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個性化學習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頒布,學校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信息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特征,因此,學校應注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進學校教育的創新與變革,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凸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 以數字資源集成校本化,奠定個性化學習根基
學校應以優秀教育資源建設、應用和共享為手段,讓每一位教師、每一名學生享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校園網是為學校實施教學、日常管理、信息交流等提供服務的綜合性網絡平臺,應用軟件和資源庫建設是校園網建設的核心內容及關鍵所在。學??梢詮囊韵聨追矫孢M行建設:第一,組建多媒體教學系統、網絡視頻點播系統、學校業務管理系統、學校信息管理系統等。第二,鼓勵全體教師自主參與,建設有利于個性化學習的校本資源庫,如課件庫、試題庫、教學案例庫等。第三,要建立以電腦軟件、驅動程序和映像文件為主的軟件資源庫,建立以學校日?;顒訄D片、視頻資料為主的記錄資源庫,建立以學科教學多媒體課件、課例為主的多媒體資源庫,建立以電子圖書為主的電子閱覽資源庫,建立以班級管理為主記錄學生成長的成長記錄資源庫等。同時,學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師生應用網絡的積極性,提升學校信息化品味,使校園網成為學校發展和展示平臺。
● 以學習方式交互化與學習課程多元化,達成個性化學習目標
交互化,首先是與學習材料的交互,也就是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獨有優勢,關注信息化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一是關注信息化環境下的預習,傳統的預習方法是學生標出重點和疑問點,寫出讀后體會。而在信息技術、網絡資源支持下,學生利用網絡查找與本課相關的背景與細節,找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橫縱聯系,同時要突出本課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二是關注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生自主操作與學習,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例如,在一對一iPad個性化學習課堂上,學生利用iPad的直播功能,將小組的研究過程與成果以在線的方式推送給其他同學。
教育信息化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成長,是實現培養人才的現代化。所以學校應在常態化的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打破學科邏輯組織界限,以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為基礎,以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為目標,開設信息技術選修課,可以包括電腦繪畫、航模、船模、機器人、STEAM等課程。在多元化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中,要做到師資配備——激發教師潛能、校內校外結合,學生參與——全體學生參加、興趣特長選修,師資培訓——專業培訓保障、自學感悟提升,課程實施——興趣課堂引路、課外實踐輔助,課程推進——政策傾斜支持、管理評價保障,課程提升——環境氛圍打造、活動落實促進。學校還應建立課程研究的組織機構,實行課程負責人制,明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主要參與成員的職責,完善校本課程管理過程制度。保障課程研究的時間、資料、設備等課程基本實施條件。
學校還要努力搭建更優化的網絡資源平臺,提供更豐富的網絡展示空間,使教師、學生、家長在大數據的環境下轉變教育方式、思維方式、學習方式,讓教師更善教,學生更善學,家長更善育。例如,要求學生在清明節期間利用互聯網參與網上祭英烈活動,在國慶節期間向國旗敬禮,假期參與網絡征文和文明小博客活動,積極參加各級別智能機器人大賽,提升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 以教學模式特色化,突出個性化學習重點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課堂教學模式應該具有鮮明的教師個性化與學生學習過程個性化特質。學校研究一對一iPad個性化學習的三年中,多名教師參與到融合課堂的研究中來,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綜合實踐等多門學科。在不斷地實踐探索中,教師們提煉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例如,“四步六用”教學法,四步即“個體自學—小組交流—群體匯報—小測反饋”的教學流程。六用是指在課堂中的六個點位使用iPad,即資料收集與整理時使用,小組交流中使用,群體匯報時使用,練習測驗中使用,反饋釋疑時使用,總結提煉時使用。又如,yytsw幾何圖形教學模式,即“課前預習—微課引入—個學探究—群學釋疑—互問互答”。這些教學流程與教學方法的總結,雖然稍顯稚嫩,但卻是教師們在不斷實踐與思考中總結出來的具有強操作性和高效率性的課堂操作方法。教師們信心滿滿,在未來實現智慧教室的進程中,這些凝結著教師心血的理論與實踐必將成為實施智慧教室與智慧課堂的堅實基礎與積極引領。
● 以網絡研修有效化,助力個性化學習發展
教育現代化以教育信息化為牽動點,而信息化首先是教育人的信息化,教師作為實施教育的主體,必須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和信息化背景下的網絡研修模式。所有教師應能熟練使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電子備課,使電子教案成為常態化。筆者所在學校特有的四步備課法即梳理知識、主題備課、組內教研課、縱向備課,其中梳理知識和縱向備課均是在網絡平臺上完成的,這樣既節省了備課的時間,又解決了教師備課必須在統一時間安排的問題。學校每位教師均在市級人人通系統開通個人學習空間,發表教育教學日志、撰寫教育心得、交流教學反思。促使一大批中青年教師加入網絡名師工作室進行網絡研修,在名師工作室里,教師們積極討論如何合理使用各種數字化教學資源,如何制作和改造適合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的課件,如何提升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能力,探討以信息化手段開展網絡環境下教學的方法,確立微項目研究主題。同時,學校要重視教師信息技術手段培訓,每位教師每學年至少要參加兩次包括白板使用、微課制作、信息化理論與實踐相關培訓,使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素養迅速得以提升。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學生個性化學習應該具有“輕量、有趣、社交化”的特點,這是互聯網給新時代個性化學習貼上的新標簽,個性化學習也應該朝著混合式學習的方向不斷發展,同時努力再造適合的課堂流程,讓信息技術的發展真正為學生“學好”而服務。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7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