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客邑,德潤心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南粵大地之東,潮汕平原之西,有一塊神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揭西。綿延的大北山,悠悠的榕江水,孕育了勤勞智慧的揭西客家人民??h內“三山國王廟”“興道書院”等人文景觀歷史悠久,備受崇拜;一代代名人賢士、革命先烈事跡感人,催人奮進;郊野田園風光旖旎,靚麗天然,宛若南國綠寶石,散發出迷人的光芒。人文古跡、革命圣地、自然生態……蘊含著得天獨厚的客家鄉土文化教育資源。因此,我特意組織成立了研學小組,帶領孩子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感受“三色”客邑的風采。
一、“古色”積淀,培養家國情懷
縣城河婆,古韻悠長。其中歷史最為悠久的,莫過于香火鼎盛、歷千年而不衰的“三山國王祖廟”。祖廟始建于隋,顯于唐,封于宋,至今已有1400多年。其三山獨山、銀(明)山、金(巾)山在祖廟之北、南、東三面,形成鼎立屏護之勢。傳說三山之神因為護國庇民立下大功,故宋朝皇帝賜封三山神為“三山國王”。自此,三山國王廟聲名威赫,歷經各朝各代而不衰,成為承載客家優秀傳統文化的名勝古跡。
我曾帶領研學小組到此參觀。學生興趣盎然地聆聽三山之神的歷史傳奇,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熏陶。隨后,在《我愛您,祖國》的主題班會上,研學小組的學生根據民間故事,利用廢舊窗簾布、掃把等物品,做成簡單的服裝、道具,進行角色扮演,演繹三山國王救駕護國、保土安民的民間傳說。表演活靈活現,吸引了全班學生的眼球。之后,我又展示了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回鄉參加“三山國王祖廟祭拜大典”的圖片、視頻,那一個個莊重的儀式、一次次熱情的擁抱、一句句熟悉的鄉音、一行行激動的熱淚……打造了一堂生動的愛國愛鄉教育課,給學生帶來了心靈的觸動。
我還組織研學小組深入農村采風。例如,體驗客家人渴望團聚、以月寄情的“中秋拜月娘”活動,以及“迎王爺”“出花園”等獨特的民風民俗。根據“出花園”這一風俗,在陰歷七月初七這天,組織全校年滿15周歲的學生開展“成人禮”儀式:帶領學生家庭參觀縣民俗博物館,邀請民俗專家給受禮學生“洗花水”“穿紅木屐”,組織父母送給自己孩子成長的寄語;同時,學生也說出自己想對父母說的話,彼此約定好共同完成的愿望。伴隨著歡聲笑語和幸福的眼淚,父母見證孩子長大,說出平時表達不出的心聲,帶著希望和關懷伴隨孩子的一生。成人禮宣誓儀式,所有年滿15歲的“出花園”學生代表站在臺上,對父母和師長作莊嚴的成人禮宣誓,宣告自己正式步入成人的行列。在成人禮致辭中,校長勉勵全體青少年要志存高遠、勇于擔當,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青年。
二、“紅色”基因,傳承民族精神
揭西縣是一個革命老區,那巍巍莽莽的大北山,曾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革命搖籃。大革命時期,古大存帶領工農紅軍,在大北山傳播革命火種;抗日戰爭時期,黃埔精英、“空戰雄鷹”黃居谷駕駛戰機鷹嘯長空,驅散倭寇……一個個客家籍革命英雄的事跡,如今已化為一種拼搏、奮進、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于是,我利用揭西輝煌革命史造就的豐富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例如,清明節,烈士墓前的祭奠;班會課,革命英雄事跡報告會;課外活動,黑板報上的故事漫畫……一場場“紅色”主題的教育活動,渲染了先烈們拼搏的歷史,在學生心中植入了“紅色”基因。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感受先烈們寶貴的精神,會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從而樹立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感恩奉獻的人生觀。
弗朗西斯·培根曾經說過:“用名人的事跡激勵孩子,遠勝于一切教育?!?揭西縣近現代歷史上有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名人,例如,加拿大華人省督林思齊;香港“洋參丸大王”莊永競;防治日本血吸蟲病的醫學專家陳子達等等,都是客家好兒女……揭西縣是粵東有名的僑鄉,眾多華僑在海外奮斗,成就了一番事業。如國際名人、大慈善家張武幫先生,是河婆街道北坑村人,少年時跟隨母親遠涉重洋,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刻苦拼搏的精神,終于成為一位經濟實力雄厚的實業家,成功地屹立于馬來西亞。艱辛的道路,鍛煉了他開拓事業的堅強意志;貧困的生活,培育了他樂善好施的優良品質;冷酷的社會,激發了他愛國愛鄉的赤子情懷。他情連故里,熱心捐資家鄉公益事業。
我組織“張武幫先生研學小組”的學生走訪張武幫先生的故鄉,采訪他的感人事跡,根據搜集的信息撰寫采訪筆記、發表微信公眾號推文、小評論等;把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匯編,定期出黑板報或手抄報,并在教室內進行展示;同時,還組織各班小組成員,進行以“學習武幫精神,促進自我成長”為主題的演講比賽……通過以上活動,張武幫先生的事跡在學校廣為流傳,他頑強奮斗的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品質感染和激勵了一大批學生。
此外,揭西縣還有諸如《世界名人錄》入選者、國際杰出成就獎獲得者、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家楊之光,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治癌專家、中科院院士曾毅,原駐香港部隊參謀長蔡家作將軍等一大批優秀客家兒女。讓學生通過實地探訪名人舊居、聆聽名人奮斗求學事跡,學習名人寶貴的思想品質,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
三、“綠色”生態,培育健康活力
濃郁的年味還未消散,春風微暖,春雨滋潤,綠油油的田野里像鋪上了一層編織的綠毯,綠毯之上點綴著一簇簇黃色的野花,這就是“黃花夢”,客家人制作美食“黃花夢粄”(客家青團)的原材料。我帶領“尋味美食小組”的學生,來到田野里、小路邊,采摘黃燦燦的小花,納入籃中,一籃春光,一路歡笑。
學校食堂里,我和幾位老師指導學生將磨成的米漿用文火煮,攪至熟透。然后將黃花夢洗凈、搓碎成茸,擠出翡翠色的汁液,加入熟透的米漿,充分混合后,白色的米團染上了春天翠綠的顏色。再加入白砂糖和碾碎了的炒花生芝麻餡料,用獨特的模具印上花紋,墊上洗凈剪好的香蕉葉。做好的青團入鍋蒸,煙火錯落中,蒸鍋里的青團安靜地冒著熱氣,水汽蒸騰,好似薄紗。蒸好后,黃花夢粄透出一陣悠悠的清香,咬上一口,香糯中有一股特別的清新和香氣。
班會課堂上,學生回顧黃花夢粄的制作過程,紛紛感慨發言。他們既感受到父母勞動的艱辛,又學到了生活的知識,還收獲了合作的快樂,更感悟到了深刻的道理:平凡而柔弱的黃花夢,曾是鄉野客家人千百年來經驗積累的果腹之食,更是農家人巧用藥草制作食品的智慧結晶,如今成了綠色健康食品、保健良方。黃花夢宛如山里的客家人,是頑強堅韌、自強不息的客家精神的象征。
另外,客家擂茶歷史悠久,展現了客家人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性格以及包容、開放的淳樸民風。近年來,我校將弘揚擂茶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通過擂茶歌、擂茶舞、擂茶操、擂茶主題班隊會、擂茶畫、擂茶作文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實踐活動鍛煉。這些活動的開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也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不僅使孩子們受到家鄉傳統文化的熏陶,也充分地培養了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
愛因斯坦說:“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睆埼鋷椭袑W利用揭西本鄉本土的“三色”德育資源,開展一系列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樂于參與,用心體驗,領會了“吃苦耐勞、開拓進取、崇先報本、和衷共濟”的客家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潤澤心靈。
?。ㄗ髡邌挝唬簭V東揭陽市揭西縣張武幫中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5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