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班級文化建設的價值、策略與原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班級文化建設是發展學校文化的重要抓手,是加強班級建設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途徑。從班級管理者的視角來看,要建設好、發展好班級文化,應著力創設具有熏染性的班級物質文化,著力構建具有倡導性的班級制度文化,著力培育具有引領性的班級精神文化。為確保班級文化建設取得預期成效,在實踐中還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符合學生意愿;遵循“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則,體現班級實情;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尊重客觀規律。
關鍵詞 班級文化 價值 策略 原則
班級文化是班級成員在長期的班級組織生活中,共同磨合、彼此適應和積極建構,從而形成的集體認同并遵循的班級價值觀與行為標準體系[1]。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不斷深入,班級文化建設受到了越來越多研究者和實踐者的關注,相關理論成果也日益豐富。本文擬在前人研究基礎上,著重對班級文化建設的價值、策略與原則做進一步的探究與思考,以期能對新時代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有所啟迪和借鑒。
一、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價值
班級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與獨特的功能,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的理論價值已被諸多研究所證實。而從實踐價值來看,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無論對于學校文化的整體提升,還是班級建設的全面加強,抑或是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均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與促進作用。
1.是發展學校文化的重要抓手
學校是文化匯聚、文化創造、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文化建設歷來是學校必須承擔的一項重要且富有全局性的工作[2]。班級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表現形式,是學校文化建設在班級層面的進一步落實和深化,其生成與發展直接關乎學校文化建設的成效與水平[3]。由此可見,重視班級文化建設,既是建設與發展學校文化的內在要求,更是重要抓手。事實上,也只有把單個細胞的班級文化建設好、發展好了,學校文化的深化與發展才有更加堅實的基礎,才不至于因為缺乏支撐而成為空中樓閣和無源之水。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部分學校的領導層對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高、資源投入大,對班級文化建設卻重視不夠、關注較少,重“學校文化”輕“班級文化”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即使是一些從事班級管理工作的教師,對班級文化建設也知之甚少,自覺性不高,隨意性強,導致班級文化建設大多處于聽之任之、自生自滅的狀態。重視與加強班級文化建設,有利于從根本上促進學校文化建設的深化與發展。
2.是加強班級建設的重要手段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構成單位。班級管理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并影響著教育教學工作的成效。有效的班級管理能夠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育人目標的全面實現提供重要保障。但傳統的班級管理過多地強調規范和服從,輕視對學生自我意識的喚醒和人格力量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班級教育功能的發揮。班級文化是依托班級這一載體生成的一種學校亞文化,它反映的是班級成員共同的思想作風、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體現了一個班級獨特的精神與風貌,是滲透在班級一切活動中的理念與靈魂。班級文化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力量,在班級管理中具有自我約束、激勵鼓舞、凝聚同化等功能。良好的班級文化一旦形成,就會不自覺地通過一定的形式融入到班級成員的學習、生活、活動等各個方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與行為習慣[4]。置身于良好班級文化氛圍之中的學生,也會更有愉悅感、歸屬感和自豪感。所以,大凡有經驗的班主任或輔導員都必定重視班級文化建設,并將其作為加強班級建設的重要手段。
3.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途徑
任何教育活動的目的最終都指向于受教育者的發展,而受教育者的發展,從來就不是孤立的、某一個方面的發展,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人的發展,即形成一定的人格或在人格上發生變化[5]。學校教育要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基本單位的班級就應該為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與良好的條件。班級文化作為教育實踐的構成要素之一,不僅會形成一種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對學生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還能在班級中通過創設實踐體驗機會、營造積極向上的班風與親密和諧的人際交往等,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促進其個性發展與良好品格形成。而班級文化建設中開展的諸如“主題班會”“趣味運動”等多樣化的集體性文體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學到許多書本以外的知識,而且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策略
班級文化雖然是“自在”性的存在,但在建設班級文化時,我們卻可以依據主客觀規律,積極作為、主動作為、創新作為。從班級管理者的視角來看,要建設好、發展好班級文化,主要應在三個方面著力。
1.創設具有熏染性的班級物質文化
教室是師生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心靈家園。因此,班級物質文化建設的重點應聚焦教室環境建設,如教室內桌椅的擺放、墻壁的裝飾、黑板報的設置、標語口號的擬定,以及教室燈光的明暗、環境衛生的打掃與保持等。作為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教室環境中的每一種布置、每一種規劃,都是班級文化的一種思想傳遞、一種文化表達[6]。實踐中,既要注重教室自然環境的建設,如地面和門窗保持干凈、桌椅和文具擺放整齊,更要注重人文環境建設,應通過創設和布置班級標志物,如班旗、班徽、班訓等,力爭讓教室的每一面墻、每一個角落都具有教育內容、富有教育意義,都能夠彰顯文化、傳遞文明,大力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2.構建具有倡導性的班級制度文化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則或行動準則。正所謂“不以規矩難以成方圓”,一個優秀的班集體,必定有一套較為科學、完善的制度體系,以此來規范和約束學生的行為,維護班級的正常秩序,進而促進班級和諧發展。不可否認,對個體行為的約束與要求,是制度規范的基本含義之一,但絕不是唯一要求。從制度文化建設的視角來看,班級中的各項規章制度不僅要有限制或禁止某些不良行為的“除弊”制度,還要有鼓勵和提倡某些行為的“興利”制度[7]。如果班級建設中的各項制度僅僅是禁止學生不能做什么,甚至用懲罰的手段強迫學生按照班規的要求去做,那么班級制度也就不具有了存在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因此,在班級制度的訂立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制度的規范和約束功能,更要注重發揮制度的激勵、倡導和引導功能。因此,在班級文化的建設中,構建具有倡導性的班級制度文化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3.培育具有引領性的班級精神文化
班級精神文化作為班級全體成員集體認同和自覺遵循的價值觀,是全體師生共同創造的一種精神財富,具有長期性、穩定性、深刻性等特征,蘊含著激勵、制約、凝聚等功能,是體現班級文化的深層次內容,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與靈魂[8]。班級精神文化雖然在直觀層面看不見、摸不著,但能從班級成員的言行中體現出來,能從班級活動、班級風貌中表現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說,建好班級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僅僅相當于給這個班級做了一件漂亮的外衣,班級的精神風貌、品格氣質、個性特征等最終仍要看班級精神文化的建設。班級精神文化具有強大而普遍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能夠激發成員對班級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為班級一員的使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而要建設好班級的精神文化,關鍵在于確立具有引領性的班級奮斗目標。有了班級目標,班級就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班級成員也就有了為之奮斗的動力。尤其是當一個班級有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時,更加需要發揮班級目標的引領作用,以共同的奮斗目標把具有不同性格特點、不同生活背景的學生凝聚和融合在一起,使他們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
三、班級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班級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為確保班級文化建設取得預期成效,實踐中還應遵循和堅持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1.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符合學生意愿
學校是育人的地方,包括班級管理在內的學校一切管理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都應該以人為本,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這既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價值取向和對人的關懷。班級是學生自由的天地,學生是班級的主人。班級文化具有直接化人的作用,所化之人即是班級里的學生[9]。因此,班級文化的建設也應該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生命成長規律,重視個性潛能的發揮和發展,滿足學生正當的、合理的心理發展需求,積極鼓勵學生發揮內在潛力,創造出屬于學生自己的班級文化內容。在設計班級文化建設的內容時,要始終堅持把學生擺在主體的位置,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班級文化建設的設計者、參與者和實施者,尤其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考慮學生接受的程度,讓學生“心甘情愿”地參加班級文化建設的一切活動。特別是在制定班級規章制度時,要以學生共同討論、民主表決的形式擬訂符合大多數學生意愿的條款。如此,所制訂的班級規章制度才能獲得學生的心理認同,學生才會以積極的態度去執行,才會“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2.遵循“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則,體現班級實情
班級文化是在班級成員共同活動中形成的。由于不同的班級成員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因而班級文化也必然有自己的獨特性。因此,試圖將班級文化單一化、模式化是不合適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每一個班級也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班級文化,比如,個性的班級名稱、班徽、班歌、班風、學風、口號,以及有班級特色的管理制度及班級公約等。班級文化有特色、有個性,不僅能增強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還能促使學生主動地走進班級、融入班級,并參與到班級的日常事務中。因此,在班級文化建設中,一定要注重結合本班級的實際情況,尋找創建特色班級文化的切入點。在這個過程中,既要發揮班級成員的特長,還應盡可能邀請科任老師和學生家長參與,集思廣益,充分討論。但班級文化建設追求特色也不能脫離學校文化這一母體。班級是學校的組成部分,是學校這個有機體身上的一個細胞。任何一個班的班級文化建設都不可能獨立于學校整體之外,也不可以另起爐灶、各行其是,更不能標新立異、嘩眾取寵。因此,班級文化建設中班風、班訓的擬訂,必須要在校風校訓的前提下、指導下進行,應服從于學校文化建設主題。
3.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尊重客觀規律
任何一種文化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良好班級文化的創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長期積累。加之班級文化的建設過程本身就是使文化符合班級成員的個性發展與興趣愛好的過程,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更加需要時間的積淀,并且文化的建設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改進[10]。因此,加強班級文化建設,還應尊重客觀規律,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既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也不能朝令夕改、率性而為,更不能因班主任或科任老師的更換而改變。一般來說,班級文化建設主要分為逐次遞進的三個階段,即班級創立初期、班級文化的建設期和班級文化的升華期。班級創立初期是班集體內教師和學生共同構建班級文化認同感的最佳時期,主要任務是師生共同搭建班級文化建設的目標和愿景;建設期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諸多豐富的外顯形式將班級文化傳達于學生內心,成為學生自覺的、有效的思想和行為,班級文化逐步定型為班級主流強勢文化;升華期的主要任務是不斷吸收新鮮養分,使班級文化保持活力。即使在班級文化建設的不同階段,同樣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 張祥蘭.班級文化場域建構:價值選擇與關系調適[J].中國教育學刊,2016(08).
[2] 葉瀾.試論當代中國學校文化建設[J].教育發展研究,2006(15).
[3] 殷蕾.基于場域理論的班級文化育人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8(02).
[4] 劉紅云.班級文化建設略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03).
[5] 田彬彬.班級文化構建:價值與途徑[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7(04).
[6] 張曉文.生態視野下班級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6(30).
[7] 葉懷凡.論學校管理文化[J].教學與管理,2017(09).
[8] 紀宏偉.班級文化建設摭談[J].基礎教育研究,2011(12).
[9] 魏振興.勒溫“場論”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實踐運用[J].教學與管理,2016(18).
[10] 譚海英.班級文化建設的作用、原則和措施芻議[J].基礎教育研究,2013(07).
[作者:葉柳(1986-),女,四川渠縣人,四川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
【責任編輯 楊 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02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