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中小學生的人性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教育過程只有在有助于兒童認識到自己是按照倫理道德規范而生活的社會一員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具有教育作用的過程。必須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良好道德素養的公民,這是我們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的責任。這正是現在的教育所缺少的。
關鍵詞 中小學;學生;人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D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2-0173-01
學校無分數教育三部曲之《孩子們,你們生活得怎樣?》,用一篇讀后感是寫不完的,因為有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有太多問題解決得很科學,是能看到并且一直在困擾著老師卻沒有去解決的問題,終于找到了合理的解決辦法。
所謂“人性”就是人的“本性”。廣義的“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而狹義的“人性”是指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天性,從這個角度說,狹義的“人性”就等于“真善美”。我今天這里所說的“人性”,特指狹義的人性,也就是“美好的人性”。
教育離開了美好人性的喚醒和培養,離開了人的精神陶冶,一味傳授知識技能有什么用?納粹集中營的毒氣室是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日本731部隊里多的是學識淵博的專家!正如美國的一位中學校長說:“只有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為有人性的人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價值。”這里的“人性”,就是善良、尊重、正直、真誠、寬容、堅強、感恩、探索、敏銳、創造等等美好的品質。而這一切便構成了人之為人的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曾給我們忠告:“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了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卻沒有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幸福”。
我們現在的學生,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許多孩子的語言都夾雜著一些粗野的稱謂,有時還有罵人的話。在他們的語言中,表現出不友好的態度:在相互交往中,他們不樂意使用親切的、溫存的語句,而熱衷于侮辱對方。
這種現象存在著,很普遍,看上去很不舒服,但是老師們又無動于衷,可能覺得自己無力解決,或者感覺世風日下,不是我的責任。當然我們作為老師,有時對大環境無能為力,但是對于一個班級,對于自己的課堂,還是要做點什么的,看到這種現象,要主動制止,要正確的引導,關鍵在于有作為,而不是無視。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學校的最基本的科目應該是人學。他指的是:整個教學教育過程應該貫穿培養青年人對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需要的思想。他還指的是:學校需要有一門專門的學科,這門學科交包含和總括學校在把學生培養成真正的人方面的全部關懷。
正是基于這樣的情形,作者在班上開設了人性課。這是一個創舉。他想通過人性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如:講禮貌,富有同情心,關心他人,熱心助人,善于與人們交往,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概念:祖國、愛國、勞動、友誼、善良、與邪惡作斗爭。
作者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發現學生在受教育階段,一個孩子可能會輪到數百次的被批評、被斥責、被處罰和贊揚。特別是批評教育,只要學生一犯錯誤,就急著進行說教,通常都是情緒激動,老師善于發現學生對通常準則的破壞,卻對學生的良好行為往往視而不見。
學生的語言粗野,是從他們成長的環境中學到的,社會、家庭、學校、庭院、成年人、同齡人,他們在掌握了語言的垃圾的同時也掌握了道德的垃圾,這樣會使兒童的整個天性傾向于粗暴無禮,會成為兇惡和粗暴的人,會習慣于說下流話。
正是因為這樣,作者要通過人性課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清除兒童的語言和行為中受周圍環境影響而沾染到的污穢,使他們養成用道德純潔的和善良的語言說話的習慣。但是這種教育,如同整個教育一樣,沒有家庭的積極參與是無法奏效的。
所以作為老師,首先應該先向家長提出要求開始的,必須經常給家長開會提要求,規范家長在家庭中的規范用語,至少不說粗魯的語言。然后再開展禮貌課,并且在課堂上進行倫理道德練習,表演各種情形,讓學生從具體的事件中體會道德修養的養成。具體來說,培育美好人性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是一個從低到高、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的整體。
一是成人的教育,即教給學生人之為人應具有的基礎知識,形成人應具備的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
二是做人的教育,即教給學生如何和諧地處理自己與自己、與社會、與組織、與自然的關系,并協調好知、情、意三者的關系,使之在德、智、體、美等各組成部分達到和諧狀態,從而提高人的整體素養。
三是美好人性的形成,教育應激活人性中的自然屬性,開發學生的自然潛能,使學生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能干,這是她的重要使命之一。
我覺得這一點作者做得很好,讓學生參與其中,試著改變現狀,試著學習處理生活學習中的不同情形。這樣的效果很好。
為此,還編寫了實驗教材——《我的行為舉止怎樣?》,一共有四冊,在家里的行為舉止,在街上的行為舉止,在學校的行為舉止,在公共場所的行為舉止,都有相應的要求,這樣學生就有了一個類似于中小學生守則的東西,指導學生如何規范自己的行為。
我覺得有必要進行這樣的人性課堂,至少讓學生知道應該怎么做,而不該怎么做??梢岳冒鄷r間進行這方面的專題教育,慢慢規范學生的行為。
教育過程只有在有助于兒童認識到自己是按照倫理道德規范而生活的社會一員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具有教育作用的過程。必須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良好道德素養的公民,這是我們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的責任。這正是現在的教育所缺少的。
生而為人,應該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0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