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聚合,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展開多元聚合,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在課堂上,教師通過聚合學生的生活經歷、認知能力、思維方式、情感態度等,以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使他們的語文素養循序漸進地提高。
[關鍵詞]多元聚合;閱讀教學;認知能力;思維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3-0041-02
語文學習不是單一的思維活動,而是融合生命個體的生活經歷、認知能力、思維方式和情感態度的綜合性實踐課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在指導學生展開閱讀學習時,教師要不斷地聚合各種因素,使學生的學習更豐厚、扎實。這種多元聚合的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聚合生活經歷,喚醒體驗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除了要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教材文本的深刻內涵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洞察人生、積累生活經驗。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因此教師要讓他們在閱讀的基礎上積極展開生活體驗,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這樣,就能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閱讀課文,獲得閱讀能力的提高。
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一課,因為是一首富有感情的詩歌,所以我引導學生嘗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思考。首先,我提出問題:“在投身大自然的懷抱后,大家的心中會是怎樣的感覺呢?”有的學生回答道:“我會覺得十分開心,就算原本陰郁的心情在投入大自然后也會變得輕松自在?!苯又矣忠龑W生思考:“大自然既然如此美好,那我們是否能用優美的文字謳歌大自然呢?文中作者是如何表達的呢?你能讀出大自然的美好嗎?”學生找到了文章中形容大自然的詞句:“山水間有芬芳的空氣”“大地會吹來陣陣微風……”我還鼓勵學生進行更深入體驗:“如果讓大家嘗試用文字來展現大自然的美,大家會如何描述呢?”這樣,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寫成文字。
案例中,我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讓學生結合課文的內容回憶自己的生活,說說自己的生活經歷,這樣不僅讓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更能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二、聚合原有認知,循序漸進
由于各種原因,學生的認知能力有所不同:有的學生理解能力較強,有的學生理解能力較弱。在教學中,我以學生不同的認知基礎作為起點,引導他們展開學習。這樣,避免學生在已經掌握的地方反復學習,造成教學時間的浪費;同時,也能避免由于教授內容難度過大,造成學生的困惑。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能讓學生更好地展開學習。
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古詩兩首》中的《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歌,雖然內容一讀就懂,但是學生的理解其實停留在表面上。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關注詩歌的內核,循序漸進地探究作品的主旨。首先,讓學生說一說:“賈島是否遇到了隱者,詩歌中哪些詞句證明了這一點?詩中是否點明了賈島沒有遇到隱者的原因?”經過閱讀思考,有的學生說:“作者沒有遇到隱者,只見到了他的童子。童子說,隱者采藥去了,所以作者沒有見到他?!痹诖嘶A上,我又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作者為何不寫一首自己和隱者交流的詩歌呢?這首詩歌中隱者根本就沒有出現,作者寫這首詩歌又有什么意義呢?”有的學生說:“我覺得作者想要寫的并不是自己和隱者交流的情況,而是為了展現一種對‘道’的渴求?!蔽乙龑W生繼續討論交流,說說自己的感悟。同時,對他們的發言,我及時給予點撥,讓學生理解了作者的表達藝術。在這樣的解讀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了發展。
在教學中,如果能聚合學生的原有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那么教學效率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這樣的教學,學生原有的認知得到了應有的利用,能讓學生的課堂學習變得更為靈動,學到的知識也更為扎實。
三、聚合思維方式,邏輯解讀
著名語言學家皮亞杰認為,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以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時,我鼓勵學生探究作品的主旨和內涵,引導他們通過具體的語言符號進行理解和感知,梳理并解讀文章語言和主旨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能得到顯著提高。
如,在指導學生閱讀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牛郎織女》時,我除了引導學生思考牛郎、織女的形象以外,還組織學生進行更深入探究:“大家覺得牛郎織女的愛情為何會以悲劇告終呢?王母娘娘為何要強迫兩人分開呢?”經過討論交流,有的學生說道:“我覺得兩者的身份相差懸殊:牛郎是一個貧苦的凡人,而織女則是高高在上的仙女,所以他們兩人不合適?!蔽矣忠龑W生思考:“可是,他們在一起生活的時候很幸福啊,還有了他們的寶寶,為什么不合適呢?”學生有所感悟:“不是他們自己覺得不合適,而是王母娘娘覺得不合適。王母娘娘就代表當時的封建勢力,認為應該尊卑有序,所以阻止兩人在一起?!蔽矣忠龑W生閱讀其他的神話故事。學生發現不少神話故事具有同樣的特點:女主人公身份尊貴,男主人公身份卑微,他們的愛情都遭到封建家長的反對。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中國有這么多類似的故事呢?”在這樣的思考中,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強,所以聚合思維方式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指導學生梳理文章的結構、分析文章的詞句、探究故事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內涵,這樣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聚合情感態度,生成價值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語文教學中,我注意聚合學生的情感態度,促使學生體驗作品的情感,獲得思想的啟迪、情感的熏陶。
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二泉映月》一文,我引導學生探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首先,我引導學生思考:“大家覺得阿炳在賣藝度日的過程中,內心的情感是怎樣的呢?”結合課文思考,有的學生說道:“他一定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體會到了人間的疾苦。”接著,我又引導學生思考:“那阿炳又是如何創作《二泉映月》這樣的作品呢?他感受到了什么?”這促使學生嘗試將自己想象成阿炳,閉上眼睛感受阿炳的情感。我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這樣,學生體會到了阿炳的情感波瀾,對文章的理解也更為深刻。最后,我鼓勵學生模仿文章的形式進行創作。我說:“美好的音樂都能引起人的無限遐想。下面大家聆聽自己喜歡的樂曲,然后嘗試展開想象,探究一下這些音樂作品蘊含怎樣的情感,并用文字寫下來,寫出自己傾聽作品時的情感波瀾?!痹趦A聽《藍色多瑙河》《幻想即興曲》《漁舟唱晚》等古今中外名曲后,學生展開想象,嘗試創作,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指導學生展開閱讀活動時,我總是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鼓勵他們展開積極討論,說說自己閱讀后的感受。這樣能讓學生受到作品的熏陶,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整合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感官體驗等,使學生的閱讀更為扎實,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ㄘ熅?韋 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2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