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難”與“用工荒”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就業難”與“用工荒”是社會經濟與高等教育發展不協調所造成的結果,一方面,我國產業機構滯后,高端人才需求有限;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不斷發展,大學畢業生規模龐大,大學生勞動力供給過剩。解決“就業難”與“用工荒”問題,要求政府、高校、企業等各方共同努力,進一步提出有效的應對對策。本文通過分析“就業難”與“用工荒”問題,對應對“就業難”與“用工荒”問題的有效對策展開探討,旨在為研究如何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均衡發展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就業難” “用工荒” 大學生 企業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6-0042-02
1 引言
近年來,企業“用工荒”問題日益突出,與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并存,“就業難”與“用工荒”問題已然轉變成當前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這兩方面問題并非單一因素所造成,必須結合我國社會實情,政府、高校、企業等各方共同努力,進一步提出有效的應對對策[1]。由此可見,對“就業難”與“用工荒”的問題分析及對策開展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就業難”與“用工荒”的問題分析
2.1 大學生勞動力供需總量不協調
即便近年來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推進,然而依舊存在產業結構不完善及產業落后的問題。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我有很大一部分制造生產企業卻依舊存在國際產業鏈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比高,低端勞動力需求大,高端勞動力需求小。于此同時,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較為緩慢,吸納高端勞動力的能力十分有限。首先,因為產業結構不完善,使得我國吸納大學生的能力受到極大制約;其次,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大學生數量驟升,使得大學生不論是存量規模還是增量規模均變得十分龐大。再加上企業對大學生的需求總量與大學生總量相互間不協調,進而引發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2.2 大學生勞動力供需結構不合理
長期以來,大多數高校缺乏對大學生社會需求的深入調研,難以切實把握社會行業企業的需求。一些高校一味進行擴招,而未有充分結合社會客觀需求,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標準及人才培養方案,缺乏對實踐教學的有效重視,使得培養的大學生表現出種種的問題。首先,專業機構不完善,大學生專業結構與社會實際需求的專業結構存在不小偏差。其次,高校培養的人才素質標準與企業需求的人才素質標準缺乏統一性。其中,高校強調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及學術能力的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則是具備良好實踐能力的技術人才,而并非學術研究型人才。最后,大學生綜合素質難以滿足企業需求。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企業對職工素質提出了越來越嚴苛的要求,既要求大學生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還要求大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等非專業素質。相關調查研究顯示,企業更偏好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學生,更青睞有學生干部經歷的大學生或黨員大學生[2]。這些情況放映了大學生勞動力供給結構與企業需求結構不合理,進而對企業用人和大學生就業造成不利影響。
2.3 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后
現階段,大學生普遍存在較高的就業期望值,由此使得大學生就業困難。大學生期望企業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就業環境及用工方式,期望獲得的職業崗位是在大城市或者東部沿海城市,更期望在國有企業、國家機構就業,而排斥去較為落后偏遠的地區工作,排斥去職業發展不穩定的民營企業工作。即便大學生擁有選擇職業崗位的權利,然而大學生就業理念與現實大相徑庭,勢必會壓縮大學生就業選擇空間,同時也會加大大學生就業及偏遠地區、民營企業招聘大學生的難度。
3 應對“就業難”與“用工荒”問題的有效對策
伴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包括政府、高校、企業、大學生等在內的各方主體應當緊緊跟隨時代發展腳步,不斷開展改革創新,加強對國內外成功發展經驗的學習借鑒,不斷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均衡發展。如何切實解決“就業難”與“用工荒”問題可以將下述對策作為切入點:
3.1 政府應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及企業招聘的引導及監管
伴隨“互聯網+”的不斷推進,相關政府部門應當加強對先進互聯網技術的有效應用,打造大學生就業信息及企業信息平臺,還可嘗試構建面向大學生與企業的電子信息檔案、電子信息交流數據庫等,并嚴格督促大學生與企業在線上完善各項信息,促進信息數據的交流共享。除此之外,相關政府部門還可頒布針對大學生就業與企業招聘的相關管理條例,合理規制大學生不良跳槽、企業不按規定招聘等現象,加大違規成本,促進勞動力市場的有序健康發展[3]。
3.2 高校應開展好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近年來,各大高校紛紛建立了學校自身的就業指導辦公室或者專門的就業指導網站,用以為大學生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然而,高校一味對大學生進行單向信息傳輸顯然是不夠的,還應當與大學生進行有效交流,聽取大學生的意見或建議。于此期間,高??珊侠碓O置就業指導課程,并將其納入進選修課程中。配備的授課教師應當接受過全面系統的培訓,并對現階段就業形勢、市場發展趨勢、大學就業需求等具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就業指導課程既要指導大學生科學針對地開展自我就業規劃,還要定期對大學生就業心理提供指導,例如,針對大學生在找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浮躁、灰心等負面心理情緒,課程應當有效分析問題,消除大學生的不良情緒,為大學生提供有效幫助[4]。除此之外,高校還應當適時組織大學生與企業、家長相互間的交流座談,為大學生與企業、家長相互間建立溝通的橋梁,亦或高??裳埰髽I前往大學生活動中心設點經營,以提高大學生對企業品牌及經營模式等的有效認識。 3.3 企業應加強與大學生的就業信息交流
面對“就業難”與“用工荒”問題,對于企業而言,應當加大與大學生的就業信息交流力度。首先,企業在招聘過程中應當加大信息宣傳力度。企業應當對在宣講會上的宣傳內容予以優化調整,諸如可提供一些實際、明確的信息數據,以反映薪酬、福利等待遇情況,或由企業負責人介紹企業人才招聘需求,包括能力方面需求、性格方面需求等,使大學生對招聘崗位形成較為明確的認識。另外,針對現階段一些企業實習時間過長,且實習階段沒有補助或補助較少的情況,企業應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盡可能縮短實習時間,或為大學生提供一定的補助,以減少大學生的就業選擇風險。其次,企業除去在特定招聘季與大學生進行就業信息交流外,還可在其他時間組織相應的宣傳活動。例如,企業可在校內招聘大學生代理或兼職實習生,幫助大學生可提前適應社會工作環境;又如,企業可在校內組織校園商業活動,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并適當宣傳企業文化,使大學生掌握企業相關信息[5]。
3.4 大學生應提高自身就業能力
在如今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下,大學生唯有做好就業準備,方可找到適合自身的職業崗位,進而使自身價值得到有效實現。因而,首先,大學生要制定科學的就業規劃,借助互聯網、高校招聘會等不同途徑獲取就業信息,并開展深入分析、篩選,以制定出適合自身的就業規劃。其次,大學生應當更新自身就業觀念,將自己的眼光放長遠,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跟,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做到勇于嘗試,不斷摸索出適合自身的職業崗位。另外,在日常學習工作中,大學生應當注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包括自主創新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科學地推進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有效結合,以更好地運用于就業及長久工作中。
4 結語
總而言之,“就業難”與“用工荒”問題并非是一方所造成的,而是由社會、政府、高校、企業等多個方面共同導致的,因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合力破解難題。鑒于此,各方主體必須要革新思想認識,加強對“就業難”與“用工荒”問題的深入分析,“政府應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及企業招聘的引導及監管”、“高校應開展好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企業應加強與大學生的就業信息交流”、“大學生應提高自身就業能力”等,積極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有序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英杰.“用工荒”與“就業難”并存現狀的調查及對策研究——僅以浙江省為例[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2,13(07):45-47.
[2] 葛微微.用工荒與就業難的成因分析及解決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16(11):36-37.
[3] 湯純蕾,胡志洪.淺談我國企業“用工荒”問題的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大東方,2016,09(03):140.
[4] 郝佳.“就業難”與“用工荒”-看90后不打工的原因[J].青年時代,2016,19(11):175.
[5] 陳吉勝.企業“用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并存的原因和對策[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6,25(03):76-7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9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