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初中語文教學的困境及原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作者對當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困境及其原因進行了分析,并以葉黎明的“文學習作”作為解困之點。
關鍵詞:寫作教學;文學習作;實踐
王榮生教授在《寫作教學的檢討與前瞻》講座中毫不客氣地指出:“中小學語文課幾乎沒有寫作教學!”這個觀點很殘酷,但也直指現狀。
一、 寫作教學之現狀
首先,學習主體——學生難寫:表現在其一故事缺新。面對作文題目,呆呆地坐,癡癡地想,上下一白,無從下手。編出來的故事泄露出“成熟的虛偽”“功利的虛構”。不外就是“五子登科”(過街幫扶老爺子,馬路撿到皮夾子,公交熱心讓位子,橋上用力推車子,雨天返校關窗子)。其二情感缺位。在作文時僅停留在人和事的交代上,忽略了情感的注入,素材運用時只在“表面滑行”,沒有挖掘出文字背后承載的情感;抑或情感虛化,表現格式化,作無病之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
其次,教學主體——教師難教:表現在其一地位低下。我們知道,原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寫作”的訓練能力點分散,主要安排在“研討與練習”的片段作文、每單元后的“寫作”中,由此看出寫作在教材中始終處于從屬地位,默默地以語文課作業的身份呈現。而在課文中滲透的作文知識也極其混亂。這樣的安排嚴重影響了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其二俗招泛濫。市面上的作文參考書,多講的是作文的“術”,教章法,就是教應試技法,就是所謂的“俗招”,嚴重違反寫作基本準則,不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難教的問題,還造成學生只會編造應試作文。
二、 困境原因之分析
維特根斯坦在《札記》要求,我們必須要有一種新的思考方式,雖然發現隱藏于深處的棘手問題是很困難的,但通過把問題的表層“連根拔起”,徹底暴露,就能解決。
在我們陷入苦苦追尋不果的困境時,王榮生教授在《寫作教學的檢討與前瞻》講座中一針見血地指出,語文課只有“應試化的造文法”:從學生思考如何寫作,到具體實施寫作,完成一篇作文,這一時期缺乏有效性指導。
顯然在現階段的寫作教學中,“寫作”指導只有作文前教授陳述性知識——解決是什么的問題,而漠視了作文中和作文后的指導——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學生在寫作中始終接受的只是干巴巴的寫作知識,其他茫然無知。這揭示了學校中學習事實:以接受知識取代建構知識、游離實踐外、學習者忽視合作活動。
桑新民在《建構主義的歷史、哲學、文化與教育解讀》一文中指出,皮亞杰經過較為深入的研究后,認為:主體的結構稱為圖式(schema),具體包括功能圖式和思維圖式。內化的思維圖式是外部活動的投影,二者是同構的。
在主體活動中,圖式的功能包括同化和順應。同化影響圖式的生長,主要表現在個體對環境的影響,“同化于己”在量上豐富和發展原有圖式;而順應引起圖式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環境對個體的影響,“順應外物”是本質發生突變的過程。基于此,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作為核心的“知識”只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斷被超越、所取代。
學生,作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部簡單移植到記憶儲存中,更不是簡單的信息堆積,而是以基于過去的經驗,經由外部協商、溝通等交互質疑來構建對新知識的理解,而“學習”是在共同體中通過協商等方式發生知識的構建,即學習=過往經驗+意義構建。
與之一脈相承的是日本的佐藤學。
佐藤學在《學校再生的哲學》一文中告訴我們:正如杜威所說,旁觀者和傾聽者是有差異的,表現在聽覺、視覺和生動活潑的思考與行動的聯結活動中,視覺呈現的更緊密且多姿多彩。因之,旁觀者亦能沉溺思辨之中,但傾聽者卻能身臨其中。
“傾聽他者的聲音”的學習共同體就這樣產生了!
同時,佐藤學還在《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一文中,指出所謂“學習”,就是同教科書(客觀世界)、教室里的伙伴們、自己的相遇與對話。作為學校是受公共性、民主主義、卓越性引導的!
終于,合作學習實現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和“以學生為中心的”雙重超越,完成了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 文學習作之實踐
王榮生教授在《寫作教學的檢討與前瞻》講座中指出,寫作教學的主要癥結在于“體式問題”即“隨物賦形”的散文寫作,而不可教的散文寫作把我們帶進了死胡同。因此,要真正提升學生作文水平,“要找到一個點”。
葉黎明在《寫作教學內容新論》中提倡中小學生應該進行“文學習作”訓練!因為文學習作基礎性訓練不僅使學生學會文學寫作的基本技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還為有可能走上文學創作的學生提供發展機會。
那么,在初中階段應如何更好地進行文學習作的訓練呢?
顯然就是要關注文學習作訓練全過程:作文前掌握敘事知識,作文中構筑思維模型,作文后小組合作批閱,就是我們王榮生教授的“要找到一個點”。
?。ㄒ唬?作文前掌握敘事知識
沒事找事,讓“虛構”的故事變成“真實”的故事。有味道的故事: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人物在不同愿望的“誘惑”下采取不同的行動,而過程中的障礙形成了沖突(矛盾),人物要解決或平息沖突(矛盾)才能走向成功,實現愿望。即愿望+障礙=沖突。
譬如名著《西游記》中有“人”(角色)——神仙、佛、唐僧師徒等人;“事(故事)”——前往大雷音寺取經;“物(動植物、自然等)”——妖魔鬼怪。在這里,唐僧師徒取經是“愿望”,妖魔鬼怪是“障礙”,這樣組成沖突。唐僧師徒采取諸多的“行動”克服重重“障礙”,最后取得真經,實現“愿望”。一個吸引人的故事就出來了。
也就是說,要寫好故事,必須先厘清“愿望”“障礙”“行動”的關系。
基于此,學生在日常的課外活動中,要通過有目的的觀察、實用性閱讀等,培養寫作習慣和積淀語言感覺。
(二) 作文中構筑思維模型 貝斯特曾在《教育的荒地》中說:“學校的存在總要教些什么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思維的能力?!倍R正平教授曾提到“會寫作的人是思維能力(文章思維)較強的人”,因此構筑思維模型對文學習作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們要清楚文章材料應該是由作為產生主旨的胚胎性材料和對主旨思考而產生的生成性材料構成的。
其次,在隱性的思維過程中,要根據主旨敏銳地找準材料的價值點。如何更好地找尋價值點?曾憲一老師在《初中作文教程》的第六章“記事”中提醒我們判斷事件價值要注意兩個方面:兩個角度(一是“事”的角度,即“事件—事理—事情”;二是“動”的角度即“行動—互動—情動”);三個層次(“物質—心理—精神”)。
最后,根據價值點,構筑重復與對比的思維模型,對文章材料的處理。
(三) 作文后小組合作批閱
1. 成立批閱小組:組建5至6人為一組的合作批閱小組,其中包含指導教師、批閱組長、批閱成員等。
2. 明確批閱要求:(1)精批細閱:①旁批、總批;②優美詞句;③日期姓名。(2)評語維度:①故事:何故生何事(沖突、矛盾);②描寫:修辭手法、描寫方法;③結構:鳳頭、豬肚、豹尾。(3)推薦好文:各批閱成員闡明推薦理由。(4)組長負責分配、登記、審核各批閱成員的作文精批細閱情況,并于各批閱成員審核“推薦好文”。
3. 清楚批閱流程:每次作文后先在作者自評重寫的基礎上,由各批閱小組互評,再重寫后老師三評。
?。?)自評項目
(2)升格1(在自己修改基礎上重寫部分段落或全篇)
(3)互評(人人參與,參照批閱要求)
(4)升格2(在同學意見基礎上重寫部分段落或全篇)
?。?)師評
(四) 完成批閱記錄:作文題目及批閱情況記載。
參考文獻:
[1]高文,徐斌艷,吳剛主編.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佐藤學著,鐘啟泉,陳靜靜譯.教師的挑戰[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葉黎明.寫作教學內容新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4]王榮生主編,鄧彤執行主編.寫作教學教什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82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