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寄宿制高中學校如何培養學生良好行為規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為了我國基礎教育更好更快地發展,在部分城市、地區出現了一批寄宿制高中,相對于走讀制高中,它能使學生有更多時間在學校學習,而且由于學校規模大,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在中考后進入高中繼續讀書。對于寄宿制的高中學校,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遠離父母、有很多不適應,例如生活學習環境的改變、人際關系的疏遠、學習任務的加重以及競爭壓力過大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寄宿制高中的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和意義深遠。
【關鍵詞】寄宿制高中 行為規范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1.043
所謂的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養成較為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以及學習習慣,是現如今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構成,也是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構成。寄宿制學校高中生本身就遠離父母生活,相比較于之前而言其所面臨的困境也會更多,這個時候學生自身行為習慣問題也會顯現,所以說,學校養成教育也就成為越發重要的工作,而本文則是就寄宿制學校高中學生養成教育創新與實踐進行了探索。
一、健全各類管理制度
寄宿制學校高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還需要學生對各類管理制度進行健全,特別是在學生日常行為這一方面更是要著重完善,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養成較為良好的生活態度以及學習態度,促使學生日常行為得以規范,最大程度提高學生道德品質。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完善且科學的規章管理制度,能夠更好地規范學生行為習慣,讓學生行為習慣意識得到提升,長期以往下去學生主觀能動性也就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還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調整與管理。為此,寄宿制學??梢苑e極完善《學生行為規范》《學生日常守則》《宿舍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而班級則可以結合班級實際來制定出相應的衛生值日制度,以此來進一步規范學生行為習慣,真正讓其在學校養成較為良好的行為習慣,真正做到上課認真聽課、保護公共衛生環境、文明待人、節約糧食等行為習慣。
二、加強對教育人員的榜樣指導重視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教師要想將學生造成什么樣的人,其自身也應該是什么樣的人”。之所以會如此說,是因為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對象之一,也是最為直觀的模范和榜樣,其行為舉止會直接對學生起到示范作用,尤其是長時間與家人分離的寄宿制高中生而言,其更加容易受到教師影響。為此,寄宿制學校高中生養成教育創新與實踐,還應該要加強師德教育,讓教師在養成教育過程中展示出較為良好的人生態度以及生活熱情,這樣學生就能夠從中受到感染,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以及行為舉止,從而也就能夠有效地實現養成教育的創新與實踐??傊?,教師本身一定要發揮出自身榜樣指導作用,通過以身作則的示范帶頭作用讓學生能夠養成較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說,教師在校期間決不抽煙、對于校內地上垃圾主動撿拾等,通過這種耳濡目染的方式來讓學生受到感染,進而也就能夠真正實現養成教育的創新與落實。
三、實施全面養成
寄宿制學校高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還需要做好齊抓共管以及個別指導,實施全面養成,真正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養成較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因為寄宿制學生家庭環境、生活經歷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差異性,所以在進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中也會存在差異性。而對于這一點,則需要教師在教育養成的過程中做好齊抓共管以及個別指導,通過兩者的有效結合來實現全面訓練以及統籌兼顧,這樣就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另外,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本身就是一件長期的事情,所以說,教師在進行養成的過程中一定要樹立起長遠的意識,在培養過程中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加強對學生內心以及思想的了解,盡量幫助學生擺脫錯誤的思想以及行為,這樣才能讓其得到更為健康且良好的發展,避免學生走入歧途。最后,在實施全面養成的過程中,還應該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這也是對學生進行教育與熏陶的關鍵,只有做好這一點才能進一步實現高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這一目的。
四、校園文化行為方面的引領要積極向上
每學期關于素質教育的學校專題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的范圍盡量寬大深入,主題鮮明,細化內容設計。例如學校各處的宣傳欄是德育滲透的“排頭兵”和窗口。其德育內容設計所處位置各有不同。每處宣傳欄內容的寬度、深度、高度以及更新速度,與社會和學生之間的緊密聯系等都要認真對待。再如校園文化藝術節是每個學校學生的重大節日,這時候他們可以盡情玩耍,積極表現,賽出佳績。是他們期待已久的釋放壓力的一場盛會,也是他們彰顯個人魅力的美妙時刻。本校規模大,設施基本全面,師資力量較為雄厚。校園文化藝術節在全校范圍內讓學生整體參與,場面很大氣,活動內容設計全面,就會全方位地攪動學生的激情、活力、彰顯力及凝聚力等。再如班級文化建設的要求應該簡潔明了,素雅潔凈,學習主要場所的主題鮮明,裝飾適當,班級格言雅致,健康積極向上。宿舍文化建設首先應該強調衛生第一,其次突出生活氣息,講究格調雅致。勞動能力方面,鑒于學校特殊的空曠優勢,有大片閑置的田地,適當在周末安排一些體力活動,對田地種植的種類、類型、范圍可適當要求,到收獲季節進行適當評比。既培養了他們勤勞的習慣、情趣、競爭意識,也美化了校園,符合寄宿制高中的學習和生活特點。
與此同時,校園文化自身滲透著優秀的民族文化和豐富的科學知識,學生在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中,通過不同思維的不斷碰撞,在尋找個人與集體、社會的結合座標的過程中,不斷整合自己的思想與價值體系,從而逐步深入地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并獲取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與技能,這就是校園文化的認識整合功能。
五、結語
綜上所述,積千累萬都不如養成一個好習慣,養成教育對于高中寄宿制學生有著較為顯著的作用,而要想真正實現寄宿制學校高中學生養成教育創新與實踐,則需要提高認識、有效的手段來真正將養成教育落到實處,以此來進一步幫助學生養成較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朱福學,俞典全,李興武.薄弱高中住宿生管理問題及對策探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6(3):101-101.
[2]周建平.高中生日常行為規范管理工作的點滴體會[J].教書育人,2014(11):75-7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05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