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無課程”引領學校課程創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對既有課程有的缺失和“空無課程”無的特殊價值的診斷與分析,思考課程創新“新”的需要,創新學校課程體系,真正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以素養發展取代雙基定位;以整體思維取代學科思維;以兒童本位取代成人本位。
【關鍵詞】既有課程;空無課程;課程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18-0007-04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重要的育人載體。課程創新是學校教育永恒的主題。學校既有課程體系中存在空缺的領域,回到人的本身,關注兒童的生命成長和全面個性發展,“空無課程”是一種有必要提供給學生的選項。
一、既有課程“有”的缺失
1.有給予,缺需要。
一所學校只有提供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生未來生存需要的課程,才是真正關注生命成長和發展的,回到人本身的。學校的課程設置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宗旨,從學生或社會的視角出發,以對現實問題的關注為背景,以學生的現實需要、興趣和社會的需要為出發點,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兒童成長規律、滿足兒童成長需要、引導兒童健康發展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如生存能力培養課程、非認知能力培養課程等都是當前既有課程體系中缺失的。
2.有認知,缺素養。
基礎教育正由知識中心、能力本位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作為當下課程改革實踐熱點的核心素養,對學校的課程設置及實施方向提出了新的任務與要求。然而,當前許多學校的課程設置及其內容仍是前幾年的延續,偏重知識技能,忽視素養培養。課程是在學校教育系統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載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落地依賴課程的設置和實施。學校課程體系的架構應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體系為參照,確定本校學生需發展的素養指標,將關注的焦點由“知識技能”轉向“綜合素養”,將關注的重點放在課程內容與結構的優化整合上,從而有效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3.有分科,缺綜合。
目前,學校的課程設置以分科課程為主,課程結構單一,課程體系相對封閉,部分課程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生活實際,忽視人的差異性、能動性及全面發展的要求,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弱化、體系缺失,難以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開設綜合課程已是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急切呼喚,盡管自2001年以來,一直強調“對課程結構進行整合,改變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要求小學以綜合課程為主”。但是,在學校的具體實施中,我們發現,課程整合的預期目的并未有效實現。因此,注重課程之間的綜合與聯系,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應當成為課程設置的目標之一。開設綜合課程,利用整合內容多元性的特點與優勢,改善分科課程單方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弊端,更好地實現了學校教育的育人目標。
二、空無課程“空”的價值
空無課程是對既有課程缺失的有效補充,因為缺失,因為空無,更顯現出它特有的價值??諢o課程的研究和開設,不僅可以彌補現有課程的局限,而且更有利于學生的和諧、全面、可持續發展。
1.契合需要。
有價值的空無課程,一是契合學習者的需要,以學習者的需要為確定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基本依據,即兒童的身心發展需要、全面發展需要;二是契合社會生活的需要,以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和未來社會生活的需求為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編制適應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要求,為學生適應當代及未來生活的課程內容,實現學生終身可持續、全面發展。
2.提升素養。
有價值的空無課程,著重核心素養的提升,關注知識、能力、態度、品格等在內的綜合表現,指向人的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目標定位上,側重育人功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質;在內容結構上,側重綜合素養的培養,高度概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在實施方法上,側重整合,打破邊界培養綜合能力與品格;在實施路徑上,貫穿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始終,具有持續發展性。
3.全面發展。
有價值的空無課程,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將學生看作一個完整的人,用整合的理念設計綜合的課程。課程目標強調個體全面發展與自我價值實現;課程內容更加多元化、針對性,靈活性與適應性較強;課程設計系統化,融合貫通,形成有意義的整體,從兒童和社會生活視角出發,對兒童需要的、感興趣的、未來生活需要的內容進行整合,提升綜合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三、課程創新“新”的需要
學校教育是以人的發展為首要目標課程改革實踐迫切需要進行課程創新,建立有寬度、有深度、可選擇的課程體系,空無課程是一種必須提供給學生的選項。課程創新的根本出發點是求得每一位學生全面、個性、持續的發展,讓他們學會學習、發展智慧、提升素養。
1.素養發展取代雙基定位。
學生核心素養框架體系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各種素養的立體綜合發展。課程創新要將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作為課程設計的頂層理念,培養學生具有完整知識技能的同時,提升他們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和自主發展,將學校的培養目標與學生的發展目標相融合,從學科單向育人轉向課程整體育人,真正把學生當作獨一無二的“這一個”,站在提升核心素養的立場來建構課程體系。將健康、生活、品德、責任、創新等關鍵詞作為整個小學階段的重要素養,形成橫向廣度和縱向深度相結合的縱橫二維路徑。
橫向廣度:活動課程矩陣的建設以學生為主體,把現實生活作為背景,從現實需要出發,構建活動課程體系。例如:體育健美活動課程、表演俱樂部活動課程、創意制作活動課程、志愿服務活動課程等,主題活動課程中把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關鍵能力和培養學生責任擔當、團結協作、持之以恒等必備品格作為主要目標。 縱向深度:學本課程的開發針對不同學段圍繞一個主題設計不同的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采用不同的實施方法,以達到認知與理解,能力與創意,習慣與品質的不斷攀升。例如:閱讀課程的內容主要是從口語到書面語,從韻文到散文,從故事到小說,從“形象”到“意向”,敘事在先,寫景、抒情、議論在后。不同學段閱讀量要求,低年級5萬字,中年級40萬字,高年級100萬字。群文閱讀、繪本類閱讀、戲劇類閱讀、經典名著類閱讀、全科閱讀等。實施方法:低年級采用朗讀教學法和提問教學法,把“快樂啟蒙”作為關鍵詞,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力”,采用分享式閱讀、即興表演為輸出形式;中年級學生之間借助閱讀交流和用多種方式記閱讀筆記,關鍵詞是“養成習慣”,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力”,采用閱讀筆記、思維導圖作為輸出形式;高年級運用多媒介閱讀和圖書檢索的方式,關鍵詞是“能力提升”,培養學生的“閱讀遷移力”,輸出形式為書評、小論文,輔之以“好書我來薦”“好書我來演”等序列化活動,感性與理性并存,具象與抽象同行,理論與實踐相得益彰,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多種關鍵能力的同時,養成閱讀、寫作等好習慣,團結協作、相互欣賞等好品質,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整體思維取代學科思維。
綜合是課程創新的基本路徑,三維整合將彈性教學時間、立體教學空間、豐富課程內容三個向度緊密結合,為學生發展全方面能力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維整合:將同一課程中相關聯的、交叉的內容進行整合,從知識課堂向主題課堂轉變。例如:數學學科內關于長度單位內容的教學可進行整合教學,促進學生把知識結構內化為方法結構,讓學生的思維走向自主建構的結構化,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二維整合:突破壁壘,跨越邊界,對有聯系的學科課程整體設計,建構新的課程,由學科課程向統整課程轉變。例如:繪本課程打破語文、英語、美術等學科的邊界,以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為主題,融合不同學科元素,與兒童核心素養和生命成長建立豐富的鏈接,是發展兒童想象力的重要載體,在語言發展、思維訓練、情感豐富、美感涵養的培養方面,也具有非常獨特的作用。
三維整合:綜合學科發展、社會和學習者的需求,將學校課程與學生生活、社會實踐相連接,由學校課程向社會生活綜合實踐課程轉變。
3.兒童本位取代成人本位。
所謂兒童本位,即以兒童的視角思考問題,以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為起點,以兒童的發展為根為本,以“核心素養”理念為指導,開發和實施課程為抓手,帶動和促進學校課程不斷走向豐富、多元、靈動,讓課程回歸兒童本位,要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
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邏輯順序即要按照知識內在的基本邏輯程序組織課程內容,心理順序即課程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不管課程如何創新,課程內容的設置都要做到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心理順序相統一,才能發揮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直線推進與螺旋上升。直線推進基于邏輯的角度,把一門課程的內容布置聯系在一條直線上,前后內容基本不重復。螺旋上升是在不同階段上使課程內容重復出現,逐漸擴大范圍和加深程度,如上述學本課程中的閱讀課程。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時直線推進和螺旋上升需同時使用。
關注個體與面向全面。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應當學會關注個體,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實現有差異的發展。一方面強調的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另一方面意味著讓學生能夠“多元發展”,有多樣化的選擇。學校課程體系建設要在關注全面的基礎上關注個體尊重差異,提供多樣的有意義的課程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力求在統一中有差異,共性中有個性,使學生全面多元發展。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育人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是課程,課程創新的根本指向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課程創新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兒童的需要,課程創新的設計路徑是整體綜合架構。有價值的“空無課程”是一種有必要提供給學生的選項,對學校的課程創新具有導向意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9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