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互聯網環境下閱讀教學實踐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網絡資源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工作、學習必不可少的資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輔助教學。教師要通過互聯網進行閱讀內容整合、拓寬閱讀學習空間、升級閱讀實踐活動等,使學生更加積極參與閱讀活動,獲得屬于自己的閱讀體驗,并得到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閱讀教學;內容整合;閱讀實踐;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6-0012-02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輔助教學,以拓寬閱讀教學的維度,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閱讀教學有自身特點,教師要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進行閱讀內容整合、拓寬閱讀空間、升級閱讀實踐訓練,為學生創造多重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主動閱讀的意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互聯網實現閱讀內容整合
  互聯網對閱讀教學的影響是巨大的,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優勢,將學習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從而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ㄒ唬┵Y料搜集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閱讀資源。語文課程蘊含的資源異常豐富,包括文本資源、教師資源、學生資源等。文本蘊含的資源也很多。資源的多元性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條件。教師可讓學生借助網絡自主搜集相關的內容,尤其是在預習環節。教師布置相關的預習任務,學生運用網絡技術,搜集資料,自主探尋答案,進而實現對文本的初步感知。如,文本出現的、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新詞語、新事物,教師可以讓學生上網搜索,查閱相關資料,自主學習,掌握知識點。資料搜集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有很大影響。教師要巧妙借助網絡技術的優勢,引導學生搜集資料,感知文本。
 ?。ǘ┍尘敖榻B
  研究表明:人在學習活動中,如果多種器官都被調動起來,感知能力自然會提升,思維強度增加,學習效果就會更好。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搜集與文本相關的信息,尤其是文章的背景資料。寫作背景與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有密切聯系。只有深入了解寫作背景,才能對文本有更深刻的感知,才能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也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與作者進行思維的碰撞。語文教材選取的文章大多年代比較久遠,學生很難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深刻內涵。因此,只有借助背景介紹,才能順利實現教學目標,推進教學活動的開展。
  如,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圓明園的毀滅》之前,教師布置預習任務:“請大家運用網絡技術,查找圓明園相關信息材料,特別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料信息。”在搜集過程中,學生都能了解到圓明園毀滅的社會大背景,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有了更清楚的認知。教學伊始,教師讓學生展示搜集到的背景資料。
  信息技術的運用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讓閱讀教學更加順暢,課堂學習氛圍異常濃厚。
  二、互聯網拓寬閱讀學習空間
  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文本的內容是什么學生就學習什么。學生的學習空間是固定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都受到極大的影響。傳統教學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這種教師個體單向對學生群體進行信息傳輸的方式是難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運用互聯網技術拓寬閱讀學習空間,使學生的思維、認知向著更高的層次發展。
 ?。ㄒ唬┣榫吃佻F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給學生提供閱讀內容所具有的情境,就能誘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使他們理解文本內容,感知文本蘊含的情感,實現思維、情感的碰撞。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讓語文課程呈現出新的特點。信息技術能夠提供文本、動畫、圖像、聲音等。教師要巧妙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條件,再現閱讀情境,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處理。 情境再現的方式很多,教師要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播放功能,給學生閱讀提供有利條件。當學生入情入境時,他們便產生閱讀的熱情、探索的欲望。
 ?。ǘ┙Y構展示
  文章結構是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文本結構是閱讀的前提和基礎,教師要高度重視。文章常見的結構方式有并列式、總分式、遞進式等。不同的結構方式其作用也不盡相同。只有理順文本結構,學生才能更好地感知整篇文章的內容,也才能思路清晰地閱讀文本、探究主旨。目前,教師對文本結構的重視顯然是不夠的。如何展現文本結構,是教師需要直面的問題。教學中,教師可將文本結構展現出來,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知進行講述。這樣,學生對結構有了清晰把握,了解哪些內容是重點、難點,學習思路更加清晰,教學效果自然更好。
  如,學習《開國大典》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尋找并梳理文章的結構:“大家知道文章一共描寫了幾個場面?每個場面又是如何描述的呢?試著概括概括?!睂W生積極尋找,很快進入了狀態。隨后,教師讓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當學生觀點一致后,教師讓他們用多媒體展示出來。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對文章的結構有了全面、整體的把握,理解了文章結構的藝術效果。
  三、互聯網升級閱讀實踐訓練
  閱讀是一個吸收、傾吐的過程,只吸收不傾吐是低效的。因此,閱讀訓練必不可少。如何科學地進行實踐訓練設計,考驗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那怎樣進行創新教學實踐呢?
 ?。ㄒ唬┡錁防首x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對閱讀教學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朗讀需要一定的情境。配樂朗讀就是最扎實、最有效的方法。配樂朗讀是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音樂,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朗讀。小學生朗讀基礎較差,很容易出現問題。如,有的學生讀著讀著聲音就弱了,有的學生讀不出文本的內涵和情感。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借助配樂朗讀,讓學生體會情感,順利地完成朗讀任務。
  (二)角色演繹
  課堂演繹是教師常用的訓練方法。它是讓學生走進文本情節中,對文本進行改編、表演,以此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的一種學習方式。角色演繹首先要做好角色分配。學生性格特點是什么樣的,適合什么樣的角色,教師都要有清晰的認識,并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進行分配。其次,教師要讓學生自行組織演繹活動。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將演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組織、表演,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讓學生在表演中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
  如,學習《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文,教師設置了一個“苗苗有約”的活動:“這一期我們的訪談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季羨林老先生。假如你是主持人苗苗,你會如何設置開場白,介紹季羨林先生呢?”學生開動腦筋,認真構思。教師從學生設計的開場白中先選出幾份比較好的,然后依次讓他們擔任主持人,進行采訪活動。有的學生扮演季羨林先生,有的學生擔任主持人,學習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借助采訪活動,學生準確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對人物的精神品質有了更好的感知。角色演繹活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形式,讓閱讀教學變得趣味盎然。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教學最突出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運用網絡技術輔助教學,不僅能夠彰顯語文工具性特點,而且還能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特點。在互聯網技術的刺激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調動,情感體驗更加豐富,獲得了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責編 韋 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32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