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與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不容分割的整體。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向低年級的學生傳授知識中,要以學生所學的知識為突破口,加強對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讓學生掌握整數、小數以及分數四則計算的規律,領悟出計算的內涵,把握計算的技巧和方法,認真、嚴格地規范學生的計算順序,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從而為學生將來進行更高年級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計算能力
對于小學數學而言,學生計算能力其實質就是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不僅包括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和有效率,還包括學生的熟練程度。只有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才能為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創造有利的條件。所以,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師要立足低年級學生的實際,認識到學生計算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向學生傳授合理、靈活的計算方法,營造自主寬松的計算氛圍,創設學生喜歡的計算情境,為學生進行正確計算提供明確的前進方向。同時,教師應有效地指導學生的計算方式,科學地運用簡便算法,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質量,引導學生運用計算,推導數學公式,從而推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持續發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呢?具體的實施策略如下:
一、熟練地掌握運算規律,提高學生準確計算的效率
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教學效果之一,就是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在實際的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上,教師對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提出更具體、更符合實際的要求,引導學生掌握計算的有效方法,把握計算的規律,熟練地運用數學口訣,由淺入深地開展教學活動,為學生進行加減乘除的計算,提供可靠的保障和有利的支撐,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計算水平。比如,在學生學習完“1-5的認識和加減法”后,教師必須讓學生反反復復地練習5以內數的分解和組成,在此過程中,需要學生熟練地掌握5以內數的口算加法和減法,教師可以說出一個數,讓學生快速地說出其分解、組成情況,然后根據學生所學的知識,以學生掌握的運算規律為基礎,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比一比、看一看,誰計算得又快、又準,從而為學生學習更高年級的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恰當地運用舊知識,增強學生理解計算的能力
由于低年級的小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相對比較弱,如果一味地傳授新知識,而忽略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可能會造成學生緊張情緒的出現,導致學生對所學的內容,不能產生探究和學習的興趣。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想盡一切辦法,讓計算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充滿朝氣,搭建起新舊知識有效溝通的橋梁,實現學生思維從抽象到具體的轉變,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加深學生對計算公式的理解和運用。比如,學生在進行“100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需要讓學生弄清楚計算的道理,以學生所掌握的20以內的加減法和100以內不退位減法為基礎,讓學生進行本節學習,然后幫助學生探索并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在計算中學會列豎式,深刻地理解算理,更透徹地明白計算的規律,以促使學生計算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靈活地創設計算情境,調動學生自主計算的熱情
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應該多姿多彩、靈活多變的,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會盡情地融入知識的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地研究所學的知識,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中,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把學生帶領到具體的情境中,促使學生主動開展計算,激活學生的計算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計算方法,切實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以獲取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學生在進行“混合運算”的計算中,教師可以創設生動的游戲情境,設計學生乘車的游戲,然后配以公共汽車行駛的音樂,告訴學生游戲的規則,先有6人在車上,接下來下車4人,再上車5人,在游戲中,學生就會積極地進行計算。這樣的游戲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快樂地進入混合運算中,還能讓學生學得輕松、扎實,真正有所收獲。
由此可見,低年級的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把握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巧妙地運用上述方式,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針對學生在計算中頻繁出現的計算錯誤,反復地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訓練,督促學生及時改正計算錯誤,自主研究計算錯誤的原因,開展“病因”比賽活動,通過合作、探究等各種方式,成功糾錯,讓學生練就一身過硬的計算本領,以有效地提高計算能力,從而推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朝著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和文.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J].小作家選刊,2017(23):128-129.
[2]周新平.探究小學數學低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教學培養[J].讀與寫(上,下旬),2017(22):55-56.
[3]紀曉嵐.淺析提高小學數學低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8(21):83-84.
編輯 馮志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6748.htm