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林業精準滅荒科技支撐現狀與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通過對湖北省六大生態區通山、浠水等8個縣市區精準滅荒科技支撐現狀的調查,在明確精準滅荒各類主體科技支撐職責的基礎上,分析了全省精準滅荒科技支撐在科技意識、科技手段等方面存在的6類主要問題,提出了轉變觀念、因勢利導等6種應對策略和措施及相關建議,以期省委省政府為提高湖北省林業精準滅荒效率、促進全省林業科技進步有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精準滅荒;科技支撐;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S72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020(2019)01-0046-07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chnology Support
for Hubei Forestry Precision Greening Barren Mountains Zhang JialaiZhang WeiZheng LanyingYang Jiawei
?。℉ubei Academy of ForestryWuhan430075)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chnology supportfor Precision Greening Barren Mountains in eight counties including Tongshan, Xishui and et al. in six major ecological regions of our province, the paper made clear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of various main bodi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x major problems in technology consciousness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that existed in Precision Greening Barren Mountains of our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six kinds of strategies, measures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such as changing ideas and making the best use of situation. It was hoped that the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s will get reference in the decision-making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Precision Greening Barren Mountains and promoti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in the province.
Key words:Precision Greening Barren Mountains; technology suppor; Hubei
為積極配合省委省政府精準滅荒重大決策,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組織有關人員就林業精準滅荒所涉及的有關科技支撐等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本次調研事前對調研內容、地點、路線等進行了科學規劃,以保證調研結果客觀公正及代表性。按分層抽樣和典型取樣原則選取湖北省六大生態區共8個縣市區作為調研對象,分別是鄂南幕阜山區通山縣、崇陽縣,鄂東大別山區浠水縣,鄂北大悟縣,鄂西北山區竹溪縣、鄖西縣、鄖陽區,鄂西山區(包括鄂西南山區)利川市,江漢平原湖區沒有納入本次調研范圍。上述縣市區抽取2~3個精準滅荒造林面積大、荒山類型集中或滅荒效果較好的鄉鎮作為精準滅荒科技支撐典型進行相關分析,調研單元為精準滅荒實施項目,共調查22個鄉鎮,52個項目工程。調研組采取座談訪問、資料核對、現場勘察等方法獲取本次調研一手資料,從2018年7月~8月歷時近2個月完成調研報告,希望本次調研成果能為有關政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對全省加強精準滅荒科技支撐、全面完成精準滅荒任務有所幫助。
1調研縣市區精準滅荒概況
1.1精準滅荒進展情況
8個調研縣市區林地面積均是百萬畝級(浠水97萬畝),其中利川市、竹溪縣林地面積在400萬畝以上,除利川市荒山面積低于萬畝外,其余縣市區荒山面積均在萬畝以上,荒山面積10萬畝以上有崇陽、竹溪、通山等3縣市,崇陽縣荒山面積近20萬畝,在調研縣市區中精準滅荒任務最重。調研縣市區合計荒山面積70.27萬畝,占全省滅荒任務(208萬畝)33.8%,按統計學要求具有完全代表性。利川市荒山面積最小,不到5 000畝,2017~2018造林季該市已經全部完成4 660.37畝滅荒任務,其他縣市區完成精準滅荒任務2~8萬畝不等,完成比例達到滅荒任務30%~95%,其中通山縣完成面積最大,達到80 884.23萬畝,完成比例44.57%。
1.2困難立地滅荒
湖北省困難立地類型大致可以分為8種,有廢棄礦區、石漠化山地(不包括石灰巖裸露地)、芭茅地、火災頻發地(不包括芭茅地)、高陡坡山地、石灰巖裸露地、嚴重侵蝕地、水岸消落帶等。
調研縣市均有廢棄礦區類型,此種立地類型除少數影響大、有督辦地段外,大多是原封不動,個別廢棄礦區綠化有林業部門單獨、也有林業、國土兩部門聯合完成的情況;芭茅地主要集中在鄂南地區,普遍反映去芭茅困難,造林、撫育成本高昂;石漠化山地在鄂西北鄖陽區、丹江口市等地分布面積較大,滅荒限制因素主要有干旱少雨、整地難度大、幼林成活困難等;其他類型如火災頻發地等在各地不同程度分布,滅荒進展不一;水岸消落帶只分布在大型庫區及江河兩岸,調研縣市區很少進行此種立地類型滅荒行動。 1.3精準滅荒主要做法
?。?)荒山定位及面積大小確定。全省統一利用平板電腦軟件及有關衛星圖像精確定位荒山地點,到現場根據林地情況勾繪小班荒山面積,經過省級復查、核查,最終確定荒山面積。
?。?)造林設計。一般是由縣市區林調隊或林業局指定1名工作人員完成,如果有業主或農戶自主造林,都自行設計處理。
?。?)造林用苗。除少數業主造林從外地引進一些經濟林苗木如油茶、石榴等品種外,其他造林苗木都是就地取材,當地有什么苗木就栽什么樹。
(4)造林施工。各地整地、栽植、撫育等工序不盡相同,方式各異,有全墾整地,也有穴狀整地,整地之前有藥物除雜,也有人工、機械除雜等,一般都是現整現栽。
?。?)檢查驗收。首先是各地自查,因為最終要得到省級驗收確認,各地基本是對照省級有關標準進行自查,省級檢查驗收過程中與地方自查結果會產生一些出入。
2精準滅荒主體類型
2.1責任主體
指各級政府或政府部門,是領導者、決策者,負有管理、監督職責,掌握資源分配,與精準滅荒科技支撐相關問題有決策過程是否科學、民主,監管是否到位,資源分配是否合理等,責任主體分為省、市、縣、鄉(鎮)、村等不同級別,就掌握科技資源多少而言,省級責任主體比市縣級要承擔更多主體義務和責任,其余依次類推,縣、鄉(鎮)兩級在精準滅荒行動中負責實際操作,是關鍵所在。
2.2權屬主體
指林地所有者或實際使用者,包括承包、租用、受讓等形式獲得林地使用權者。權屬主體是精準滅荒直接受益者,他們在精準滅荒過程中科技支撐行動表現有:滅荒樹種、林種等選擇意愿及表達形式,幼林后期撫育及林分經營管理能力等。部分權屬主體通過林地流轉等形式獲得一定面積的林地使用權或經營權,大多是自主造林,同時也是精準滅荒的執行主體,能夠充分表達個體意愿,并付諸實施,屬于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的一種比較理想模式。而原生權屬主體(即沒有進入林地流轉的農戶或集體組織)所屬林地分散、面積較小、經濟技術實力較差,只能被動接受有關部門精準滅荒一般性的所謂“部署”和“安排”,盡管他們可能有自己的意愿,但無力表達或不被人重視。
2.3執行主體
是指實際進行營造林操作的機構組織,精準滅荒能否順利進行、目標能否最終實現與執行主體技術實力直接相關。執行主體過往業績、人員構成、技術力量、機械設備、熟練程度、組織能力等直接影響到精準滅荒的工作效率和造林質量。執行主體類型、成分比較復雜,既有資質等證照完備的造林公司,也有縣、鄉(鎮)認定的造林專業隊,還有臨時組織起來的造林大戶等,農戶自主造林也不在少數,社會各種力量積極參入精準滅荒,本來是件好事,但因技術實力參差不齊,加上管理不到位,致使一些地方栽樹難成林,成林難見效,甚至前功盡棄推倒重來。
2.4支撐主體
支持主體也是保障主體,包括科技主體、種苗供應主體、森林防火主體等。科技主體指科研機構及其管理部門,在精準滅荒行動中參與程度和參與方式上,體現為包括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數量、檔次及成果應用的力度和范圍等。種苗供應主體指苗木生產企業,其技術力量和設備,特別是可供精準滅荒造林用苗種類和規格對當地精準滅荒會產生直接、重要影響,一些個人或單位組織生產的苗木,對造林急需起到了一定緩解作用,但由于缺乏事前統一規劃和協調,有些特種苗木如防火樹種苗木、產業化造林用苗等明顯不足。森林防火主體監測森林火災的手段、防火隊伍技術裝備等對保護精準滅荒成果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3精準滅荒科技支撐現狀及問題
3.1傳統做派,缺乏科技含量
用過往的滅荒做法自然而然地移植到精準滅荒行動中來,潛臺詞是“管他栽什么樹,只要滅荒就行”。能集中體現營林生產科技含量的重要指標——新品種,在全省精準滅荒行動中幾乎看不到,普遍都是采用沒有經過任何改良的“土種”,即使是“新樹種”也很少見到,一些地方甚至“張冠李戴”,樹栽錯了地,地選錯了樹,如通山富家山硅石遺留礦區、浠水綠楊云臺村采石場遺留礦區等栽上了濕地松、桂花、紅葉石楠等要求土層深厚肥沃的樹種,大悟東新鄉白鶴村等火災頻發地種植濕地松等極易發生森林火災的純林等。
如果說以往造林不存在任何技術障礙的話,那么本次精準滅荒在困難立地上造林就會遇到許多技術問題??萍既藛T有責任積極參入到全省精準滅荒行動中,提供科技支持,但更大的責任在決策部門,各級政府部門一聲令下,聲勢浩大,來不及組織有力、像樣的科技支撐,樹就栽上去了,留下許多技術隱患,致使“成活”不能確保、“成林”遙遙無期,“成效”更是未知數,一些地方說是補種、補植,實際上是推倒重來,推高了精準滅荒社會成本,降低了精準滅荒社會效益。
3.2手法粗糙,機械化可靠性程度低
由于野外作業,露天施工,滅荒造林做不到像高鐵、電子等行業那樣精心細致,就是有些誤差也不會發生車毀人亡等事故,致使一些人對林業科技總不上心,放松技術警惕,隨意性無限放大,像造林整地這種涉及幼林成活、根系發育及森林生長的關鍵措施大多是隨便應付,整成“雞窩穴”,甚至采用“懶漢一鋤法”,動作粗糙,離精準的要求相去甚遠,效果大打折扣。
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科技進步也帶動了林業行業機械化進程,但同時營林生產常用機械如挖掘機、割灌機等本不是林業專用機械,而是借用了建筑、園林等行業機械化成果,是“被機械化”,普及程度也非常有限,大多數情況下仍然是“抗著鋤頭上山造林”。山東曲阜等地生產出“林業打孔機”(也叫做“地鉆”),雖專屬林業造林整地機械,但到了石礫山地還是“不好使”,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林業行業營林生產離真正實現機械化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3.3倉促應對,技術變形甚至變性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精準滅荒面對的是多年沒能啃下的“硬骨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難題,但大多數縣市在毫無技術準備、苗木儲備不足、困難立地類型不明等情況下倉促行動,暴露出許多技術缺陷。 首先是造林設計與實際操作脫節。雖然全省精準滅荒造林設計基本上由相關縣市林業專業人員負責,其中不乏擁有高級技術職稱者,但從實際執行情況看,大多數與事前設計無關。就設計本身而言,將各種困難立地造林設計完全仰仗于某個設計人員個人技術素養,存在較大技術風險。高陡坡地、石漠化山地、火災頻發地、廢棄礦區等造林設計要求較高專業水準,不是一般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勝任的工作。
其次是可供造林用苗與實際需要脫節,適地適植在精準滅荒行動中“地”的概念不僅有自然屬性,還應包括社會屬性等,火災頻發地若論純粹的“地”也能造濕地松等針葉純林,但按防火要求只能營造針闊或闊葉混交林,大悟、浠水、崇陽等地都是采取有什么苗木栽什么樹的辦法,在有較高火災隱患的荒山大面積營造濕地松純林,即使三年管護期靠人海戰術可能不會發生火災,難保日后不出問題,一旦失火則前功盡棄,事實上大悟縣東新鄉2017~2018年防火季節精準滅荒新造林地已經發生一次森林火災,過火面積2000多畝,損失慘重,苗木計劃準備不足是其中重要原因。
再次就是極端措施與滅荒初衷背離,精準滅荒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和保護環境,但通山、崇陽等地在造林整地或幼林撫育時,普遍采用無人機等方式大量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劑,造成嚴重環境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之難是前車之鑒,不能重蹈覆轍。
3.4驗收導向,忽視技術過程及監管
造林驗收有成活率、密度、高度等指標,注重的是現狀和結果,營造林工程不能一次成型,其中要經過數道重要工序,植樹造林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情,造林驗收更要注重過程,把好工序驗收關。須知最后像整地、施肥、栽植等關鍵工序是無法復原的,從調查情況看各地都是采取現挖現栽的方式造林,生土沒有經過冬季風化,整地只是走過場,驗收時整地規格也無從知曉。在石漠化等困難立地條件下整地規格大小直接決定了未來幼林能否成活及順利成林,有些樹種如經濟林等還要求施足基肥,栽植復土也有一些技術講究等,這些工序事后都無法進行驗收、求證。此外如果從一開始造林設計就出了問題如樹種設計不當等,到驗收時也只能將錯就錯,驗收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工程監督、監理比最終驗收結果更重要,應結合過程監督把工程評估與工程驗收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判,才能把住技術關鍵。“成活是硬道理、成林是硬政績”,還要加上一句“成效才是硬東西”。
此外,由于沒有不同滅荒方式如封山育林、補植+撫育、林地清理等工程標準、成本投入等基礎數據及技術儲備,就是驗收工作也存在尺度難控、認定困難等問題,更何況所有滅荒方式均按同樣補助標準執行,直接影響到其他成本較高方式的造林積極性,特別是困難立地如石漠化荒山造林等。
3.5技術短板,造林市場化能力有限
造林專業化、市場化是營林工程項目管理發展方向,但由于起步晚、經驗不足,特別是技術實力不濟,遠未達到精準滅荒招投標預想效果。大悟縣一家造林公司2017年中標本縣一處火災頻發地段精準滅荒造林工程,進入現場作業的大部分是婦女及老人,有點技術知識的是縣林業局臨時到場工作人員,但對防火帶如何設置(包括走向、寬帶等)、栽什么樹種、重點區域怎樣處置等涉及防火技術問題,完全不知所措。竹溪縣龍井塆一家農業合作社自主造林,18個職工沒有一名技術員,幾千畝經濟林全靠外來專家指導生產,生產經營面臨許多未知的技術風險。全省進入精準滅荒造林招投標平臺的所謂造林公司、專業隊等不勝枚舉,大多是臨時、季節性拼湊起來的班底,大家有事就來、無事就散,無所謂科技培訓、技術年檢等,表面的規范運作難掩技術無序狀況的現實。
3.6基礎薄弱,技術創新能力低下
首先是林業科技意識淡薄。營林生產在一般人看來沒有什么科學技術而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不就是栽樹嗎,一個農民也可以把樹栽好。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湖北省級科技獎勵330項,包括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科技成果推廣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等,沒有一項與荒山造林有關,2016年省級科技獎項333項、2017年338項同樣與營造林生產也沒有半毛錢的關系。與此類似的情況是2015年全省科技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涉林項目經費1 978萬元、2016年湖北省科技創新涉林專項680萬元、2017年全省各類涉林科技項目1 889.5萬元,沒有一分錢是用于滅荒造林方面的項目。由此看來,農民意識不僅農民有,其他人好像也有。此外,近些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利益驅動在科技領域也有不同程度反應,一些華而不實、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像荒山綠化造林等基礎性、實用性較強的科研問題陷入無人管、無人做的窘境,市場導向代替了科研方向。
其次對技術問題視而不見,避而不談。自上世紀1998年大洪災以來,國家實施了退耕還林、天保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多項重大工程,湖北省也進行了多種不同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比較有名如“綠滿荊楚”等,似乎并沒有遇到什么技術難題,否則各地圓滿完成任務的數字如何報得出來。但畢竟鄂南還有數十萬畝荒山、鄂西北還有數萬畝石漠化山地沒有綠化,其他地方如廢棄礦區、高陡坡地、石灰巖裸露地、嚴重侵蝕地等還有大面積荒山留存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原因可能多種多樣,就技術問題而言,通常采取兩種最基本的所謂“應對策略”,一是繞道走,二是造林不成來年再栽,坊間“年年栽樹年年荒,年年栽樹老地方”,指的就是這種怪象。此次精準滅荒行動也遇到類似技術問題,但關心此事之人并不多,我們期望是省委省政府精準滅荒如此重大行動也能像國家高鐵、兩彈一星那樣涌現出一大批林業科學方面杰出人才和重大科技成果。
再次就是人才奇缺。林業行業弱勢地位吸引不了多少科技人才,特別是實用人才,這不是意識問題,而是現實決定。林業基層單位招聘一般工作人員都比較困難,有的來去匆匆,科技人員逐漸稀少,且有加速下滑趨勢,人才奇缺,精準滅荒談何容易。
4加強精準滅荒科技支撐有效途徑與方法
4.1轉變作風,堅守科技第一生產力的理念 轉變作風首先要轉變觀念,確信林業科技是推動林業行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特別是像營林生產這種勞動密集型工作,科技創新對于改變當下落后狀況、提高勞動生產效具有決定性作用和意義。不改變觀念和作風,難免出現“活不成、不成林、成效差”的結局,本應選擇耐干旱、瘠薄的先鋒樹種如馬尾松、胡枝子等而栽植對土壤要求較嚴的濕地松、紅葉石楠等,成活成了問題;本應高規格整地越冬,特別是石漠化地區造林整地不能馬虎,而是隨挖隨栽、甚至“一鋤法”,即使成活也是“小老頭樹”,成活不成林;本應是結構合理、功能穩定的目的林分,其結果是一場運動過后,留下一片防火能力弱、保土保水能力差、經濟效益不佳的低產低效殘次林??萍紡妱t林業強,這種低水平、低效率檔次原地踏步、無限循環根本無法改變林業行業的弱勢現狀,只有改變觀念、轉變作風,真正重視林業科技在精準滅荒和林業事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取得我省精準滅荒行動的徹底勝利,迎接林業現代化新時代的到來。
4.2因勢利導、技術措施緊密聯系當地滅荒實際
技術措施只有結合當地精準滅荒實際才能真正發揮效能。
首先是滅荒技術路線。我省鄂南咸寧市五節芒(俗稱芭茅)是引發森林火災的主要地面可燃物,繁殖、生長能力極強,適應性廣,許多地方想方設法去掉芭茅造林,但成本高、效果差,視芭茅為禍害,望茅興嘆。湖北金華福林牧業有限公司通過發展畜牧業成功將芭茅變害為利,很好地解決了芭茅的問題,該公司2009年在通山闖王鎮坳坪村流轉近5000畝芭茅地,從2013年開始散放良種牛,到2015年2年左右時間,地上近5000畝芭茅全部被牛當做飼料吃光,出欄優質菜牛600多頭,將芭茅變成為發展當地特色經濟的優質資源,經濟效益十分明顯。該公司現已經轉向種植較高效益的桂花等樹種,整地、撫育等營林工序操作方便,成本低,效果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臨近地區如湄港等爭相效仿。
其次是荒山利用方式,也可以說是滅荒方式,我們強調荒山利用方式是指滅荒要因地制宜,拓寬滅荒途徑,不搞千篇一律,一刀切。像大悟悟峰山景區三塔寺水庫采石遺留礦區硬跡地可建成水庫管理處等建筑群,不僅去掉了難以綠化成功的荒山,還順勢而為、物有所值,皆大歡喜;通山縣鳳池山林場采石遺留的石質坡地,坡高路陡,但毗鄰縣城城區,不如開發成供市民攀巖、游樂的相關設施或場所。精準滅荒要有全社會參與、有關部門應積極協調配合,大家都為精準滅荒出力,而不能搞成林業行業一家的獨角戲。
再次是滅荒技術策略,相對于“硬性滅荒”而言,技術策略強調一些技巧,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鄂南芭茅地造林,不是采取全墾方式一次完成,而是點穴式種植毛竹,靠毛竹地下竹鞭較強的穿透力以及地上新竹一年成林的速生性,經過覆蓋、遮陰對芭茅這種強陽性植物進行有效壓制,能收到自動淘汰芭茅的效果;也可以種植泡桐、厚樸等速生、大葉、萌芽能力強的樹種,即使發生火災,通過截干措施,一年便能恢復到先前林相,同樣達到抑制、淘汰芭茅的效果。石漠化等極度瘠薄山地滅荒,可以先考慮種植一些先鋒樹種,待積累一些土壤及腐殖質后,在林下種植一些幼林需要庇蔭的目的樹種如楠木等,即采取所謂的“二階段造林法”,講究技術策略有時能輕松自然解決技術難題,不能總想著畢其功于一役。
4.3建立標準,高起點運作精準滅荒技術流程
所謂標準,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等,而是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些硬性技術規定,類似于技術工作條例,當然我們也可以適時將其轉化為規范的國家標準等等。精準滅荒標準主要集中解決困難立地造林綠化問題,我省困難立地如上所述分為8種類型,相對應建立8種標準,如火災頻發地精準滅荒造林標準、廢棄礦區精準滅荒綠化標準等等,形成完整的標準體系。標準操作運行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分類指導。在全省核實荒山面積的同時整理出各地困難立地類型、分布、面積等信息,在精準滅荒一系列工作中與相應標準進行無縫對接。
二是獨立執行。標準實施交由監理公司或委托專業機構進行操作,通過招標等形式向社會公開,增加透明度。標準執行不僅注重結果,更注重造林綠化的工藝過程。
三是驗收與評估相結合。時下驗收標準只能說明現狀,評估卻能對技術措施與未來森林生長、演替方向以及與當地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契合度等進行系統評價與分析,也可以發現糾正標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驗收與評估相結合也是生產與科技結合的一種較好模式。
4.4技術統籌,補齊精準滅荒短板
技術缺陷或短板制約我省精準滅荒整體質量和效益,必須采取針對性措施補齊技術短板,提升滅荒檔次,保證造林質量。
第一、大規模開展各層級技術培訓和科技推廣。通過培訓,造林公司或專業隊等執行主體至少要有1人達到工程師級或以上水平。整理、推廣我省現有科研成果,如森林防火林帶技術、廢棄礦山復綠技術等,組織省級專家服務團隊深入精準滅荒第一線進行現場指導,必要時進行專家會診,講求實效。
第二、儲備調濟好造林用苗。各地要按照適地適“植”要求,在苗木種類及數量上充分滿足滅荒需要,指導苗木企業和造林執行主體提前做好準備和計劃安排,再也不能搞就湯下面、有什么苗木就設計什么樹、栽什么樹了。
第三、把好造林設計第一關。造林設計如果不合理、不科學,不管以后如何改進也無濟于事,最終還是個次品甚至廢品工程。造林設計是否科學合理要有人承擔相應技術責任,除具體設計人員外還要有上級主管部門技術總監或技術負責人簽字畫押,技術檔案長期保存備查。
第四、重視工程監理、監督。全省精準滅荒工程幾乎普遍采取當地林業技術人員分片包干的辦法對工程實行所謂的指導或監督工作。工程質量好壞完全依賴于技術人員個人的技術水平和責任心,多數流于形式。工程監督必須交由專業監理公司負責,實行全天候、全流程實時監控,定期報告監理結果,及時提出整改措施,做到萬無一失。 4.5增加投入、切實保證各項滅荒技術精準到位
提到投入,人們馬上聯想到“錢”的問題,沒有錢技術動作做不出來,或者走樣變形。投入離不開錢,但要注意即使很有錢,不懂技術要點、不顧技術要求同樣也是枉然,無法產生預期效果。
實例1,十堰鄖陽區柳陂鎮一處石漠化山地精準滅荒試點采用覆膜+保水劑技術,栽植柏樹成活率達到95%以上,所用技術成本為每畝“十元”級,另外一處同樣困難立地、同樣造林樹種,但沒有同樣技術,是節約了一點成本,造林成活率卻低于70%,后續補植的人工費、種苗費等算下來達到每畝“百元”級水平。
實例2,谷城縣石花鎮五家洲村一片250畝荒山,由于樹種選擇不當、整地規格低,加上森林火災頻發,先后5次造林失敗,按最低成本每畝300元計,直接靜態損失1500元/畝,還不算林地空置收益,有1500元/畝投入何愁什么技術不能到位。
像實例1、2這種事例數不勝數,技術投入實際上既是“錢”又不是“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行主體等有無技術意識和要求,與其心存僥幸、不顧技術、一味低投入重復勞動,還不如下定決心、技術到位、一次性徹底解決問題。在精準滅荒行動中,多半是困難立地條件,技術投入顯得尤為重要,一定要吸起教訓,千方百計增加技術投入,促進技術進步,把我省精準滅荒搞得有聲有色。此外,從短期看有所謂的經濟利益驅動問題,但如果說到木材安全、生態安全、鄉村振興、長江大保護等似乎沒有任何人懷疑技術投入在其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各級政府部門是精準滅荒責任主體要認識到技術投入也是一種戰略投入,解決了思想問題,“錢”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4.6科研引領,增強科技創新實力
精準滅荒集中體現了我省林業科技現狀,沒有科技創新、科技進步,我省精準滅荒終究不能大功告成。以科研為引領,科技推廣和科技普及為推力,全面提升我省林業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不僅僅對于當前精準滅荒行動,也對新時代我省生態保護、林業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重視樹種、品種、良種選育。從此次調研情況看除有少數業主產業化造林引進一些經濟林良種如竹溪龍井塆農業合作社引種油茶贛油4號、湘油1號等品種外,大多數地方造林樹種均為一般品種,目的性狀均沒有任何改良。多年來我省一直將相關研究完全集中在用材樹種速生性方面,如楊樹等,帶有明顯“功利”目的,但對于“公益”屬性如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方面品種選優幾乎是空白,即使有零星研究也是在不同樹種如灌木、喬木之間進行比較選擇?!肮妗毙暂^強樹種在目標性狀及抗寒、耐旱等方面有很大改良空間,值得研究一番。
第二、創新工藝及技術路線。工藝水平及技術路線在林業科研領域很少涉及,而精湛的工藝和先進、可行的技術路線是精準滅荒質量的根本保證。工藝粗糙、路線不佳要想圓滿實現精準滅荒最終目標無異于癡人說夢。整地規格、苗木處理、栽植復土、撫育間作等整個操作流程都有工藝技巧的問題。在鄂南等地遇到所謂“惡性雜草”—芭茅時,就有人工促進灌木替代、毛竹自然淘汰、畜牧飼料處理等多種技術途徑,可惜沒有人、也沒有專項進行具體研究,這些清潔自然、輕便可靠的生物技術應成為我省重點地區滅荒科研的重要發展方向。那些逆向而行、吃力不討好、過氣落后的做法必須無情淘汰,有了先進工藝和技術路線,何愁荒山不滅。
第三、跟上我國機械化、信息化前進步伐。如前文所述,我省精準滅荒基本上還是“鋤頭作業”,少有用上割灌機也是不分草、苗“同等對待”,借來的東西并不好使。營林生產等方面已經嚴重拖累了我們國家機械化后腿,這種狀況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必須結合林業行業生產特點研制出一批先進機械設備,迎頭趕上我國現代化進程,像自動識別苗草的割灌機、智能鋤頭、風鉆式打孔機等,大膽一點什么造林機器人之類等也不是不可想象,關鍵是我們不僅敢想,而且要馬上行動起來,借以完全改變營林生產人海戰術,實現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華麗轉身。
第四、注重目標功效評估。對于功效或效益評價有人做了一些工作,但一般是進行所謂的綜合評價,并未突出目標功效或效益。我省精準滅荒就不同地域、地段而言,目標功效不盡相同,有的以綠化覆蓋為主,有的要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還有防止森林火災等,目標是否達到、能否達到,不是一般泛泛評價能夠勝任的,更不是生產驗收能夠完成的工作,只有在大量調查研究,比對、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精準滅荒實際,從物種組成、結構等入手,深入研究其特定功能屬性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第五、建立專家系統等信息平臺。在當代信息化大潮背景下,各自為戰、畫地為牢是不可想象的。我省林業精準滅荒應該高起點建立專家系統等綜合信息平臺,一是便于信息傳遞交流;二是方便各地根據需要選擇適合造林技術、模式等;三是有利于及時組織有關專家對疑難問題進行技術會診和決策,如此等等,專家系統等信息平臺也是展現我省林業科技實力及精準滅荒輝煌成就的重要窗口。
5建議
?。?)建立專家系統。整合我省林業及相關專業領域技術資源,建立湖北林業精準滅荒專家系統,搭建專家服務平臺。
(2)設立專項。建議省科技廳設立專項對我省精準滅荒有關技術難題如礦區滅荒、石漠化荒山造林等進行專題研究。
?。?)建立技術標準。建立我省不同地區特別是困難立地精準滅荒技術標準體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