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探微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雖然改進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但在其與教學融合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如人才缺失、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陳舊、資源開發不足等問題。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職業院校需加強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改革,設置多元化課程,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加快優質教學資源與服務平臺的開發,全面提升信息化人才隊伍素養。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信息化
作者簡介:韓春艷,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河南 鄭州 450042)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3-0010-02
一、現代信息技術視域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困境
1. 信息化人才缺失。部分教師對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認識不深入,認為職業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手段與教育過程的信息化,忽視了對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管理者的信息技術領導力的培養。[1]許多教師雖運用多媒體等工具輔助教學,但教學觀念并沒有完全轉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仍是處于被動地位。
2. 課程設置不合理。一些教師雖然掌握了現代信息技術并將其應用在教學中,但由于教學設計不合理,學生往往被形式吸引而忽視了課程內容。還有一些教師沒有從課程實際需求出發,信息技術的使用流于形式,實際效果不佳。另外,為了使學生掌握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技能,學校需要定期安排學生實踐操作,但目前這種實踐課程很少,學生的能力發展無法落地。
3. 教學模式不能充分體現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落后地區還沒有普及網絡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更多是在校外和課外,校內和課堂很少應用信息技術,信息分配嚴重失衡。二是網絡課堂應用和數字資源開發成了衡量信息化建設水平的主要依據,卻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和職業教育教學規律。
4. 注重硬件環境建設,忽視資源開發與應用。學校普遍將服務器、多媒體教室等硬件建設作為重點,而忽視了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部分開發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忽略了學生學習規律、課堂教學規律、知識傳遞規律,無法有效改善課堂教學效果,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變化浮于表面。
5.注重政府推動,不注重市場引入。當前,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主要以政府投入為主,政府在信息化建設中占主導地位。政府的主導地位導致市場新技術不能及時應用于教學改革,使得改革有一定的滯后性。
二、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實施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保障
1. 統籌規劃,協調推進。政府、企業、學校都是職業教育的利益相關者,為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提高各方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國家制定宏觀規劃、政策和標準規范,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地方政策,共同推動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2]學校應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加大信息技術在專業教學中的比重,加強優質信息資源的開發,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企業根據用戶需求提供有償服務,與學校形成人才供需的無縫對接。[3]行政職能管理部門、技術支持部門等應明確各主體的責任與義務,建立職業教育信息安全問責機制,確保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由此,可將職業教育多元主體的智慧與共識匯聚起來,使各主體共同參與治理。[4]
2. 加大支持,多元投入。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政策支持,對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規劃日常性、針對性的經費投入。加大對農村邊遠地區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支持力度,通過建立專項經費等方式促進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成立基金、校企合作或捐贈等方式減輕政府的負擔。
3. 加強督導,科學評估。各級行政部門要綜合地區、學校、教師、課程制定評價體系,將評價體系納入教育督導工作,有效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的量化評估,提升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績效。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學校的指導,督促學校開展信息化教學,指導廣大師生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學校要把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信息化納入總體發展規劃,制定教師培訓目標。
三、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路徑
1. 全面提升信息化人才隊伍素養。提升人才隊伍的信息化素養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素養不僅是時代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教師適應新一代教學對象必備的素養,[5]所以學校應定期開展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二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校應開設與信息技術相關的課程,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搜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形式培養既有互聯網知識又有操作能力的人才。三是提升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信息化領導力。針對管理者進行能力培訓和領導力培訓,提升其管理能力和執行能力,從宏觀層面上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學校應健全考評機制,將信息化領導力納入教育管理者的考核內容。
2. 課程設置多元化。將信息技術引進課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但是要想真正突破傳統模式,教師需要從最本質的課程出發,尋求突破路徑。首先,教師要嘗試改變課程結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拆分和重構學科知識,建設多元化、開放性、創新性的課程內容。其次,學校可以開設網絡課程,培養學生在線自主學習能力,網絡課程內容要結合具體情境,目的在于使學生具備搜索信息、選擇信息的能力。最后,學校還可開設適應產業發展的課程,課程設置要符合產業轉型的要求,即職業教育要培養掌握一定技能的服務型人才,滿足智能化社會的需要。
3. 探索新型教學模式。①將互聯網引進課堂,通過多媒體進行網絡教學?!盎ヂ摼W+”是引領職業教育全方位革新的推動力,[6]教師可以用互聯網搜集教學資料,通過播放視頻等方式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則可以通過搜集和分析資料進行自主探究或協作探究。②使用網上教學平臺。學??梢岳镁W上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各種課程資源,讓學生在眾多的課程資源中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自主學習。③借助已有的微課、慕課等新型課程進行分層教學,實現因材施教,教師還可以主動參與微課、慕課等的制作,為學生量身制作適合學生學情的課程。
4. 加快優質教學資源與服務平臺的開發。學校應加強資源管理與服務平臺建設,構建課程開發、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等功能,提供智能查詢、資源推送、在線瀏覽等綜合服務。首先,優質資源的開發可以通過建設資源庫實現,針對職業教育建設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引導各地根據區域特點建設和完善省級、校級資源庫。其次,支持企業和學校共同建設人才需求信息庫、職業培訓庫、企業信息庫等資源。再次,借助虛擬現實、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仿真訓練平臺,開展虛擬仿真教學。最后,利用“互聯網+”打造網上辦公服務平臺,建設覆蓋校企合作、實習、教學、科研、就業等領域的模塊。學習資料庫可以實現職業教育跨行業、跨區域融合,同時使經濟落后地區也可享受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5. 將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的紐帶?,F代信息技術可作為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的紐帶,使校企合作更加緊密。這種合作可以通過項目化課程來實現。項目化課程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學校根據企業的崗位需求設置項目課程,教師根據項目要求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生以項目小組的形式完成項目,最后由企業和學校共同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 楊誠.新時期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對策建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3):93-96.
[2] 朱躍東,梁建勝.新時代下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問題及實踐理路[J].教育與職業,2018,(11):5-12.
[3] 九三學社中央課題組.關于進一步推進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8,(14):52-53.
[4] 張培,南旭光.大數據驅動職業教育治理創新的現實困境、邏輯要義與突破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8,(12):5-11.
[5] 胡梅,馬斌.“互聯網+高等職業教育”的現實可能與當代變革[J].現代教育管理,2016,(1):19-24.
[6] 劉曉寧,趙蒙成.“互聯網+職業教育”研究的現實審視與發展趨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8):12-19.
責任編輯 陳 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