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如何讓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點出發,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教學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趣味和價值,體驗數學的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認識到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增強學習數學的趣味性。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與生活;教學方式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教師要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結點,從數學教學的需求出發,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中去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幫助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素養,幫助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一、新課導入生活化
  數學知識雖然單調枯燥,但蘊含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生興趣的因素,能使學生以主動積極的狀態投入到學習探究中。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或情境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利用多媒體播放烏鴉喝水的故事: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找了很久,它才發現不遠處有一個水瓶,便高興地飛了過去,穩穩地停在水瓶口,準備痛快地喝水了??墒?,水瓶里水太少了,瓶口又小,瓶頸又長,烏鴉的嘴無論如何也夠不著水?!坝修k法了,這下我能喝到水了?!彼饋碓S多石子,把它們一塊一塊地投到水瓶里。隨著石子的增多,水瓶里的水也一點兒一點兒地慢慢向上升……終于,水瓶里的水快升到瓶口了,烏鴉總算可以喝到水了。師:“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生:“因為瓶子里放了石子水面升高了。”師:“水面為什么會升高?”生:“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間,所以水面會升高?!睅煟骸叭魏挝矬w都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占有空間內的大小叫物體的體積。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的‘體積和體積單位’?!边@一動畫片斷來自于學生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所以,他們很快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學習新知的情境中來。由此可見,學生通過借助有實際生活背景的問題引入新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數學與生活、學習和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努力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不但可以使學生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也會對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引起學生興趣的好方法,對于一些新鮮事物或是生活中比較有趣的事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還會激發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愿望。運用情境教學,把生活中的數學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上,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識,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引導學生從中發現數學,進而產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可能性的大小》一課時,在講授例題后設計一個生活情境。師:最近,老師家旁邊的一個商場正在舉行有獎促銷活動:轉動一次大轉盤,得一等獎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如果要使得一等獎的可能性變小,又該怎么辦呢?最小會變成什么情況呢?(0) 一等獎的可能性是“0”,得一等獎的事情還可能發生嗎?“不可能”發生 (板書:不可能) ,師:所謂“不可能事件”就是可能性為“0”的事件,所謂“一定”事件,就是可能性為1的事件,它們正好是可能性大小的兩種極端的情況,就這樣更明確可能性的大小的意義,并引導學生明確關于“確定事件”“不確定事件”。整節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解決問題,且讓學生深切體會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明確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的奧秘這樣悄悄地隱藏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努力思考、積極探索,就會有許多精彩的發現。
  數學課堂教學教師不僅要把實踐操作活動作為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也要利用它學習知識,使學生手、口、眼、腦進行立體化互動,鍛煉學生多感官合作感悟知識的本領。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才會使知識產生質的轉變,真正植根于學生心中,并在其頭腦中活起來。生活中有無數的數學問題等待我們去發現和利用,教師要充分創造條件,創設生活情境,把無限的生活知識置于有限的課堂教學。如教學《厘米的認識》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先讓學生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這個1厘米就是尺子上的一大格,找一找尺子上有多少個這樣的大格,在尺子的任何地方的一大格都表示1厘米。接著教師用尺子量出身邊厚度大約1厘米物體,讓學生用手指捏住這個物體,感知1厘米厚度,然后反復多次捏住1厘米厚度物體,再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1厘米,學生有的說很短,有的說有點薄。最后說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體,有的找出橡皮擦厚約1厘米,有的說指甲長約1厘米,語文書厚度是1 厘米,學生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概念。課程即將結束時,教師讓學生用課上學到的知識進行生活中的測量,學生測量自己的手指、手掌、腿、胳膊的長度。學生在生活的課堂里解決了身邊的問題,體驗了身上藏著的神秘的尺子,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實踐能力。
  三、新知應用生活化
  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將獲得的數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應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學習數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數學是最具有鮮活力的,一切脫離生活實際的教和學都顯得蒼白無力。如在學習《折扣》后,課后練習時,可向學生出示這樣的題目:老師昨天逛街,發現有兩家商場賣完全相同的鞋子,卻標著不同的打折方法,華富商場滿100元減40元的方式銷售,在海華商場打六折銷售。我打算給女兒買一雙標價240元的旅游鞋,(1)在這兩個商場買,各應付多少錢?(2)選擇哪個商場買更省錢?要求學生進行思考并討論,學生經過討論得出,(1)華富商場:240-40×2=160(元) (2)海華商場:240×0.6=144(元)然后比較決策,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體會到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細算。通過這些具有生活氣息的練習,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使學生意識到在他們周圍的某些事物中存在著數學問題,養成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
  小學生處在好動、愛玩的年齡階段。教師可以對學生的這一天性加以正確的引導,促使學生更好地成長和進步。如四年級下冊《四則運算》單元學習例5時,解決問題最優化方案,模擬組織學生去春游的情景,遇到乘車的問題:我校共有教師14人,學生326人。大車可坐40人,租金900元;小車可坐20人,租金 500元,要求學生計算一下全體人員去春游怎樣租車最省錢?學生們是這樣計算的:第一種(326+14)÷40=8輛…20(人)  8+1=9(輛)租9輛大車9×900=8100(元);第二種(326+14)÷20=17(輛) 租17輛小車最合算17×500=8500(元)。教師的計算方法:大車每人(14+326)÷40=8(輛)……20(人)20÷20=1(輛)8×900+500=7700(元)學生很好奇,為什么一樣多的人,最終花費的錢卻差異很大。教師解釋計算方法,900÷40=22.5(元),小車每人500÷20=25(元),22.5<25,所以盡可能坐大車要便宜。在教學中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和巨大作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數學生活組織教學,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學生學起來感到親切、真實,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嚴士健.面向二十一 世紀的中國數學教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2]胡作玄.數學與社會[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 史玉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4664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