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草原生態文明建設對科技支撐層面的戰略需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草原生態文明建設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中極其重要的一環。草原是中國堅固的陸地生態屏障,草牧業是牧區等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草原生態文明建設既是解決民族矛盾,使牧民擺脫貧困,戍邊維穩的必經之路,又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五位一體全面小康的主戰場。本文針對其建設中現狀與不足,重點從科技支撐層面闡述了新的戰略需求。
關鍵詞 草原生態文明建設 草牧業 科技支撐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6.068
Strategic Requirement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HU Guofu, ZHANG Pan, QIN Ligang, YIN Xiujie, CUI Guowen
?。∟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link in the overall layou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or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scape, forest, field, lake and grass" system governance. Grassland is a solid land ecological barrier in China. Grassland husbandry is the carrier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pastoral areas and other areas.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not only the only way to solve the national contradiction, make herdsmen get rid of poverty and maintain stability, but also the main battlefield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and realize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in it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laining the new strategic needs from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Keywords grassl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rass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1 我國草原草牧業的戰略地位
(1)草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生態安全屏障。我國僅天然草原達3.928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5,從東到西綿延4500余千米,,尤其是我國黃河、長江等幾大水系的發源地。其中黃河、長江和東北河流的水量大部分直接源自草原。草原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如果把森林比作立體生態屏障,那草原就是水平生態屏障。隨著林草局等管理部門的成立,體現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理念。
?。?)草原是牧區社會發展的基礎。我國草原具有“四區疊加”的特點,既生態屏障、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和貧困人口四種情況疊加在一起。[1]所以,草原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民族矛盾,使牧民擺脫貧困,戍邊維穩的必經之路。草原畜牧業是草原地區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但與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相比相差數倍,但如果我們更新理念,提高整體科技水平,來加強草原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拉近與發達國家水平,可充分解決傳統農業結構與國民膳食結構之間的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
?。?)草牧業是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2014年首次提出“草牧業”新概念,所謂“草牧業”是通過人工種草等科學管理和可持續利用天然草地,來獲取優質高產的飼草料,進行健康養殖和加工的鏈條式產業化體系。包括合理種草、和養畜(含畜產品加工)三個生產過程。[2]而在草原牧區,在保護好草地生態的基礎上如何科學配置和利用草地,來健康養殖,來提高生產能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達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統一和雙贏的效果。
草牧業是在傳統畜牧業和草業基礎上提升的、協同飼草料生產和畜禽養殖的新型生態草畜產業。這種全產業鏈生產形式促進我國農業將逐漸進入以糧棉油生產為主的種植業與以肉蛋奶生產為主的草牧業并行發展、同等重要的新階段,不僅符合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也恰恰為草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出口。使草牧業將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半壁江山。
2 我國草原利用及保護現狀
由于長期落后的思想觀念及生產方式、亂墾或過度放牧等導致破壞草原較為嚴重,因管理不善導致草原鼠害蟲災嚴重,草原非法征占用問題尚未徹底解決。草原的不合理利用最終造成草原沙漠化退化,失去生態屏障作用。據統計,全國占九成的草地出現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退化,只每年就有近250萬hm2的土地沙漠化,形式十分嚴峻 。[3] 另外,十分規整的草原核心區比較容易界定,但往往在邊界上較難劃分,往往穿插在其他地域類型之間,造成界限模糊,使交界區的地域單元受到幾個部門同時管理,造成在草原面積總數、草原類型劃分、各類資源及草原的生態服務功能等方面的基礎統計數據模糊,這也嚴重影響著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決策的制定。[4]
但近些年,國家對草原關注和投入力度較大,草原保護力度逐漸加大,草原生態建設速度明顯加快,全面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機制,推行禁牧、休牧制度,確保草畜平衡,推動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新興的草牧業產業鏈條式經營理念和生產模式帶動牧區經濟發展迅速。草原生產力持續提高,科技支撐力不斷增強,在人工種草基地建設、資源整理與新品種選育、品種、行標和國標的撰寫、以及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等均取得了較好成績。實施退牧還草工程不斷的修復草原,使其生態功能穩定,同時還提高的草原的生產力,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惠及廣大牧民,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提高了草原對社會的影響力和草原文化傳播的效率,在牧區覆蓋面達到180個旗縣,使500萬農牧民得到了切實的好處。但和發達國家相比,無論從制度體系建設層面、科學管理層面和科技支撐層面等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3 我國草原生態文明建設中科技支撐方面的不足
3.1 我國草原類專業科研教學工作起步晚
草業科學的概念是錢學森先生于 1984 年提出的。1997 年,教育部修改專業目錄,將草原科學正式更名為草業科學。目前,全國草原專業研究機構只有中國農科院草原研究所等 5 家,開設有草業科學本科專業的高校有蘭州大學等30余所,擁有草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的有 16 所高校,獨立成立草類研究學院的大學也只有8家。
3.2 針對草原類專業和草業類的行業各種投入不足
首先,人才隊伍建設規模與水平有極大提升空間。與其他專業相比,草業研究力量十分薄弱。開設歷史較長的,如內蒙古農業大學的草業科學專業,擁有教職工不足百人,有的學校草業科學專業教職工更少,甚至不足10人。而全國從事草業的科學工作者也不足千人,尤其領軍或高端人才少之又少,目前,只有院士2 名、長江學者 2 名、優青2~3位;而國家級獎勵也只有2~3項。
其次,對草原科技重視不夠。比如,在籌集科研經費方面,我國草原科研經費以政府投入為主,投入量有限,是其他學科投入的十分甚至不足百分之一。而發達國家經費籌措渠道較多,如新西蘭規定,草業科研項目的科研經費可由各行業生產者提供,比如從事羊毛生產的生產者要從賣羊毛的總金額中拿出 0.5% 提供給草業科學作為科研費。我國草原監測等基礎性工作方面精細化程度需進一步提高,比如像美國一樣,增加草原普查次數、增設固定或遙感監測點、細分草場生態分類單元等,才能更好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草場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生態產品,為人類社會服務。
最后,草原科技產業化程度待進一步提高。國外草業較為發達的國家,其科技成果轉化達到70% 以上,而我國尚不足 30%。雖然我國新形成的草牧業鏈條式的產業結構強調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的統一和雙贏,但整個草業行業研究的三個層面,即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技術與高效轉化研究及產業化開發研究尚待進一步提高,缺乏能夠綜合解決重大技術問題的科技創新體系,來為草牧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保證。
4 我國草原生態文明建設中科技支撐方面的新需求
在我國新歷史發展時期,草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益提高。所以如何保護和恢復草原、如何利用好草原等都要依托科技的支撐,同時也對科技支撐層面提出新理念和新要求。
(1)擴大草業科學專業人才隊伍規模,提高其專業水平?!翱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才作為科學技術的載體。全國草業人才培養規模、尤其高層次人才數目更少,很難滿足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度和廣度的需求。鑒于草業科學專業具有綜合性、交叉性、應用性較強的特點,我們需要抓住機遇,革新理念,學習和借鑒外源的教學改革經驗,優化整合課程教學體系,突出草業專業特點,分類培養,加大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滿足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
(2)加大對草原科研的扶持力度。首先,加大對草原相關科研機構的資金投入,特別是科研設施設備、科研經費、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投入,為其提供可靠的物質保障;其次,建立各項鼓勵機制,穩定和培養人才,激發科研人員創造力,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三是完善推廣機制,建立“生產中發現問題,生產者提供經費解決問題,成果應用于生產實踐”的循環科研機制,健全草原技術推廣長效機制,促進成果及時轉化和推廣應用。
?。?)恰當整合國內外科研資源,提高草原科學研究的整體實力。首先,整合人力資源,除了加大本土的人才培養,還要加強與美國、澳大利亞等草原畜牧業發達國家的科研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吸引海歸人才,壯大科研隊伍,提高創新能力,以確??蒲屑夹g利用程度最大化。其次,居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全局的考量,從“山水林田湖草”統籌治理的理念出發,整合各相關部門、各行業的資源,搭建綜合科技創新平臺,提高解決重大技術問題的整體科研實力,提升行業競爭力。
(4)建立草原國家級生態試驗區,充分探索草原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內涵。著眼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針對不同成因的草原生態環境退化,建立草原國家級生態試驗區,從生態單元的角度摸索出一條因地制宜的生態修復新路徑;同時,充分考慮到生態安全與養殖安全并舉,生態建設與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等相和諧等因素,突破草原牧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瓶頸,將會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搞好草原文化研究與建設。草原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還是草原保護與建設的精神動力。挖掘整合各地區文化資源,積極培育和發展重點文化產業,最終促進草原文化產業建設,通過創造和提升草原文化的影響力,從而實現草原文化推動經濟發展、經濟實力提高文化水平的良性互動,達到推動草業經濟與草原文化共同發展的目的。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規劃課題:《飼用植物分類學》的慕課體系建設與教學實踐效果研究(GJC1215007)
參考文獻
[1] 劉加文.新時代草原保護的新任務新策略.中國畜牧業,2018(18):66-67.
[2] 方精云,海振英.論草業的理論體系及其實踐.科學通報,2018.63(7):1619-1631.
[3] 袁芳.我國建立草原大學的必要性與政策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18):227-229.
[4] 馬林.中國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及對策探討.財經理論研究,2017.6:64-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21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