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天性有致,潤德無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班主任漸漸從班級管理的“王者”變身為班級管理的“軍師”,在組織、引導與合作中實現著班集體的良性建設。聚焦小學班集體建設,班主任要以班集體建設的基本特性為起點,以學生習慣養成、情感培育、素養提升與人格完善為核心,以制度規范、文化浸潤、評價激勵為路徑,立足學生主體性,積極構建和諧班集體,讓班集體成為學生自主管理、自由生長、自信發展的生活場,讓班集體建設從“有為”走向“無為”。
  關鍵詞:班集體;特性;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 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5-0114-01
  班集體是學校的基本組成單位,班集體的建設直接決定了班集體中每一位學生所受教育的質量,同時決定了一所學校所給教育的質量。班主任作為班集體建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只有立足班集體建設的基本特性,講求兒童性、教育性、科學性以及發展性,在班集體建設的過程中,學會尊重學生,善于構建價值,懂得遵循規律,敢于預見未來,我們的班集體建設才能有的放矢,穩中求進。
  1.兒童性
  兒童性,即班集體建設要學會尊重兒童。在班集體中,每名兒童都是班集體建設的小主人,班主任在班集體建設時應立足兒童,學會尊重兒童,充分調動兒童的主觀能動性,營造民主而自由、平等而和諧的班級氛圍,不做班集體建設的“王者”,而做班集體建設的“軍師”。與兒童性相對,成人性是目前班集體建設中的一大壁壘。在班集體建設的過程中,很多班主任習慣于以自身為主體,全權掌控班集體的一舉一動,忽視了兒童在班集體建設中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導致班集體建設喪失其應有的活力。其實,班集體的建設既需要班主任的專業引領,也需要兒童的個性參與,唯有師生共同經營,班集體建設才會煥發出其應有的光彩。例如在制定班級公約時,公約的形成過程會因班主任的帶班理念而存在著差異。有的班級公約源自班主任的強行規定,有的班級公約源自學生的天馬行空,還有的班級公約則源自師生的共同約定。筆者認為,源自師生共同約定的班級公約便是兒童性的體現,而這樣的約定也更能夠獲得兒童的認可與服從。班級公約不是班主任的專政,不是老師提出,學生遵守的命令,在制定班級公約時,老師和學生應該共同參與,相互協商,在充分交流、思辨、分享與補充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再經由歸納與概括將瑣碎的共識簡化成章,這一過程便是尊重兒童的過程,體現班集體建設的兒童性。
  2.教育性
  教育性,即班集體建設要善于構建價值。班集體建設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種教育,這種教育涉及學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外至學生的行為規范,內至學生的價值認同。班級就像一個“微型國”,在這里,每名學生都是這個“微型國”里的公民,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套外化的行為規范,他們還需要一套內化的價值認同。班集體建設要兼顧學生的行為規范與價值認同,雙向構建,內外兼修。例如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兒童糾紛。常見的兒童糾紛有言語型糾紛、肢體型糾紛以及情感型糾紛。這些糾紛借由行為表露,其背后的癥結其實正是班集體中共同價值的缺失。面對兒童糾紛,我們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機,深入兒童的內心世界,引導兒童走向價值認同,化干戈為玉帛。這便是班集體建設中教育性的體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科學性
  科學性,即班集體建設要懂得遵循規律。這里的規律既包括班集體中個體的發展規律,也包括班集體作為一個整體的發展規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指出,人的發展主要經歷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這些階段應完成的任務,并且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之上,這八個階段緊密相連。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八個階段中的第四個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面臨著勤奮對自卑的沖突,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因此,在班集體建設的過程中,班主任應順應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科學構建班集體。例如在組建班委會時,老師一開始可能需要根據學生短期顯現的優勢任命班委,這便是遵循個體發展規律的體現。但是由老師任命的方式組建的班委會從長遠來看并不利于班集體的良性發展。這就需要班主任定期開展班委改選活動,并在學生自主申請與學生民主投票的基礎上實現班委會的更新。在這一活動中,無論是選舉權,還是被選舉權都應屬于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形成主體意識,獲得主體經驗,成為班集體建設的小主人,這便是遵循集體發展規律的體現。
  4.發展性
  發展性,即班集體建設要敢于預見未來。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論中指出“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的觀點。其實,班集體建設同樣離不開老師對兒童未來生活的預見。作為班主任,在班集體建設的過程中不能只局限于學生眼前的生活,還要敢于預見學生未來的生活,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構建發展性班集體。例如在低段的時候,班集體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學生的習慣養成;到了中段,班集體建設的主要內容變為學生的情感培育;再到高段,班集體建設的主要內容則轉向了學生的夢想教育。可見,在不同的階段,由于學生自身的發展,班集體建設的重心也在發展,只有看見了兒童的發展,我們才能遇見班集體的發展,才能為學生未來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創造條件。
  “天性有致,潤德無聲”是我們德育的初心,也是我們班集體建設的初心。學生生命自覺的時刻便是班集體建設從“有為”走向“無為”的時刻,讓我們不忘初心,逐夢前行,在育生命自覺中見證班集體的華麗轉身。
  參考文獻
  [1]程建平.德育方法論[J].社科縱橫,2005(02)
  [2]吳志紅.論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文教資料,2007(3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023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