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地理課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落實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為了人才的培養和推動社會的發展,面對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如何將“核心素養”落實到地理課堂教學中,是我們當前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就是從設置情境,培養學生處理問題能力,和利用課堂要素,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方面淺談對“核心素養”的落實。
【關鍵詞】核心素養 地理教學 情境 能力 社會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167-01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給“核心素養”的定義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學生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突出強調學生在情境中處理問題的能力及社會責任感。核心素養不是用來寫在紙上,掛在墻上的,怎么來落小、落細、落實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呢?
一、設置情境,培養學生在情境中處理問題的能力
曾有一個教師對現在的教育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說教現在的學生教育就像教一個不識字的老太太打麻將,那么按照教學的理論來講,需要語文老師給老太太補習拼音,補習繁體字,數學老師教加減法知識,校長要開財會課,還要請專家做“麻將技法20講”的報告。這樣下來,需要三年的時間才能教完,結果老太太還沒學完就快累死了。
核心素養要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即注重考查學生在情境中處理問題的能力。怎么做?就像那個老太太學打麻將,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找人陪她練習,只需一個下午,保管老太太學會。學會打麻將其實很簡單,簡單到只需讓打麻將發生在老太太身上。而課堂也是如此,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很簡單,一個秘訣就是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讓學生能真正地自主學習。
首先要讓知識回歸具體的問題情境。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引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同時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加快知識的內化,培養處理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中,學生明白各種土地利用類型后,讓學生在臨泉縣城的地圖上找到步行街的位置,然后設置兩個問題:步行街為什么分布這個位置?老師想開個耐克鞋店,店鋪選在哪里好?學生用已有的商業知識,及熟悉的逛街生活經驗,討論后會告訴我步行街所在的位置的原因:人流量大,交通便利,開店鋪也選在步行街,人流量大,生意多。學生在思考答案時,就已經在用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了,在幫我選店鋪地址的時候又把知識應用到了解決實際問題中,不僅促進了地理知識集聚效應的內化,還提高了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利用課程要素,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自實行全面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化”浪潮使世界瞬間萬變,生活節奏空前加快,各種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崩潰,迅速形成了一股股新的思潮,并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乃至思想意識領域。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的價值觀也深受影響,在經濟社會里,除了道德范疇以外,金錢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幾乎也囊括了生活的全部,乃至人生的價值。教學《森林的開發與保護》時,以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為例,講述生物基因保護的重要性。學生問了一個問題:老師,屠呦呦是誰?我反問:鹿晗是誰?全班激動回答:男神。學生知鹿晗而不知屠呦呦。
核心素養應體現個人需求與社會愿景的統一。真正的“全人” ,除了具備豐富的學識,卓越的能力,更應有端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重要基礎。由此 ,人才培養的最終落腳點應為負責任的公民。
首先,著重利用課本中的課程要素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挖掘出社會責任感與教材的結合點、切入點,如人口、資源、地理環境問題等。比如在《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一節的教學中, 通過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如農民、牧民、 政府官員、環境保護者等, 對草原的保護或是開發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面對農民、牧民與政府人員的爭論,當地長遠利益與當地居民短期利益之間的矛盾,學生嘗試達成共識,提出協調草原開發還是保護這一矛盾的可能辦法。學生通過切身參與和內心的體驗,感動自己,說服他人,產生共鳴,形成情感體驗 ,建立具有多元包容理解性的社會責任意識。
其次,利用地理學科中的隱性課程要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比如地理學科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紀錄片,如超級工程、美麗中國、航拍中國等。豐富多彩、氣勢恢宏的紀錄片除了直觀的帶給學生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豪感,國家認同感,從而進一步養成社會責任感。
例如教學《農業的區位選擇》這一節課時,超級工程3里面的“糧食工程”,學生由西南的元陽梯田看到東北的國家農場,直觀的看到超級工程的背后,偉大的祖國的經濟科技實力,內心油然而生出一種國家自豪感,從而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紀錄片還將更多的鏡頭對準了那些致力于提高糧食產量的科學家、工程師等,當學生看到袁隆平利用技術使每畝水稻由兩百公斤增產到一千公斤,并且80多歲的高齡還在致力于鹽堿地水稻的種植時,學生的眼里充滿了崇拜與尊敬,這對于學生的金錢崇拜,生活享受等價值觀也是一個很好的修正。
綜上,是對核心素養在地理教學中落實的一些淺顯認識,然而,隨著核心素養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如何通過課程體系建設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仍需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 。
參考文獻:
[1]辛濤,姜宇,劉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2]楊向東.基于核心素養,推進學校變革[J].中國教育報,2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1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