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運用的特征、問題與前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研究方法運用是博士學位論文的重要環節,直接決定和影響研究的質量。對2011-2017年間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發現,當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運用呈現如下特征:定性研究占據主導、混合研究占比大且呈現上升趨勢、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呈現多元化與綜合化趨勢。同時,也存在量化研究不足、研究者對研究方法的理解不到位、闡述不完整、規范意識不強等問題。應當強化方法意識、增加量化研究的運用,推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綜合化發展;合理安排課程、強化日常訓練,提高研究方法學習的實效性;加快完善標準、強化全面深入指導,提升研究方法運用的規范性。
  關鍵詞 職業技術教育學;博士學位論文;博士生培養;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9)07-0035-07
  “一個學科的博士學位論文是該學科呈現其前沿性研究的重要途徑”[1],能反映出某一時期某一學科研究方法、研究主題等的發展狀況。正是其所承載的多重內涵引發了諸多學科的研究者基于不同角度對其展開研究。特別是對深化認識、提升研究質量的追求使得研究者更熱衷于對研究方法的探討,期望通過方法的創新推動研究的突破。教育學領域,有學者分別對高等教育、比較教育、學前教育等學科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運用的特征、趨勢等進行了研究。職業教育學科與此相關的僅有林克松等[2]基于博士學位論文的定量分析對研究方法、主題等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研究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探討,但其研究著重于整體研究現狀的描述,且其樣本收集時間截至為2011年。專門對職業技術教育學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系統研究尚不多見,特別是涵蓋收集與分析資料方法的研究更是匱乏。
  從2002年開始培養博士至今[3],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取得了突出成就,培養體系更加完備,層次更加多元,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伴隨近年來職業教育的現代化轉型和內涵式發展,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博士學位論文在研究方法的運用等方面不斷呈現新的變化,對其研究方法的運用狀況進行系統考察,歸納其特征、分析存在的問題,不僅可以把握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前沿動向與發展趨勢,對于提高職業教育研究的質量乃至促進學科發展等都不無裨益。
  一、研究設計
 ?。ㄒ唬┭芯康膶ο笈c樣本采集
  本文以中國大陸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為研究對象,以研究方法為研究內容。文中出現的“職業技術教育學博士學位論文”是指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的博士生完成并通過答辯,且以職業技術教育為研究對象的學位論文,不包括除此之外的論文。研究方法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論文中所闡明的研究方法類型;二是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即具體的技術、工具和手段等。
  研究的樣本采集以中國知網中“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檢索來源,以“學科專業名稱”為檢索條件,以“職業技術教育學”為檢索詞,將時間限定在2011年1月至2017年8月,共檢索到72篇博士學位論文,為保證研究的可靠性,對所檢索到的論文逐一進行審閱,刪除不是以職業技術教育為研究對象或未明確說明研究方法的論文,最終得到論文67篇,涉及天津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和遼寧師范大學六所高校。
  (二)研究方法分類
  當前,職業教育領域并未形成獨立的研究方法,依然運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結合已有教育研究方法的分類及當前職業教育研究的實際情況,本文將職業教育研究方法分為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質性研究和混合研究四種類型。
  思辨研究是研究者在個體理性認識能力及直觀經驗基礎上,通過對概念、命題進行邏輯演繹推理以認識事物本質特征的研究方法[4],包括文獻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語義分析法等。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5],包括案例研究、敘事研究、實地研究、觀察法、民族志等。量化研究是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自己關于該事物的某些理論假設的研究方法[6],包括實驗研究法、準實驗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內容分析法等?;旌涎芯渴茄芯空咴谕谎芯恐芯C合調配或混合定量研究或質性研究的技術、方法、手段、概念或語言的研究類別[7]。此外,借鑒張慧等構建的“職業教育研究框架”[8]并結合論文實際運用的方法建構了研究方法分類框架,見表1,據此對論文所采用的資料收集方法和資料分析方法進行歸類。
 ?。ㄈ祿慕y計與分析
  首先,將67篇樣本論文進行編碼。其中,通過答辯年份以“Y”加具體年份表示,如Y2012。授予單位以“U”加該單位拼音或英文名稱的首字母表示,若首字母重復,則加上第二個字的拼音或英文首字母,研究主題以“T”加阿拉伯數字1、2來表示,如Y2012—Ut—T1就表示2012年度t高校以“1”為主題的博士學位論文。其次,運用內容分析法,通過閱讀論文的摘要、目錄、研究方法、附錄等來判明其在整體上運用的方法類型。再次,依據研究方法分類框架對論文所采用的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方法進行歸類,并進行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
 ?。ㄒ唬┭芯糠椒ㄟ\用的總體狀況
  統計顯示,2011-2017年間,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產出博士學位論文72篇,占此期間職業教育專業總體學位論文的72%。為保證研究的的可靠性,對所檢索到的論文逐一進行審閱,刪除不是以職業技術教育為研究對象或未明確說明研究方法的論文,最終得到論文67篇。其中,天津大學產出31篇,占比46.3%。華東師范大學產出22篇,占比32.8%。西南大學產出8篇論文,占比11.9%。此外,上海師范大學產出3篇,占比4.5%,南京師范大學產出2篇,占比3%,遼寧師范大學產出1篇,占比1.5%。   依據研究方法分類框架(表1)對67篇學位論文進行分類統計,見表2。混合研究32篇,占比47.8%。思辨研究22篇,占比32.8%。有12篇運用了質性研究,占比17.9%。量化研究僅有1篇??傮w上,當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博士學位論文中,定性研究仍占主導,量化研究不足。
 ?。ǘ┭芯糠椒ㄟ\用的年度分布狀況與趨勢
  統計顯示,不同年度的學位論文在研究方法的運用上呈現出差異,見圖1。2011-2017年間,思辨研究雖占比仍然較大,但整體上呈現逐年減少趨勢,當前的12篇質性研究雖然總量上占比較低(17.9%),但呈現上升趨勢?;旌涎芯匡@著增加,僅2011年就產生了11篇運用混合研究的論文,2013年占比46.7%、2014年占比68.9%,2015、2017年占比均為50%。量化研究方面,自2013年出現了1篇量化研究的學位論文,此后一直未見增長。
  (三)收集與分析資料方法的運用狀況
  由表3可知,67篇學位論文中,文獻法依然是主要的收集資料的方法,使用頻次達62次,占比92.5%,訪談法和量表(問卷)法的占比分別達到了59.7%、49.3%,田野考察法的使用頻次也達到19次,占比28.3%。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實驗法也相繼出現在研究中,但使用頻次都比較低。分析資料的方法方面,67篇論文中,有33篇運用了比較分析(49.3%),26篇運用了統計描述(38.8%)、21篇運用了案例分析(31.3%),13篇運用了內容分析(19.4%),統計推斷和定性分析的使用率都比較低,分別占比12%和4.5%。此外,67篇學位論文中,87%的論文運用了兩種以上方法來收集資料,其中,51%的論文都使用3~4種方法來收集資料。82%的論文運用了兩種以上分析方法。這也表明了研究方法運用的多元化和綜合化趨勢。
  (四)不同研究主題中研究方法的運用狀況
  當前,職業教育領域并沒有統一的研究主題分類框架。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對67篇論文逐一進行分析,借鑒已有的研究主題分類,并結合論文標明的研究方向和實際情況,將當前職業教育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主題分為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國際與比較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職業教育基本理論等12個類別,見表4。對照67篇論文逐一進行分析與歸類,上述12個主題能完整涵蓋和反映樣本論文的研究內容,據此進一步對67篇論文中不同主題所運用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見表5。
  職業技術教育基本理論、辦學模式與人才培養、國際與比較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職教教師培養與專業發展五個主題的論文總量達55篇,占比81.9%,無疑是當前的研究熱點。普職溝通與中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評估與質量保障、區域職業教育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等6個主題的論文數量都在4篇以下,特別是職業教育史主題的論文僅有1篇。在研究方法的運用上,62.5%的職業教育基本理論領域論文和55.5%國際與比較職業技術教育領域論文運用了思辨研究。除國際與比較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基本理論和區域職業教育發展外,其他所有9個主題中,混合研究的比例都在50%以上,尤其是在職教教師培養與專業發展、普職溝通與中高職銜接主題的論文中,占比均在70%以上。質性研究當前在職業教育領域的應用分散在各個主題之中,僅有的1篇量化研究應用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領域。
 ?。ㄎ澹┎煌囵B單位研究方法的運用狀況
  由表6可知,各培養單位在研究方法的運用上也呈現出一定差異。其中,天津大學的學位論文所運用的研究方法涵蓋了四種研究方法類型,主要以混合研究(45.1%)為主,思辨研究(29%)次之,質性研究的論文占到所有此類論文的58.3%,僅有的1篇量化研究也來自天津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的22篇論文中,思辨研究占比45.4%、混合研究占比31.8%、質性研究占比22.7%。西南大學所的8篇論文中,除1篇屬思辨研究外,其他7篇全部運用混合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的3篇論文全部使用混合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和遼寧師范大學的3篇論文中,有2篇屬于思辨研究,另1篇屬混合研究。
  進一步分析發現,研究方法與研究主題的選擇有一定關系。天津大學論文的研究主題除了普職溝通與中高職銜接沒有涉及外,涵蓋了其他所有主題。其中,主要以職業教育基本理論為主,因而,混合研究和思辨研究占比較高。近年來,混合研究迅速發展,廣泛應用于各個主題的研究中,而思辨研究一直是職業教育基本理論、國際與比較職業技術教育等領域的主要研究方法。華東師范大學主要集中于國際與比較職業教育領域,因而思辨研究占比最大。西南大學主要聚焦于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領域,更強調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混合研究。上海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和遼寧師范大學的研究主題分散在比較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與人才培養等領域,主要以思辨和混合研究為主。
  三、呈現特征
 ?。ㄒ唬┒ㄐ匝芯空紦鲗?
  統計顯示,當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達34篇,其中思辨研究22篇,質性研究12篇,依然占據主導地位,特別是在職業教育基本理論和國際與比較職業技術教育領域更是如此,雖然思辨研究在探討職業教育的基本概念、本質、價值等方面不可替代,但對“科學”“規律”等的追求以及從職業教育整體研究質量提升的角度來看,單純的思辨研究顯然是乏力的,定性研究占據主導,定量研究嚴重不足的局面也不利于這一訴求的實現。特別對于職業教育這樣一個特別強調實踐應用的學科,思辨研究主觀性強、可重復性低、實踐應用性差等不足往往容易導致與實踐的錯位和脫節,因而,從整體上看,只能將其所擅長的邏輯演繹、推理運用于相關研究中,而不能長期成為職業教育研究中的主導,職業教育研究中重思辨、輕實證的局面也應當得以扭轉。
 ?。ǘ┗旌涎芯空急容^大且呈現上升態勢
  統計顯示,在67篇學位論文中,混合研究32篇,占比47.8%,且呈現出上升態勢。這對于研究方法的多元發展及研究質量的提升而言顯然是一個積極征兆。作為“第三條道路”的混合研究主張問題導向的混合方法,避免了單一方法的局限性,超越了定量與定性研究間非此即彼的論爭。一方面,有效地彌合了定量研究所宣揚的“客觀主義”對復雜教育問題無法量化的部分認識上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懸置了人們對主張“解釋主義”的思辨研究所表征的模糊性、不可證偽等的質疑和詬病。多種方法的結合使得“客觀主義”和“解釋主義”在同一框架內實現了平衡,同時也豐富了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把芯空吒锌赡芨鶕麄兊难芯繂栴}來選擇研究方法和手段,而不是根據一些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預先形成的關于研究范式的偏見來選擇研究方法和手段,通過縮小定量和定性研究者之間的分歧,釋放更大的能量?!盵9]  ?。ㄈ┦占头治鲑Y料的方法呈現多元化與綜合化趨勢
  博士學位論文通常會圍繞核心研究問題生成若干子問題,通過一系列子問題的探討來回答核心研究問題,而針對不同的子問題或同一問題的不同方面采用不同的收集與分析資料的方法則成為眾多研究者的選擇。近年來,隨著博士學位論文對研究的深度、創新性、質量等的要求越來越高,單一的方法越來越乏力,研究方法多元化、綜合化運用的趨勢愈益明顯。67篇學位論文中,運用兩種以上方法來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論文分別占比87%、82%。收集資料方面,除9篇論文僅運用了單一的文獻研究來收集資料外,其他論文綜合運用了量表(問卷)、訪談、觀察等多種方法來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方法方面也同樣如此,除12篇論文僅運用了單一的分析方法外,其他論文全部綜合運用了比較分析、案例分析、統計描述等多種分析方法。
  四、存在不足
 ?。ㄒ唬┝炕芯坎蛔?
  在所有67篇論文中,量化研究僅有1篇,相對于其他方法類型,量化研究嚴重不足,特別是大規模的調查研究更是欠缺,這對于職業教育研究質量的提升和職業教育深入轉型發展而言顯然是一個短板,研究的科學性和學科健康發展必然會受到影響。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研究整體水平偏低、實踐指導力差等,過度依賴于對其他學科的理論演繹、過多的基于實踐經驗的總結分析、研究方法的單一及研究不規范等被認為是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而包括量化研究在內的研究方法的綜合化與多元化被認為是改變這一局面的必然抉擇。量化研究對研究問題的量化處理及其所注重的結構化、可重復性和遷移性等,有利于對規律的探討與趨勢的研判,能有效避免和彌合純粹的思辨研究的不確定性和遷移性低等不足,尤其對于重大政策的制定而言,大規模的、系統的量化研究更是不可或缺。
  (二)研究者對研究方法的理解不到位
  “研究方法是指一項研究的具體研究過程,即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的選取、數據采集、調查方式等,以及在研究過程中采取的研究分析工具?!逼浒ɡ碚摗①Y料收集和資料分析。理論處理的是科學的邏輯層面,資料收集處理的是觀察的層面,資料分析則是比較邏輯預期和實際觀察,進而尋找可能的模式[10]。我國學者陳向明教授認為對研究方法的探討可以從“方法論”“研究方法或方式”和“具體的技術和技巧”三個層面來進行。其中,“方法論”是指導研究的思想體系,包括基本的理論假設、原則、研究邏輯和思路等。“研究方法或方式”是指貫穿于研究全過程的程序與操作方式?!熬唧w的技術和技巧”是指在研究的某一階段使用的具體工具、手段和技巧等[11]。
  研究發現,當前部分研究者對研究方法的認識不夠清晰。一是將研究思路或研究策略等同于研究方法。如“本文將理性思維和研究方法有機結合,運用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方法”(Y2017—Ush—T2),采用“多學科研究法”“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方法”(Y2011—Ut—T5),“采取實施過程研究、文件分析等方式進行實證研究”(Y2016—Ut—T1)。二是將研究的性質、類型等視為研究方法。通常,根據研究的目的可以將研究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或根據研究的層次分為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四種類型,或者根據研究取向分為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但有些研究者卻將研究的類型當作具體的研究方法,如“應用研究法、描述和解釋的方法”(Y2017—Uec—T4)、“規范研究法”(Y2012—Uec—T2)、“典型研究與一般研究相結合”(Y2014—Ut—T5)……。
 ?。ㄈ┭芯空邔ρ芯糠椒ǖ年U述不夠完整
  通常,學位論文需明確、完整地闡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方法論、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需要說明研究方法、研究過程與研究結果之間的內在關聯,進而形成清晰完整的邏輯鏈,以便于接受專業的審查、檢驗和評判,進而實現復制和推廣,這是科學研究的內在要求和學術規范的基本要求。當前的學位論文中,一些研究者對研究方法的闡述不夠完整。70%的研究者對所運用的研究方法的說明都在1頁以內,有的論文只是寥寥數語對研究方法的簡單釋義?!氨M管研究方法表述的篇幅多少并不能完全代表研究者研究方法意識的強弱,但在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中,寥寥幾句研究方法的描述不能反映研究者具有清晰的方法與方法論意識是沒有異議的?!盵12]更重要的是,論文中沒有論證研究方法與研究目的之間的適切性。很多論文只是說明該研究方法如何好、如何重要,對于該研究為何要用、為何可以用及如何使用這些關鍵部分卻語焉不詳。此外,一些論文沒有明確說明所運用的資料分析方法。
  (四)研究者使用研究方法的規范意識不強
  很多論文的研究方法部分表述千奇百怪,既凸顯了對研究方法不甚熟悉,更體現了規范意識差。當前,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和混合研究(Mixed Research)或者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質性研究及混合研究是學界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可的方法分類,這些方法類型下又分別有多種具體方法。很多論文并沒有遵循學界對研究方法的基本分類和固定表述,將方法論、研究類型、研究目的當作研究方法,如“實證研究法”“規范研究法”“應用研究法”“描述和解釋的方法”等,諸如“國別比較法”“國際比較法”(Y2012—Uec—T4)“目標分類法”(Y2014—Ut—T11)、“網絡通訊法”(Y2013—Uec—T1)、“文檔法”(Y2012—Ut—T4)更是如此。
  規范意識不強還體現為“虎頭蛇尾”的運用過程中,即在研究方法說明部分聲稱使用了某一研究方法,在研究過程中卻沒有明確體現出來。比如,聲稱使用了訪談,整篇論文中都沒有呈現訪談內容和訪談提綱(Y2013—Ut—T5、Y2012—Uec—T4);聲稱使用了問卷調查,論文中只有少許調查結果,沒有說明問卷的編制過程,未進行信度、效度檢驗,也沒有說明引用了誰的問卷(Y2017—Uec—T2、Y2013—Ut—T5、Y2014—Ut—T5);聲稱采用了調查研究,整篇論文中沒有呈現任何調查研究的方法和過程(Y2011—Ut—T5)。   五、對策與建議
 ?。ㄒ唬娀椒ㄒ庾R、增加量化研究的運用,推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綜合化發展
  長期以來,回應職業教育現實困境和對改善學科形象、提升學科地位的追求驅使人們關注職業教育研究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然而,與這一訴求格格不入的是,當前的研究中,研究成果總量大、發展快,有較強解釋力的少;理論演繹的多,有建樹的少;對實踐經驗的歸納多,起實質作用的少;思辨研究多,量化研究少。倘若職業教育研究長期依賴于普通教育學的方法,對職業教育作為一個獨特的教育類型不能給予足夠重視;倘若職業教育研究長期停留于概念演繹和閉門造車式的“文學創作”,對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那么,研究的解釋力、批判力和建構力必然會受到影響。因而,提升研究質量必須強化方法意識,祛除對某一方法的盲信和漠視,以更加包容的姿態,廣泛吸收一切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對當前量化研究嚴重不足的情況而言,推動量化研究的運用尤為緊迫。對于職業教育這樣一個復雜學科而言,單一方法的乏力愈益明顯,量化研究基礎上的定性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愈發受到認同,“教育是一種具體的實踐活動,它有一定的活動程度和規模,具有鮮明的“量”的特征,“定量”能使我們更科學地定性”[13]。
  推動量化研究在職業教育研究中的運用,首先要提升研究者的量化研究能力。包括問題意識、研究設計、數據的收集、統計與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很多情況下,包括職業教育實踐工作者在內的許多研究者雖然積累了大量資料和數據,“但由于缺乏對數據和資料進行處理的能力,面對大量的數據和資料而束手無策,分析不出隨機數據背后的教育規律,……造成經驗型、總結型文章多,但卻上升不到理論高度”[14]。其次,推動量化研究的應用要遵循方法圍繞問題、方法回答問題的邏輯,避免陷入“方法主義”而被方法所奴役。此外,盡管量化研究有諸多優勢,但也應當清楚其局限和前提條件,如涉及教育的本質等問題時,量化研究很多時候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其只能應用于某些可以量化的現象和問題中,對于復雜的教育問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是必然抉擇,基于問題導向的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綜合化發展應當成為共識。
 ?。ǘ┖侠戆才耪n程、強化日常訓練,提高研究方法學習的實效性
  對研究方法理解不到位、闡述不夠完整主要在于學習和訓練不足。對所涉及的6所高校的培養計劃看,大多高校都開設了研究方法相關的課程,但很多都將其作為選修課,且學習時長只有一學期。同時,各高校對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要求比較靈活,只要修滿規定的學分即可,除專業必修課外,其他課程基本都是學生自主選擇,學校層面不做強制要求。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優先選擇專業必修課,學分一旦修夠,選修其他課程的動力就會下降。非制度化的課程安排和日常訓練的不足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效果等都會受到影響。據此,首先,為提升研究方法學習的實效性,應當將研究方法課作為必修課。其次,日常的研究方法訓練也應當成為博士生培養的重要內容,應當著重加強通過學術論文的寫作來提升研究方法的實踐應用。再次,對方法的學習和訓練應當貫穿博士生培養的全過程,不應僅限于課程學習,日常的學習活動都應加強對方法的探討,不斷強化和提升方法學習與訓練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加快完善標準、強化全面深入指導,提升研究方法運用的規范性
  “學術規范通過明確開展學術活動的具體規則,對學術行為進行約束,……約束范圍包括選題、文獻搜集與綜述、數據采集及其方法選擇、成果表達等方面?!盵15]就方法的運用而言,在67篇論文中,規范意識不強和對研究方法的理解不到位等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問題。通過研究涉及高校的課程安排看,大多學校在博士生培養期間都沒有開設學術規范、論文寫作相關的課程,有的學校雖開設了相關的課程也只是作為選修課,且學分比較低,這種情況下,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能得以有力地激發,而學習的不足使得學生對學術規范沒能形成正確的認識,論文中的種種不規范的現象即是規范教育不足和訓練缺失的反映。此外,“目前沒有一部切實可行的細化的學術規范手冊”[16],已有相關政策文件整體上仍略顯籠統,如研究方法的規范運用等并沒有得到明晰。針對性好和操作性強的指導標準的缺失使得各培養單位在制定相關規范文件時沒有明確的依據。
  據此,強化研究方法運用的規范性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國家層面須盡快出臺或修訂內容全面、操作性強的規范或標準,使得論文寫作規范有據可依,強化其規范性;二是學校應切實開設針對性較強的學術規范相關的課程,加強其在日常學術論文寫作過程中運用的訓練和指導,將其作為培養過程的常態化工作,強化其實效性;三是導師或評審專家須嚴格把好論文的質量關,對日常學習、論文開題、寫作過程、評審、答辯等進行全過程指導和審查,多方面引導學生對學術規范形成正確的認識和運用,并將其內化為行為習慣。
  參 考 文 獻
  [1]童星.我國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特點與變化趨勢——基于2005-2014年379篇博士論文的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9):53-57.
  [2]林克松,徐改聰,王倩,朱德全.近年來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研究發展狀況評析——基于博士學位論文的定量統計[J].職業技術教育,2012(10):30-35.
  [3]錢景舫.職教有博士點啦[J].職教論壇,2002(7):1.
  [4]彭榮礎.思辨研究方法:歷史、困境與前景[J].大學教育科學,2011(5):86-88.
  [5][6][11]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2.10.5.
  [7][9]田虎偉.混合研究方法:美國教育研究中的新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74-78.
  [8]張慧,查強.我國職業教育研究方法之研究——基于2012-2017年CSSCI期刊文獻的計量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2018(3):187-195.
  [10]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M].邱澤奇,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116.12.
  [12]苗學杰.中國大陸比較教育學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運用的實證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86-90.
  [13]鄭日昌,崔麗霞.二十年來我國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顧與反思[J].教育研究,2001(6):18-21.
  [14]佟慶偉.論量化研究方法在教育科研中的運用[J].教育探索,2004(11):24-25.
  [15]李曉燕.學術自由、學術規范與學術秩序治理[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14-22.
  [16]錢茂偉.研究生學術規范教育初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9):47-5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979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