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家庭教育方法略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作為父母,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孩子紅潤的臉龐,日漸高挑的身材,感受到他們正在茁壯成長,欣慰、快樂之情往往會油然而生。然而,在這個生命的時節,孩子的諸多教育難題也隨之而來,讓許多家長措手無策、如臨大敵。如何為青春期孩子做好保駕護航工作,讓他們安全成長、順利成才,是家庭教育中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家庭教育 青春期
【中圖分類號】G7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8-0004-02
1.青春期的行為表現
青春期是個體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它與兒童期明顯區分的界限是性的成熟。從醫學研究的定義講,青春期男性是13—19歲,女性是12—18歲。世界衛生組織將12—20歲定義為青春期。青春期是少年身心變化最為迅速而明顯的時期,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身體生長迅速,各部分的比例產生顯著變化的階段有兩個,一個是在產前期與出生后的最初半年,另一個則是青春期。被稱之為青春期急速成長現象;同時,青春期又是人的身體發育完成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個體從兒童的身體、外貌、行為模式、自我意識、交往與情緒特點、人生觀等,脫離兒童的特征而逐漸成熟起來,更為接近成人,完成身體的發育及心理的巨變。青春期是一個反抗時期。由于身心的發展和成熟,個人在這個時期往往對生活采取消極反抗的態度,否定以前發展起來的一些良好本質。對父母、學校以及社會生活的要求、規范產生抗拒態度和行為。青春期也是一個負擔很重的時期。他們要應付由身高、體重、肌肉力量等的發育成熟,特別是性的發育成熟所引起的各種變化及問題,還必須在拋棄各種孩子氣、幼稚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同時逐步建立起較為成熟、更加符合社會規范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另外,與異性交往、繁重的學習任務等也給他們的身心造成極大負擔?;谇啻浩诘奶厥庑裕啻浩诘暮⒆拥男袨楸憩F主要有:對生活、家人、人們有負面的觀感,對他們態度不敬,行為蠻橫、粗暴;以自我為中心,挑戰規則和要求;不喜歡念書,懶惰,不負責任;對家庭生活沒有興趣,只想和朋友在一起,想逃學或者離家出走;莫名其妙大發脾氣,情緒反復無常,會撒謊或者欺瞞等。當然,這些行為表現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現不同,并且也有時間上的先后不一。但整體而言,青春期的孩子是最難掌控的,而青春期又是孩子生命之中最為關鍵的時期,所以需要家長通過智慧與耐心全力引導應對。
2.青春期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1)交友不慎 青春期之前,孩子心里依賴的是家長,進入青春期轉移到朋友身上。因而青春期的孩子為了朋友可以兩肋插刀,不論對錯,堅守所謂的“義氣”,不在乎家長的臉色,即使招來打罵也依然如故。而對于身邊的朋友,有心理專家指出,青春期的孩子,還未成熟到完全可以甄別朋友的優劣。他們簡單地認為對自己好就是朋友,不在意別人的動機或者行為的對錯。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很有可能在某些不良少年的“威逼”或者“利誘”或者是自己的好奇心趨勢下,加入某些社會混混
的圈子里,成為他們“哥們”圈里的“小弟小妹”,接受所謂的
“保護和關心”,成為他們的“打手”,并逐漸染上一些惡習,成為新的問題少年。另外,交友也包含交異性朋友。有人說,青春期,是戀愛的前奏,是步入愛情的序曲,異性交往,也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他們開始更關注自己的長相和打扮,開始尋找心目中的心儀對象。有的找到后還逾越界限,偷食禁果,造成無知的傷害。
(2)行為叛逆 網上有帖子說青春期的孩子“逆天”的表現就像刺猬、像火藥桶,像斗雞,隨時準備攻擊。在美國,有調查顯示有一半的青少年死亡都是因為冒險行為所致,如車禍、溺水、自殘等。除此以外,還有抽煙、喝酒等不良行為。處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看到老師父母越惱火,他們越反感,以至于將叛逆發展到極端。浙江省金華市某中學徐力因不堪忍受母親給他學習上的壓力,滅絕人性地殺害了生母等近年來社會上多發的“叛逆期”殺親案、出走現象等就是典型案例。
?。?)沉迷網絡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達,越來越多的青春期少年身陷網絡,每天在電腦或者手機上上網,無法自拔。目前,我國城市青少年網民中,網癮青少年比例約為14.1%,網癮成為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毒瘤。然而,青少年沉溺網絡除了影響學習、交往、身體健康等外,還存在思想的被毒害和安全的隱患。現在青少年都喜歡看的抖音、快手短視頻中有14歲少女曬懷孕、未成年人直播私奔、未成年情侶秀恩愛等違背法律、常理的視頻,嚴重毒害了青少年。
?。?)心理危機 2018年5月5日晚上,長沙大道與沙灣路交界的嘉宇盛世華章小區發生一起墜樓事件,一名12歲到14歲之間的少女從28層樓高的住宅墜下,當場身亡。據調查,該女生一直成績很好,上了初中卻跟班不上,壓力大,出現厭學情緒,家長讓她去上補習班,不肯去,爭執了一下就跳樓了。像這樣的悲劇,我們還看到很多。青春期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思想容易偏激,不能辯證地分析和看待問題,而且容易只看表面現象,不能深入事物的本質;他們的激動、喜悅、憤怒、憂傷、孤獨等情緒時常微妙的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強烈、動搖但又不協調的情感世界;他們的思維還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傾向,會過分關注自己的體貌、能力和行為,容易夸大自己的情緒體驗和主觀感受,認為自己的情緒情感是獨一無二的,甚至一些學生會認為,沒有人能夠理解自己。所以容易出現緊張、焦慮和抑郁的心理。
3.如何對青春期的孩子進行家庭教育
?。?)行為觀察
是在自然情境中觀察個體行為跟平時是否不同。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變化,學會察言觀色,發現孩子可能存在的問題,做到早發現、早評估、早預防。具體來講,觀察主要五個方面:情緒——是否易怒,悲傷,焦慮,是否常流淚;語言——是否出現“我的生活一點意義也沒有”之類的泄氣話;生理 ——是否突然頻繁上洗手間;行為 ——是否古怪、反常;社會功能——是否出現學習問題或產生人際關系問題。要給孩子灌輸一種理念:誰都可能遭遇一些靠自己能力難以應對的生活事件,遇到這種困難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向人求助。 (2)巧用智慧
面對不同的問題,我們需要結合孩子的特點和現實情況做智慧的處理。這里就以化解孩子交“損友”的危險為例,介紹一位媽媽的智慧做法。
女兒比較溫柔內向,她的朋友Lisa則相反,一起玩的時候總是Lisa在做決定,也不考慮女兒的想法。這天女兒和Lisa相約去看電影。
媽媽說:“嗯?你們要一起去看《雷神3》?哇,我們家的姑娘真的變了不少!”
女兒:“我哪里變了?”
媽媽:“你以前很討厭超級英雄的電影呀,沒想到你會挑這部電影?!?
女兒:“不是啦,是Lisa挑的電影。”
媽媽(故作錯愕):“啊 這樣啊 因為之前三次都是Lisa挑的電影,我還以為這次輪到你挑了呢。”
母親智慧的表現:一是短短三句話在女兒心中埋下了疑問的種子:和Lisa一起玩,什么時候輪到我做主過?我真的喜歡和她在一起嗎?如果這個孩子是在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具有健康正常的自尊心,她很快就會意識到,Lisa對我不好,我沒有道理再和她做朋友;二是這位媽媽采取的是以退為進的辦法,沒有直接對孩子的朋友貼上負面的標簽,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友誼的合理性,避免引起孩子的叛逆抵觸情緒。
所以,在家長支持孩子交友的同時要關注孩子身邊的朋友,在合適的時候一定要提出孩子交友具體而簡單的底線要求。另外,孩子們往往認為朋友是永恒的,要告訴孩子不一定是這樣,朋友之間的關系時常會發生變化,也有可能會斷交,要有心理準備。
?。?)親子交流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研究員孫云曉看來,引發青春期孩子的極端行為的種種危機中,最致命的還是親子關系,他說,孩子在內部世界發生急劇地變化,與外部環境格格不入的時候,如果再遇上父母不能理解他,甚至誤解、打擊,這或許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人對此進行了一項調查。對于超過300名調研受訪者的調查顯示,有55%的孩子不愿意與家長討論青春期問題,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進行關鍵對話,而孩子又回避探討這些問題,那么孩子就會離成功越來越遠,他們與其他孩子相比,克服青春期問題的可能性少了50%以上。所以家長一定要學會細致地面對孩子,耐心傾聽孩子,掌握一定的言語和非言語交流的技巧,成為孩子心中的朋友或值得信任的傾訴對象,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讓孩子接納自己的指導。
?。?)合理宣泄
尋找替代性攻擊是青春期學生減少攻擊性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弗洛伊德認為,應該鼓勵青少年不時地表現他們的攻擊性沖動,否則積聚到一定水平就會觸發暴力性發泄。因此在社會規范允許的范圍內引導青少年通過從事帶有攻擊性的體育運動,如參加球類運動、拉練等宣泄內心不滿,保持輕松與活力。而對于孩子沉溺網絡的問題,我們家長也可以通過轉移孩子注意力的辦法讓孩子從網絡中漸漸走出來。
?。?)給予安全
筆者曾和學校心理老師交流,他總結出,來咨詢的學生中許多都是因為家庭問題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危機。有的孩子一提到爸爸媽媽就掉眼淚,覺得爸爸媽媽陪伴他太少,有的是父母離婚讓孩子不堪承受?,F在我們有的家庭成員除了睡覺統一在家里,其他時間很少碰面。家里沒有一絲“人間煙火”,孩子拿著錢到餐館解決吃飯問題,所以,他也就喜歡拿著錢到網吧里消磨孤獨寂寞的時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如果為了孩子盡量按時回家,熱菜熱飯等著孩子回家一起吃,每天揚起舒心的臉送給孩子一個燦爛的笑容,成為孩子背后堅強的后盾,這樣,孩子出現問題的概率就會少很多。
人生的道路雖然很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青春期的學子正處在了人生的關鍵處,細心、耐心地呵護,智慧、鼎力地幫扶是此刻家長該有的面貌,愿每一位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擔當起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幫助孩子在人生的大道上平安、健康地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9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