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規模學校中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關鍵詞】 小規模學校;留守兒童;興趣;行為習慣;家校共建
【中圖分類號】 G6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029—01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居住人口大量減少,農村學校學生數及教師人數同時減少且師資結構不合理。為適應當前教育要求,這些農村學校在現代化教育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尋找一條適合于本土的教學方法,小規模學校教學理念便由然而生。隨著農村小規模教學模式的形成,校內留守兒童的教育又成為一大難題。本文就以本地留守兒童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做一粗略的探討。
一、農村小規模學校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1. 學習興趣不足,成績不佳。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一般是爺爺奶奶或其他親屬臨時代管,他們大多忙于農活和家務,對孩子學習無暇顧及。又因自身經歷的時代和文化水平不高,致使他們對孩子的教育重視不夠,也沒有能力給予輔導。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愛母愛的缺失、溝通交流的缺少,孩子往往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爭優創先的意識,學習成績普遍滯后。
2. 行為規范失準,產生危機。6-12周歲兒童正處于身心飛速發展的時期,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周邊環境的熏陶,留守兒童容易在道德觀念、道德行為方面受到一些負面影響,又由于監護人的特殊性,往往忽視孩子的過錯,因而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出現曠課、逃學、迷戀上網等現象,有的甚至被社會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參與詐騙、盜竊等違法犯罪活動。
3. 心理發展不健全,影響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在一個特殊的成長環境中生活,與父母的親情關系趨于淡漠,無法在良好的親子關系中與父母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無法享受到父母在價值觀念上的思想指導,也無法感受到完整的家庭人格教育,孩子因此變得內向、敏感和脆弱,不愿與別人交流,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和行為偏差。這種長期無法排遣的郁悶情感勢必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4. 安全教育欠缺,隱患長存。由于生活環境使然和監護人自身認知的限制,對充斥在農村的大量假冒偽劣產品,尤其是食品不能很好地辨認,溺愛孩子而過分放縱,導致垃圾食品攝入過量,嚴重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其次,家庭中老人本身的安全意識淡薄,言傳身教,孩子也對平時的安全隱患視若無睹。再次,留守兒童在平時學習生活中,碰到小的摩擦或對問題解決的態度極端、以及無故行為失控,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指導,致使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農村小規模學校留守兒童教育對策
1. 掌握學生基本情況,提高學習興趣。在每學年開學,學校采取全面家訪的形式,為留守兒童建立專項檔案和成長記錄卡。通過家訪填寫好他們的成長歷程,并針對不同的性格、家庭等特點制定不同的分類管理辦法,從而分析掌握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動態,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關注。學校要投入一定的資金,為留守兒童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不斷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課外活動,滿足孩子生活精神需要,讓留守兒童在學習之余,感受家庭溫暖。
2. 加強學生思想教育,規范行為習慣。學校在關心學生成績的同時,要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要求每一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不論是課堂還是校園生活中,都要把他們看成朋友,主動接近他們,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他們談話溝通。
3. 教會學生樂觀向上,促進心理發展。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產生的負面情緒,班主任及科任教師要及時發現,采用不同的方法,教會他們正確面對現實,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如教育孩子體諒父母外出打工的苦衷,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為了不辜負父母的辛苦努力和殷切希望,自己更應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認真學習,取得好成績來回報父母等。學校也應利用長余資源,建立心理健康輔導室,配備專用設備,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4. 提高學生法律意識,落實安全教育。學校一定要開設安全課程。首先要根據本地實際,對發生在身邊的安全事故進行總結,提出學生在校內外平時應注意的安全事項,重點在防溺水、防觸電、防食物中毒以及交通消防等方面結合本校本地區實際下功夫,形成校本教材并加以推廣。其次幫助他們學習法律知識,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和交往辨別良莠的能力。最后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懂得約束自己,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氣,不能意氣用事,懂得如何結交良友,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避免與社會上不良青年交往,以防自己走入歧途。
5. 明確學生家長責任,形成家校共建。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家長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學校要利用農閑時間或年終,組織開展家長教育培訓,使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對子女教育的職責。
總之,小規模學校留守兒童作為一種特殊群體,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勞動力大量地轉移,將會是一個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如何很好地解決農村小規模學校留守兒童的學習、行為、心理、安全教育問題,關系到未來人口素質提高和技能型勞動力的培養,關系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與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和諧社會建設,這將會是教育工作者長期堅持的研究課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9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