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下對The Five Cs的幾點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結合教育部2016年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當前英語教師肩負的重要責任。文章從5個C(The Five Cs)的角度,即交流(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相關性(Connection)、比較(Comparison)、社會性(Community),對高中英語教學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The Five Cs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13-0032-02
  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提供的學習機會,筆者有幸在北京語言大學和美國麻省州立大學波士頓分校(UMB)學習、交流。這次學習,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國內外高校知名專家教授的專業知識講解與英語教學方面的學術指導、美國高中課堂的實際考察與觀摩,也有學員之間圍繞專題互相積極討論,展示微課。每個瞬間都給了筆者教學觀念上的洗禮、精神上的震撼。理念的革新,使筆者對教師這個神圣的職業有了更深切的愛,對于有效的課堂藝術、綜合學習能力等諸多方面也有了更全面的要求,同時對美國的教育教學觀念和課程安排也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
  How to become a qualified English teacher? 這應該是每位英語教師畢生追求其答案的問題。結合教育部2016年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已成為當前英語教師肩負的重要責任。這和21世紀英語教學國際標準對教師的要求(培養學生5 Cs能力)不謀而合。依據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結合自己的國外學習和教學經驗與反思,筆者從5個C(The Five Cs)的角度,即交流(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相關性(Connection)、比較(Comparison)、社會性(Community),對高中英語教學進行了一些思考。
  1.交流(Communication)。這個標準強調語言在實際生活中的使用(The communication standard stresses the use of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on in “real life” situations.),同時也注重學生能使用語言做什么,而不是對語言文字本身知道什么(It emphasizes “what students can do with language”rather than“what they know about language”.)。這一點,正是核心素養要求的對語言能力的培養。
  2.文化(Culture)。文化理解在整個世界語言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Cultural understand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orld languages education.)。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助于學生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視角、生活方式以及對世界的貢獻。教師在分層梳理知識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到跨文化交際意識、各種策略意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等多方面的問題。
  3.相關性(Connection)。語言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學習語言必須要了解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擁有多元化的視角(World languages instruction must be connected with other subject areas. Content from other subject areas is integrated with world language instruction through lessons that are developed around common themes.)。
  4.比較(Comparison)。學生應該被鼓勵比較語言和文化的相關性,培養語言的洞察力,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做出判斷、預測,分析和比較不同文化的差異(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5.社會性(Community)。教師應注重將學生的語言體驗從教室擴大到多語言和多元文化的語言環境中,注重語言在全世界的實際運用(Extend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from the world language classroom to the home and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community emphasizes living in a global society.)。教師組織的活動應該豐富多彩,比如說可以組織 field trips, 注重the use of e-mail and the World Wide Web, clubs, exchange program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nd opportunities to hear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in the school and classroom。這對于今后的英語教學有很大的指導作用,無論是對教授內容的設計還是掌握語言的多元化方式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英語課程的教學要盡量發揮藝術與科學結合的特點,這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知識儲備豐富,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更多的藝術方法,這就包括對新課導入的設計、學習氛圍的創設、課堂內外各種資源的選擇,以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和愿望,促進學生自身建構知識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要教給學生探索和發現的方法,讓學生會探索,會發現,讓學生期待每一節課。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學習,致力于課堂設計的研究和探索,精心備課,尋求創新,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使學生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并主動樂學。The Five Cs 如何應用于英語教學實踐?行為主義者的學習理論認為存在著第一語言向第二語言的“轉移”(transfer)。在存在“先行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的情況下,“轉移”是消極的,在這種情況下,會引起學習錯誤。而當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學習習慣相同時,轉移就是積極的,在這種情況下,不僅不容易產生錯誤,而且還會有助于新習慣的形成。所以說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習慣有差別時,就會造成學習困難,產生錯誤。而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又會有助于第二語言學習和習得。因此,我們理解第一語言(母語)的作用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積極的(正遷移)和消極的(負遷移)。正遷移和負遷移同樣存在于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對于負向遷移,我們應從錯誤分析中找出出錯的原因,以期幫助學生克服缺點;而對于正向遷移,我們應該盡力幫助學生認識到語言的共性。在我們將來的教學中,我們對負遷移不應該回避,相反,我們應該利用母語的正遷移來克服這些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障礙,加快學生第二語言習得的步伐。
  總之,通過對The Five Cs的學習,筆者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了解了先進的教育科學基本理論,現代教育觀、學生觀和學習觀,在教學活動中遵循客觀規律,調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同時,筆者也意識到作為教師,在熱愛這份神圣職業的同時,我們要不斷地探究,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提高。唯其如此,才能做一個幸福的教育者,將知識快樂地傳遞給學生,同時學生也能真正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思考背后,筆者感覺更多的是責任,是如何提高自身教育藝術和能力,如何成長為一名智慧型、創新型的教育者。
  [   參   考   文   獻   ]
  施久銘.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J].人民教育,2014(10):13-15.
 ?。ㄘ熑尉庉?nbsp;  周侯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89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