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為介,妄發議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我之讀書缺少批判性精神,基本是照單全收,對權威人士的著作更是如此?;蛘哂幸梢矁H是存疑,根本不敢質疑,更不用說公開發表異議了。
同事送我一本北京教育科學院王曉春老師寫的《教與學的秘密》,這是王老師讀佐藤學先生《靜悄悄的革命》《教師的挑戰》寫的讀書筆記,有些文章大膽質疑了佐藤學先生的某些觀點。很是敬佩王曉春老師的批判性讀書精神,也特別感謝我的同事能推薦這本書給我讀,這不僅有助于我對佐藤學理論的解讀,更主要的是能促使我反思,改變我只會全盤接受的思維方式。下面就選作者對佐藤學先生有質疑的幾個觀點談談我粗淺的看法。
(一)
“佐藤學先生只強調教師對學生不夠尊重,沒有談到學生對教師不夠尊重的問題?!?
在我們的學校里,總有不尊重教師、不尊重同伴的學生存在。有的學生自始至終不能進入學習狀態,更有甚者總是故意弄出點“事故”以引起師生的注意,并以打擾其他同學的學習為樂。一個教室有一個這樣的學生就已經夠讓人煩惱了,更何況有的班級有好幾個這樣的學生,往往這樣的學生影響了課堂的“溫潤”度。
這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而佐藤學先生認為“那些對枯燥無味的或者無意義的課題表現消極、毫無興趣的學生不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對這些學生的表現,教師應視為理所當然,首先有必要來一番認真的自我反思” 。實際上,真的存在坐在教室里毫無學習興趣的學生,他的興趣可能在運動場上,可能在游泳池里。對這類學生,教師怎么反思也常常無能為力。
(二)
“《魔奇樹》課堂實錄沒有教學目的,沒有圍繞一個主題、核心去探討,形散神也散,像是群聊。這是過于崇拜讀者的獨特感受,完全忽略了作者、文本的存在。”
王曉春老師說得是有道理的,高明的教師應該能抓住學生發言的關鍵節點進行串聯和反芻,恰到好處地把作者的創作意圖、文本的文學意義適時表達出來,為學生的個性感知提供參考,避免出現學生只關注自己的感受,不關注作者的創作意圖,漠視文本價值的現象。
我們也對校內類似課堂提出過同樣的質疑,認為有的課學生信馬由韁地“閑聊”,沒有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在知識上沒有收獲。我想,這樣的質疑和王曉春老師的看法一樣,是只盯著“知識性教學任務”。同時,這種看法也是對閱讀材料的窄化理解,閱讀不應該只是指文本內容,還應該包括每個學生閱讀后表達出來的獨特感受。顯然,佐藤學先生更加關注的是教育的另一層意義。
我認為,教育不應該是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更重要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赡芾蠋焸儠f,不關心知識學習,學生考試成績就會落后。我想說的是,是考試題落后了,我們最需要改的應該是考試卷。
(三)
“濱野老師對學生的‘尊重’有些‘放縱’的意味,好像學生永遠是對的,有可能培養出十分任性的下一代。”
這個問題也是常常令我糾結的問題,也覺得對學生那些“離題萬里”的發言應該及時叫停,也覺得耐心等待一個同學,是對其他同學的不尊重。但我又認為“不否定,不打斷,發言沒有對錯,只有不同的觀點”是有道理的。教師等待某個學生的過程,也是讓全體學生感到安全和被尊重的過程,是美好學習氛圍創設的、必不可少的至關重要的做法。
當我為無法說服同伴而為難之際,恰好讀了陳文老師的《教育必須剛剛好》,又受到新的啟發。教育上的任何觀點,都應該有個“度”的問題,增一分則太過,減一分則不足。教育觀點也無所謂孰對孰錯,錯在是否掌握好“度”的問題上。尊重而不放縱,引領而不壓制,才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
另外,任何一項改革都是有針對性的。比如,教師主宰課堂,就往“把課堂還給學生”方面改;學生只會獨立學習,就往“學會合作”方面改。我們切不可斷章取義批判某項改革,指責某種提法片面或者錯誤。我們的改革常常存在矯枉過正的問題,自主變成了沒有約束的自由散漫,不值得探究的問題也非要走一遍小組討論的過場……在改革面前,我們要慎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兩種態度;在改革面前,我們一定要保留清醒的頭腦,不要走著走著就忘了為什么而出發。
我覺得,我們之所以對佐藤學的理論產生質疑,是因為國情的差異。我們有些觀點要放在日本這個國情的背景中去理解。比如兩國關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理解肯定存在差別,日本教育很可能不特別在意“標準答案”,可能關注點指向學生怎么學的過程,而我們的關注點更指向結果,即學到了什么。
有的觀點也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考慮。佐藤學先生把某些我們認為“碎片化”的、沒有深度的、老師沒有引領高度的聊天課評價為好課,可能正是日本教師更專業理解“學生思維心理和需要表達”之間的關系,給學生表達的機會,為孩子樹立信心的表現。
學校是一個頑固的組織,不是靠一兩年就能改變的。“操之過急的改革,對學生、對教師都沒有好處?!蔽覀冊诟母镏杏龈鞣N困難和不同的聲音是正常的,我們需平和心態,把佐藤學先生的理論與本國國情結合起來,做好我們的本土化研究與實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88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