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通過虛詞揣測情緒 透過情緒感悟情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師以《藤野先生》中的重要虛詞為抓手,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情節,通過虛詞揣測人物情緒,透過情緒感悟人物情感,進而使藤野先生的品格更明晰地展現于學生眼前。
  [關鍵詞]《藤野先生》;虛詞;情緒;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13-0009-02
  一、整理虛詞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整理出文章的重要虛詞,以點帶面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引導學生在字里行間尋求破解文字內涵的密碼。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第1自然段)
  2.大概是物以希為貴吧。(第5自然段)
  3.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第29自然段)
  4.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第31自然段)
  二、探究虛詞
  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4人一組,分工合作,結合文本,探究虛詞背后蘊含的深意,最后交流。
  (一)聚焦“無非”
  生1:“無非”透露出“我”的不滿、厭煩情緒。
  生2:“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中的兩個“也”字點明了“我”產生不滿、厭煩情緒的原因,這也是“我”選擇離開東京的主要原因。作者用“富士山”“油光可鑒”“標致”等詞語體現了“我”以與他們共同學習為恥,他們身上所體現的陳腐之氣與“我”在國內學生身上感受到的很相似。
  生3:清國留學生流連于美景,似沉醉其中,讓人不禁發出“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感嘆。
  生4:在“我”看來,清國留學生根本不是來學習,進而報效祖國的,“我”認為自己與他們道不同不相為謀。
  生5:在“我”眼中,清國留學生是一群不學無術的人,他們只知道跳舞賞景,一味玩樂。
  生6:“我”想找到一塊凈土,潛心求學。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明確提出,希望卒業回國,救治像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戰爭時便去當軍醫。他希望自己能夠以醫學來療治國人的傷痛,以醫學救國,體現了他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愛國情感。
  生7:在這樣一個氛圍中,“我”認為自己的志向沒有辦法實現,也正因為如此,“我”在東京是待不下去了,既然“無非”如此,沒有什么改變的希望,那就到別處尋找希望去。
  師:“我”眼中的藤野先生是什么樣子的呢?
  生1:第九自然段中提到的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與“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講堂沒有帶領結”等細節相互照應,體現藤野先生是個不大重視打扮的人。
  生2:他把時間都花在研究人的骨頭、幫助學生添改講義、幫“我”指正血管圖、關心學生解剖實習等他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上,可見藤野先生是一個有鉆研精神、關心學生發展與進步的老師。
  生3:清國留學生的嘴臉與藤野先生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將“我”對藤野先生的“感激”及“我”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鄙視鮮明地體現了出來。
  生4:他是一個治學嚴謹的老師,“我”的血管圖畫錯了,他指出了“我”的錯誤,并叮囑“我”一定要畫正確?!拔摇毕蜻@樣的老師學習一定能夠學到很多東西,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
 ?。ǘ┚劢埂按蟾拧?
  生1:“大概”隱含著“我”對環境暫時滿意的情感,仿佛聽到“我”長舒了一口氣,也許是因為這里還沒有其他“清國留學生”到來,還是一片凈土,還是一個在“我”看來適合學習的地方。
  生2:在尋找適合學習的地方的過程中,“我”只記得“日暮里”“水戶”兩個地名,而“日暮里”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叭漳骸边@個意象在古詩文中出現頻繁,常常與思念故鄉、思念故國、慨嘆人近暮年、憂思國事衰微等情感相聯系?!拔摇鼻宄赜浀眠@個地名,說明這個詞語觸發了“我”情感的閘門,體現出“我”希望找到適合自己學習醫學的地方的愿望,表達了“我”較為迫切的心情。“水戶”是與反清復明的朱舜水有關的地名,所以“我”這個愛國青年會記得。
  師:看來這個組的同學是很用心地思考過的,能夠運用已有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做到了活學活用,這很好。大家能把途中見聞與“大概”的關系說得更明確一些嗎?
  生2:“我”有著想家、想學醫報國的復雜情感,當找到了適合的學校和關心“我”的職員和老師后,焦慮的情緒得以釋放,所以“我”用開玩笑的口吻說“大概是物以希為貴吧”,可見心情放松了。
  生3:當終于找到了一個“我”認為較為合適的地方時,“我”對它充滿了期望,“我”希望在仙臺能夠學好醫學,報效祖國,所以,“我”對仙臺暫且滿意,認為它比浮夸、無聊的東京更適合“我”。
  生4:“大概”也暗含著“我”對學校職員操心“我”的食宿的感激,襯托了作為老師的藤野先生對“我”的關心更為細致,“我”對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也更深。
  (三)聚焦“當然”
  生1:“當然”暗含著“我”在遭遇了匿名信事件后憤怒的情緒。
  生2:“我”的憤怒情緒沒有辦法發泄,“我”又不想把事情鬧大,就采用了說反話的方式來諷刺那些不相信“我”有能力考及格的人。
  生3:學生會干事認為“我”是得到了藤野先生漏的題目才取得了這樣的成績。這種行為深深刺傷了一位弱國學子的自尊心,“我”的個人能力和人格被完全否定,實際上是中國人的能力和人格不被所謂的日本的“愛國青年”認可。這種行為背后隱含的思想根源就是所謂的日本的“愛國青年”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的鄙視,學校里出現了一個考試沒有“落第”的中國學生,這不符合他們對中國人的印象,所以他們一定要找出一個“我”沒有“落第”的不可告人的原因,結果如其所愿,他們想當然地發現了藤野先生在“我”的講義上做的添改,并想當然地把它們當成了藤野先生漏題給“我”的罪證。   生4:“我”憤恨的情緒背后是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而日本“愛國青年”的行為更襯托出了藤野先生認真熱心、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性格特點。
  生5:藤野先生沒有日本“愛國青年”那種對中國人的偏見。他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怕“我”不肯解剖尸體,后來發現“我”并沒有受這種思想左右,他便放心了,說“沒有這回事”。他對“我”的認識是變化的、發展的。他并沒有直接否認鬼神的存在,只是在心里擔心“我”,弄清原委之后坦誠地說出了自己想法的轉變,這很好地體現了他對學生人格的尊重。
  生6:敬重鬼對一個學醫的學生來說不適宜,先生并未直接否定,他很寬容,他關心的只是不要影響了“我”的學業,他沒有說任何尖酸刻薄的話,這就表現出了藤野先生寬容和藹、關愛學生的特點。
 ?。ㄋ模┚劢埂疤貏e”
  生1:“特別”體現了一種強烈的自我覺醒意識?!拔摇焙鋈灰庾R到自己努力學習的醫學并不能夠從根本上幫助國人和國家。
  生2:所謂的日本“愛國青年”的歡呼聲仿佛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國家是強大的,所以他們如此興奮是應該的,而“我”這個與電影中被砍頭的、看熱鬧的人同屬一國的人被他們鄙視,也是自然的。
  生3:“我”坐在座位上,看著電影中被砍頭示眾的是中國人,看熱鬧的也是中國人,在底線不斷被挑戰的過程中,“我”憤恨的情緒也達到了極點,“我”對世界的認識也發生了質的轉變,“我”認為能夠徹底療治國人的并不是醫生,而是文學家,所以“我”毅然決定棄醫從文。文中說:“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課文下的注釋也印證了這一點。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師:“我”將要轉學時去與藤野先生告別,先生對“我”的態度如何?
  生1:“我”告訴先生“我”要離開仙臺、不學醫時,藤野先生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這沉默中蘊藏了藤野先生含蓄的深情,此時無聲勝有聲,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生2:“我”托詞要去其他學校學習生物學時,藤野先生也只是嘆息說:“為醫學而教的解剖學之類,怕于生物學也沒有什么大幫助。”藤野先生在即將與“我”分離時,依然還是從“我”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擔心“我”在仙臺學的解剖學對“我”未來的學業沒有裨益。
  師:藤野先生是一位具有高貴人格的老師,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我”在藤野先生的教育下沒有因為憤怒而失控,沒有因為國弱而自卑,而是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他不僅鼓勵“我”認真完成學業,更呵護了“我”這個弱國學子的自信心。在大廈將傾的危局中,這份鼓勵和呵護尤為可貴,因此“我”對藤野先生十分的敬佩。藤野先生不僅僅影響了“我”一瞬,更影響了“我”一生。(此時學生對“我”與藤野先生之間的情誼的領悟也水到渠成了。)
  “我”的情緒、情感變化表
 ?。ㄘ熑尉庉?nbsp;  農越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90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