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培智學校“三目標”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關鍵詞】 融合教育;培智學校;三目標;教學模式;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094—01
融合教育理念下讓特殊教育從封閉走向融合,同時也給培智學校的教學模式帶來了新思考。在實踐中,培智學校普遍采用主題單元教學模式下的班級授課制。該模式存在學科教學目標過于分散、個別化教育計劃難于落實的弊端。在此背景下,確立了以“融合目標、學科目標、個別化目標”為一體(簡稱“三目標”)的教學模式:以“融合目標”為核心,解決生活問題;以“學科目標”為基礎,落實課程標準;以“個別化目標”為抓手,提升個別化教育效果。
一、以“融合目標”為核心,合力解決“生活化”問題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提出了培智教學中“生活適應與潛能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并在課程說明中特別強調了“注重以生活為核心” 的理念。《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提出“教學以解決生活問題為目標,注重學生生活經驗,全面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的要求。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培智學校課堂教學中提出的“融合目標”,是指在主題單元教學模式下,本單元(或本課)所指向的以解決生活問題為重點的教學目標。該目標融合了感知覺、粗大動作與精細動作、認知、語言、社會適應能力等領域中的各項能力培養,高度提煉出統一的融合教育目標,將教育與康復訓練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并與主題單元教學教材編寫的原則高度契合。
以培智中段《超市購物》為例 :本課可提煉出“認識超市里的分區、挑選適合的商品、完成付款流程”三個融合目標。目標確定后,教師制定社會實踐活動方案,帶領學生走進超市親身體驗購物流程,同時收集照片、視頻等素材,制作教學資源包。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資源包統一使用,融合教學目標精準一致,對認知能力較弱的智力障礙學生而言,起到了視覺強化、情景再現的作用;也便于各學科形成合力,共同解決“適應社會”的教學難點。
二、以“學科目標”為基礎,落實課標各項任務
從《培智學校課程設置實驗方案》(2007年)到《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主題單元教學的融合性和學科教學的學科性相互沖突,一直困擾著培智學校課堂教學?!杜嘀菍W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指出:“構建以生活核心的開放而適性的語文課程”“生活數學教材的學習素材應盡量與學生的生活現實、數學現實、其他學科現實相聯系”“生活適應課以生活性、開放性、實踐性為基本性質,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基于以上要求,培智課堂教學中仍然要重視學科特點,保留學科知識的體系和學段銜接的一致性,以完成課標指定的各學段、各模塊的教學目標。
以培智低段《公園》主題教學為例,生活適應課需解決“認識公園類型、公園內設施、保護園內設施”等知識;生活語文課要教會學生“公園 、山水、花草、滑梯”等字詞,生活數學課以購買門票或在公園小賣部購物為切入點,學習10元內人民幣的使用;唱游課選用與公園有關的兒歌律動、美工課選取與公園有關的山水花草的造型。教學中,各學科緊扣課程標準,深入領會各學科開放而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尊重各學科的學科特點和教學體系,將學科教學目標做為基礎性目標,互相依托,相互支持。
三、以“個別化目標”為抓手,提升教學實效
個別化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靈魂。培智教育需要將個別化教育落實到所有學生和教學各環節,針對不同障礙程度、類型的學生設置差異化的教學目標,并提供個別化的幫助和支持。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多數培智學校采用不分類別的班級授課制,在同一班級內,多種殘障類別的學生混編在一起,學生層次差異大,教學目標分散、跨度大,即使制定了個別化教育計劃,也難于落到實處。為破解這一難題,“三目標”教學模式中特別強調了“以個別化目標為抓手”。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制定適切的個別化教育目標,更要給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在個訓目標確定、個訓時間安排上要做到務求實效。針對智力障礙學生注意力時間短、個訓效果好的特點,要徹底打破課堂教學中集體教學時間過長、教學要求整齊劃一、課堂紀律強制規范的傳統教學方法,將個別化教育目標靈活貫穿于課堂。每堂課中至少用10至15分鐘的時間進行個別化教學或訓練,針對每位學生的個體差異,穿插康復游戲、專項感統練習等適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個別化教育有計劃、能落實,全方位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9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