料?,F行教學中常以圖證史。這些史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和純靠記憶的偏見,使學生接觸到的不再是一些死的文字資料,而是“鮮活”的歷史。通過史料將時空的距離拉近了,學生可以沖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去感受當時人的看法和感情,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彌補了教材內容的疏略,又讓學生感受到了歷史課的知識性和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ㄈ┩鹿始{新
展示史料3:
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熊姽φ撸饕月剩^顱)受上爵。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蠲窀缸有值芡覂认⒄邽榻?。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
——《史記·商君列傳》
?。◣煟└鶕牧纤伎忌眺弊兎ǖ拇胧┯心男⒁狻罢搹氖烦觥?。
?。ㄉ└鶕傲蠲駷槭参?,而相牧司連坐”得出“什伍連坐法”,根據“有軍功者,各以率(頭顱)受上爵”得出“獎勵軍功,實行軍功爵制”,根據“僇力本業,……舉以為收孥(官奴婢)”得出“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根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得出“廢除世卿世祿制”,根據“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得出“實行分異令”,根據“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得出“推廣縣制”,根據“為田開阡陌封疆”得出“廢井田,開阡陌”,根據“平斗桶權衡丈尺”得出“統一度量衡”。
(師)哪些屬于“吐故”,哪些屬于“納新”? (生)(略)
教師讓學生分小組探討每一項措施的意義。
升華:在研讀史料的過程中展示了歷史論證的縝密,從而體現了史料教學的實效性與科學性。高中生的歷史解釋素養畢竟不如史學專業工作者,在常態歷史教學中,他們所依據的史料絕大多數由教師提供,因此教師在選擇史料時一定要考慮到高中生的知識背景和認知水平。在設問上,也要層層推進,若在這里根據史料直接問“哪些屬于‘吐故’ ,哪些屬于‘納新’ ”,學生回答的難度比較大,所以可設立緩沖地帶“根據材料思考商鞅變法的措施有哪些”,讓問題的設置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
(四)扭轉乾坤
展示史料4 :
材料一 東方文化較高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積染既深,種種因襲牽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歷史,較之東方諸國,亦遠為落后。
——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史記·李斯列傳》
材料三 斯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懼。
——《戰國策·秦策一》
(師)材料一講述了變法前的秦國,材料二、三講述了變法后的秦國。請分別用一個字來概括變法前后的秦國。
?。ㄉ┳兎ㄇ啊叭酢?,變法后“強”。
(師)根據材料二、三,說明商鞅變法帶給秦國怎樣的影響。
(生)(略)(回答時注意論從史出)
?。◣煟┛偨Y:經濟上,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進了封建經濟發展;政治上,廢除奴隸主貴族世襲特權,封建中央集權制開始形成;軍事上,戰斗力有所提高。廢除了舊制度,建立了新制度,促進了秦國社會進步、國力增強,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升華:提供給學生一些“閱讀史料”,就可以彌補教材知識的不足,滿足學生提出問題之所需。如果史料不夠豐富,學生無法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通過閱讀史料的提供,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為他們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做好鋪墊。史料細節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見大,于細微處見精神,使學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認識所學的史事。
【史料的拓展】
選取一些有關商鞅變法評價的史料,引導學生圍繞以下問題對史料進行研讀:材料從什么角度評價商鞅變法?是如何評價的?進一步引出問題:評價商鞅變法的著眼點是什么?這樣在教學中就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展示史料5: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寵幸)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 惟商鞅變法不顧人言,驟至富強,亦以召怨天下……雖得天下,旋踵滅亡。
——蘇軾給宋神宗的上書
(師)司馬遷和蘇軾評價商鞅的著眼點是什么?是否正確?
?。ㄉ┎牧弦徽J為商鞅“天資刻薄”“少恩”,這是以個人品質作為評價標準;材料二是站在保守派立場上認為商鞅變法導致秦亡,以此來反對王安石變法。兩則材料評價不正確。
(師)那評價的標準是什么?
進而引導出評價的標準——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最后教師對這一課進行小結(略)。
升華:在教學中引入史料,通過教師啟發來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問題,這對于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選擇的史料要根據學情適度拔高,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與其知識背景相距過遠,否則便會因脫離實情而失真,進而背離教學培養的目標。教師應根據具體內容、具體對象,精心設計“若隱若現,可望可及”的提問方案,設法將學生置于發現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讓學生隨著歷史知識的展現,積極思考、掌握歷史知識及其內在聯系,分析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和邏輯過程,使學生問有所思,思有所得。要使問題具有啟發性,問題設計的角度就必須新穎。
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史料的研習,史料的研習離不開史料的命題。對于命題者來說,圍繞史料設計的問題要準確,具有啟發性、層次性;要面向全體,符合學生實際。最為重要的不是選擇哪些歷史知識點作為考查內容,而是從什么視角去審視和解讀知識內容,以什么線索貫穿歷史知識,用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去反映歷史的本質。教師在開展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活動中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明確運用史料的目的;選擇典型的、有價值的、有說服力的史料;將史料的展示與問題的解決相結合;根據史料的運用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解放思想,放開手腳,沖破舊觀念的羈絆,引領學生開展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并使歷史課堂充滿活力,洋溢著朝氣,富于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內涵。
[ 參 考 文 獻 ]
[1] 李子建,張善培.優化課堂教學:教師發展、伙伴協作與專業學習共同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吳非.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 查有梁.新教學模式之建構[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4] 周長生.為不教而教[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袁 妮)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