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背景下的客觀存在,既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客觀原因,也有農村家庭外出務工方面的主觀考量。研究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普遍存在著心理健康、道德品行、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問題。本文旨在就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分析
?。?)心理健康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溝通、來自父母的關心,對其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交流,因而更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失落自卑,自卑感是一種負向的情緒體驗,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自卑心理產生于人際間的比較。留守兒童經常看到其他同學朝夕與父母相伴,有人關心和疼愛,而自己卻沒有,因而感到失落和自卑,不愛說話,不別人交往,自卑內向。二是逆反任性,留守兒童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其內心較其他兒童更敏感,對老師及監護人的管教更容易產生抵觸情緒,總感到有人在欺負他,壓抑難平。這種負面的情緒極易使他們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又由于祖輩監護人不知道如何對待孫輩們的各種需求,過度溺愛、放縱而致使過度任性。
?。?)道德品行問題。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沒有辦法照顧孩子,因而對孩子產生了比較強烈的愧疚感。于是就用“金錢+物質”的方式來彌補孩子親情缺失。這極易使孩子滋生好逸惡勞好、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再者,由于監護人年齡較大或者是忙于農活,精力有限,對留守兒童物質上給予的多、精神上關心的少,溺愛多、引導少,他們的道德品行處于自然放任的狀態,缺乏必要的自律性和自覺性,道德意志薄弱,形成了一些如吸煙、喝酒、賭博、沉迷上網等不良的習慣,有的甚至觸犯了法律。
?。?)人身安全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往往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盡到了責任,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留守兒童在校外就成了“自由人”;同時由于孩子自身在心理上缺乏防范意識,生理上也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因此,這些孩子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留守兒童發生被拐賣、遭性侵、溺水、車禍、火災、觸電等意外而致傷致殘甚至致死的比例遠高于其他兒童。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
(1) 加強政府統籌管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措施是結束留守,打破僵化的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的束縛,制定政策,使農民工享受與市民同等的權利,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與其未成年子女長期分居兩地的狀況,讓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結束留守生活,與其他孩子一樣享受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權利。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提高農民工的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設施,改善農民工子弟就學條件,降低收費標準。利用已有的教育資源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為農民工將孩子帶在身邊生活和學習創造條件。加強鄉鎮文化建設,撥出專項經費建圖書館及體育活動場館,同時下大力氣整治學校周邊的環境,打擊違法經營的電子游戲室、網吧等,從根本上消除對孩子的各種精神污染,給農村留守兒童創設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加強農村學校建設。學校實施學生寄宿制度,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力度。實行寄宿制,讓學生24小時在學校里學習生活,由學校集中監管,這樣既監督了孩子的學習,又照顧了孩子的生活,同時又保障了孩子的安全,避免了很多問題的發生。建立留守兒童的管理檔案,對留守兒童分類登記備案,掌握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學習與生活情況,不但隨時能與孩子的父母及監護人聯系,而且對留守兒童的父母及監護人也起到了督促作用。開設有針對性的課程,如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課程。學??稍O立心理輔導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各種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困惑,培養其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使其能健康發展。學校要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及有益身心的活動,使留守兒童能排解心中的壓力,加強自身的教育,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及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
?。?)強化家庭教育意識。父母要把子女的教育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來換取眼前暫時的收益。要注意與孩子的溝通,常給孩子、監護人、老師打電話,及時了解孩子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同時也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以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認識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對于留守兒童不能只是“重物質、輕教育”,要盡可能地為留守兒童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經常與學校的老師聯系,隨時了解孩子的學習和表現,注意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及時地引導教育,促進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的大量存在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特有的現象,要有效解決這一關系國家全面科學和諧發展的突出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通力協作,著重推進適合我國國情的城鎮化模式變革,統籌城鄉公共品供給,從制度上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能得到和城鎮兒童同樣的家庭及學校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