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建用結合打造新時代職業院校智慧校園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智慧校園建設工作能夠充分發揮智能管理的優勢,推動教育、教學、技術三者的深度融合,改變校園管理的結構和模式,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以智慧校園建設來引領職業院?,F代化發展,是當前職業院校創新性發展的有力支撐和重要保障。
  關鍵詞:智慧校園;建用融合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5C-0050-04
  智慧校園建設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同時《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推進職業教育智慧校園建設,全面建成面向教學、科研、學生、財務管理的各類應用系統,達到各應用系統的服務融合,實現學校工作、學習、生活智慧化。江蘇省常熟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常熟中?!保┲鲃舆m應時代發展,貫徹落實各級主管部門要求,將智慧校園建設與職業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依靠信息化改造來重構學校行政決策、教學、管理、科研、服務等各個環節的傳統流程。堅持緊貼師生現實需要,做到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應用驅動、建用融合、以人為本。
  一、加強規劃,突出應用服務
   學校智慧校園的建設堅持“以服務為核心,以管理為支撐”的理念,著重建設四個層面,即智慧支撐、智慧管理、智慧學習和智慧生活,以達到智能感知、資源組織、深度事例、信息交換、科學管理和科學決策的目的。
   智慧支撐:建設校園網絡,實現校園網絡全覆蓋無盲區,滿足多元化的網絡需求;建設數據中心及虛擬化平臺,實現資源的集中管理與統一分配;建立統一的運維平臺,保障智慧校園正常運行;建設統一的校內身份認證,包括校園一卡通和統一身份認證平臺。
   智慧管理:建設涵蓋學校教育教學的各種應用系統;建設學校的公共服務平臺,包括學校網站群、統一的門戶平臺、掌上校園等平臺;建設決策支持和預警平臺,實現智慧化的決策和預警,為學校決策與管理提供支持,以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
   智慧學習:建設數字資源制作中心,提高數字化教學資源制作能力;建設基于混合式學習模式、采用移動終端和條碼技術的混合式實訓教學平臺可以有效地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去改進實訓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實訓環節的管理,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實現線上與線下學習的融合。
   智慧生活:建設掌上校園服務平臺,以個性服務為理念,整合各業務系統應用,統一的數據管理、分級授權向用戶推送各類信息。有效解決師生在校園生活、學習、工作中的諸多實際需求。
   二、有序推進,支撐應用并舉
  (一)強化智慧校園基礎建設,夯實智慧支撐平臺
   1.合理配置網絡結構,搭建快捷、高效信息通道。
   為了能在校園范圍內提供即時即需的應用服務,提供高速泛在的網絡環境,學校將中心交換機升級到萬兆、分中心交換機升級到千兆、網絡出口帶寬升級到2000M,保證了數據有效且快速地交換,完善了校園主干數據交換性能,完成了合理調整校園網絡結構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數字化校園管理體系和網絡安全建設,通過自動防御、入侵預警、智能接入、終端控制、安全日志等系統,實現了校園網使用與管理的安全保障。
   2.引企入校開創信息化建設新模式。
   通過銀聯——學校的合作方式共建校園一卡通系統。校內共安裝圈存機6臺、無障礙通道18個、消費POS機112個,全校注冊用戶超8000人。校園卡采用集成CPU卡,融合了校內各類數據交換、身份認證、在線支付和綜合消費等基礎功能,實現了通道管理、車輛管理、訪客管理、超市消費、自助語音查詢、銀行圈存和網銀轉賬等功能,并通過各種身份認證系統實時生成統計報表,實現了校園生活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3.融合創新拓展系統應用。
   在標準化考場建設時,利用了校園安防監控設備、考場多媒體視頻設備、教師廣播系統,整合了音視頻線路,建設了一套適合學校自身特點的雙向視頻監控系統、標準化考試系統、智能化教學系統,并提供了全程可視化統一管理平臺,充分滿足校園教學管理、教學手段及教學設備的現代化要求。為教學評估、平安校園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達到了智慧校園對教學環境、校園環境的可視化感知管理要求。
 ?。ǘ﹦撔聭梅眨瑯嫿ńy一服務智慧管理平臺
   1.信息門戶、統一身份認證及數據共享平臺建設。
   通過共享平臺建設來整合校園網內的信息數據和應用系統,為用戶提供單一的訪問入口,從而統一控制訪問權限;通過對信息門戶提供的內容進行梳理和歸納,為校園網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應用界面;通過用戶提供的特定信息和應用,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2.各類業務系統建設。
   學校目前建有六大管理系統,分別是教師信息管理系統、學生信息管理系統、招生就業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數字資源管理系統、后勤服務管理系統,各個系統之間的數據能夠進行共享與交換,能夠完成不同業務之間的大數據管理,為學校分析決策提供數據保障。
 ?。ㄈ┯行蛲七M教學信息化建設,搭建智慧學習環境
  1.共享優質資源,構建智慧教學環境。
   學校與江蘇鳳凰傳媒集團合作完成了42門專業課程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并利用開發平臺共享118門課程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目前已經投入使用。與此同時,學校以共建共享為原則,整合了教務管理系統和數字資源管理系統,引入了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管理平臺。該平臺能夠實現網絡教學、資源下載、數據共享、集成應用等功能,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建用融合并發揮出強大的功效。
   2.建設實時教學錄播系統,構建智慧教學管理平臺。    學校根據建用融合的原則,充分體現智慧校園建設為教學一線師生服務的宗旨,加強了智慧教學管理平臺載體建設。目前建有實時教學錄播教室、虛擬演播平臺、一平三端智慧教室,實現了教學過程的自動跟蹤、拍攝、錄制、編輯等功能,能夠制作高品質的音視頻數字資源,并通過開放式視頻教學管理平臺進行實時對外發送,后期可實現視頻點播、在線直播、遠程互動等功能。
  三、建用融合,實現智慧轉變
 ?。ㄒ唬┲腔酃芾砥脚_創新行政管理模式
   1.提供了個性化信息平臺。
   個人信息門戶實現了用戶統一認證和應用系統單點登錄。學校全部應用系統都集成在這個平臺,師生在信息門戶平臺登錄后,系統能夠根據其身份信息顯示個人的相關信息數據,數據之間可以相互比對,實現了即時即用的服務功能。
   2.強化了學校信息發布管理。
   學校門戶與部門網站通過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管理實現了網站群集化管理,實現了資源互通共享,實現了學校門戶及部門網站信息的共享共用,形成全校統一的信息交換平臺。通過站點維護與內容管理權限的分配,信息可以實現基于特定權限共享呈送,使得管理更加規范化、集群化,有效改善了日常管理和工作模式,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權威性、高效性,成為學校網絡宣傳的重要陣地。
   3.提升了教育教學管理效率。
   方便快捷的協同辦公網上系統已成為信息傳播和數據交流的高效途徑,改變了學校傳統的紙質文件辦公模式,內外收發文件、提交文件、文件管理、匯總管理、報告傳遞和會議通知等工作流程均使用電子辦公方式來提高辦公效率,實現無紙化辦公。利用信息共享功能協調單位內各部門的工作,減少工作中面簽環節,節能增效。加強領導監督管理,加強管理層對部門組織的控制,及時有效地監督各部門和個人的工作進度;實時全面地控制各部門的工作狀態和辦理狀態,及時發現問題,減少錯誤,有效避免了低效辦公。
 ?。ǘ┲腔蹖W習空間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推進信息化與教學融合
   1.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延伸。
   學校構建了超星泛雅教學平臺、開放式教學視頻資源平臺,教學空間突破了現有教育模式的時空限制與學習方法的限制,使學習資源無限豐富,并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促進了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的全面互動,增加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網絡平臺上的學習空間整合了各種優質的教育資源,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登錄學習空間,可以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學到最新的知識,可以完成學習空間中的習題并進行自我評價,可以組建學習討論群來商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習者的需要,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
  2.推進了學校的教學改革。
   學校圍繞教學平臺空間的建設與應用組織了混合課堂、翻轉課堂、教學做一體化、網絡化教學等課堂模式改革。學校按照教師的年齡結構分批分組開展了學校數字化學習平臺使用專題培訓,使得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能夠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進行專業教學,建成各自的專業網絡課程。在網絡課程平臺空間中,教師可以隨時隨地調用自己的教學資源來開展教學,也可以利用其他教師的教學資源來進行完善,通過教師之間教學資源的相互補充,使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和充實。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習空間實施學生學習情況的多元化評價,進行實時結果數據分析,構建學習效果圖表,全面提高教學效果。
   3.促進了學生學習行為的轉變。
   學生通過平臺可以隨時查詢自己的學習情況,包括課堂練習情況、單元檢測成績、實訓單元成績、學期考試成績、綜合實踐成績、企業頂崗評價等等;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通過平臺進行線上輔導和提問,增強了教學的實時互動性;學生與學生之間還可以進行線上同伴互助學習;學生也可以就教師或者課程進行在線獨立評價,促進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和效果。通過平臺使學生由封閉的教室學習走向開放多元的網絡空間學習,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行為,學生由非主動學習轉為探究式學習,由個體學習轉為合作學習,由單一化學習轉為多元化學習。
   近年來,學校以“蘇州市智慧校園示范?!表椖拷ㄔO為契機,智慧校園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7年6月,被省教育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省財政廳認定為“第二批江蘇省職業學校智慧校園”,但同時也清楚地認識到,全員信息化意識仍需不斷深化,智慧校園建設保障制度仍需不斷完善,信息化專業隊伍建設還需不斷強化,學校將秉持“智慧校園建設永遠在路上”的堅定信念,不斷學習和研究新技術和新設備,不僅要持續不斷建好智慧校園,更要不斷提升和更新智慧校園應用服務,為師生發展、為職業教育服務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責任編輯:章躍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959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